【摘要】中国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特点是间接融资占企业融资总额的比例偏高,长期达到80%左右。这就决定了宏观经济要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呈现相应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和资本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将会长期面临如何有效补充资本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商业银行外延粗放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资本补充的各种方式,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
【关键词】商业银行 间接融资 资产负债规模 资本充足率 金融创新
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年新增信贷总额连续保持在7万亿元至9.59万亿之间,呈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监管机构日益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2010以来,各家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急于补充资本的现实问题。而商业银行的天量融资问题,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也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的形成原因,一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占比较高,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保持相应的快速扩张;二是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资本监管,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三是中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外延粗放型发展方式,银行利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使得银行存在规模扩张的冲动;四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缺少渠道和途径将信贷资产转化为表外资产,无法有效缓解信贷规模扩张对资本补充形成的压力。
要有效解决商业银行未来将长期面临的资本补充问题,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在宏观监管上允许商业银行适度加快金融创新,对一些风险低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在有效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转让给投资者;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资本内生能力,减少对外部补充资本的需求。
一、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问题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了一轮天量放贷的过程。2009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信贷高达9.59万亿元,2010年至2013年,连年保持在7万亿元至9万亿元之间。
与此同时,2009年以来,经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普遍认识到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强化资本监管要求,通过要求商业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来有效提升商业银行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2009年11月,中国银监会明确规定要提高对银行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中小银行提升至10%,大型银行提升至11.5%。
在信贷规模大幅扩张、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升的双重作用下,2010年至今,中国各家上银行几乎同时面临资本补充的问题。按照统计,除中国农业银行高达221亿美元的IPO融资之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四家国有银行的融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其他股份制银行的融资额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上市银行的总融资需求将在2500亿元。
除内生资本外,商业银行外部补充资本尤其是补充核心资本主要依靠两个渠道:一是从资本市场再融资,二是向银行大股东融资。实际上,一方面,作为银行再融资的首选平台A股市场,以2009年为例,全年总融资额为5125亿元,其中40%为IPO,配股和增发的总盘子仅为300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各家银行的大股东也很难有足够强大的资本实力来满足高达2500亿元的融资需求。
从长远来看,资本补充问题将会长期困扰中国的各家商业银行。以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工行、中行、建行、交行为例,仅按在现有基础上每年贷款平均增幅15%,风险权重贷款增加约占贷款增加额的85%计算,四大行在今后5年内风险权重贷款将增加15万亿。按监管部门的不低于11.5%的资本充足率要求,5年共需增加资本占用1.73万亿。再以工、中、建、交2009年净利润3500余亿为基础,今后5年平均增长12%计,5年内可实现净利润25000亿,如按50%利润留成作为内生性资本补充,则5年内共计还有资本缺口约4800亿。
二、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产生的原因
总结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
1.由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特点决定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宏观经济要保持每年8%左右的发展,就决定了企业和居民有较强的融资需求。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占比一直在80%以上,直接融资占企业融资总额仅为20%左右。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要保持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必须要保持一定规模的扩张,银行信贷投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手段。
2.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机构日益强化资本监管要求,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型匹配程度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商业银行防范和应对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就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最低资本充足率水平将会成为上商业银行不得逾越的“红线”。
3.受到中国商业银行外延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依赖于净利息收入,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要增加利润,就必须扩大资产负债规模,资产规模的扩充就必然要求银行不断的补充资本。商业银行容易陷入追求利润——扩充规模——补充资本的循环当中。
4.中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在美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资产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这就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形成了转让渠道,使得银行的资产具备了流动性,有利于减少和调控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有利于适度减少对资本的消耗。
三、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的解决之道
为了保持银行信贷资产规模的适度增长,满足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及个人融资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监管机构资本监管的要求,有必要深入探寻解决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的方法。
1.从外部监管上来讲,要适度允许商业银行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有效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已经具备了几十年的历史,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在内的华尔街一些金融机构通过不断的实现资产的证券化,实现了在不补充外部资本的前提下的规模扩张。目前,很多人将资产证券化归结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因此反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可以探讨通过加强监管、有效控制风险、更改会计准则等途径,允许商业银行有效、渐进、审慎的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实践,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商业银行的长远未来,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未来。
2.从商业银行内部来讲,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外延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利润增长对规模扩张的依赖,增加收入构成中不消耗资本或者极少消耗资本的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以节约资本、增强资本的内生能力。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收入构成上,大量消耗资本的净利息收入普遍占比在80%左右,不消耗资本或者极少消耗资本的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20%左右。而在美国,花旗、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净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40%以下的水平,非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60%以上。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转变盈利模式,以提升不消耗资本或者极少消耗资本的非利息净收入的占比;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提升资产业务的定价能力,以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进而提升内生资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博.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困境及化解途径.银行家,2009.
[2]李广子.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现状、动因与效果.国际金融研究,2011.
[3]张丽.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
[4]魏晓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资产关系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1.
作者简介:姜锵(198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