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源流考

2015-01-05 12:08王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医家麻木症状

王超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检验科,济宁272100)

麻木源流考

王超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检验科,济宁272100)

麻木,中医临床常见症状o在古代对于本名词论述较多,各抒己见,百家争鸣o本文就麻木一词的由来、历史沿革与规范化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旨在促进中医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接轨,并走向规范化o

麻木;源流;不仁

麻木作为临床常见症状,既可独立出现,又可作为主要兼症出现于很多疾病,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雷诺病或癔症等发生过程中o现代医学对于治疗顽固性麻木疗效不甚理想或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故常常配合中药以及针灸治疗o中医对于“麻木”的认识历史悠久o其理论基础渊源于《黄帝内经》,“麻木”之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方治始于《金匮要略》,自朱丹溪开始,将其独立作为单独疾病列篇讨论,明清众多医家加以引申、发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加以阐发,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辨治思想o

1 “麻木”一词的由来

麻木是全身或机体某一部分皮肤、肌肉以及某一官窍(如咽喉、舌体、外耳、前阴等)出现的感觉异常或缺失o严世芸、李其忠[1]所编著的《新编简明中医辞典》明释麻木是一种“病证名”o是指肌肤感觉障碍o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o”

“麻木”作为一个医学术语,其渊源与“麻”、“木”二字的本义是有一定关系的o考“麻”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枲(xi)也o麻与枲互訓o皆兼苴麻,牡麻言之o”枲指麻类植物的纤维o麻的本义是指麻类植物o麻是五谷之一,是古时的主要作物,其种子供食用,其皮可织布做衣o如《诗经·国风》中“丘中有麻,彼留子嗟o”《礼记·月令》中:“孟秋之月,食麻与犬o”这里的麻指的均为麻类植物o在医学著作中,“麻”字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并且指的也是麻类植物,为五谷之一o如《灵枢·五味》:“五谷,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o”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积实功效时指出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说明“麻豆”能够使人产生“痒”这种不舒服的感觉o众所周知,麻类植物所加工的纺织原料,因其纤维刚度大,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会使人感到针刺和发痒感,长期接触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皮肤过敏反应,此与古代认识一致o从晋代开始,“麻”就被引申为类似由“麻”这种植物所产生的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如形容皮肤发麻o如《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卷四“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二”中提到:“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以及卷八“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中载:“丹参膏,疗伤寒时行贼风恶气o在外,即肢节麻痛,喉咽痹寒o”此后的很多医书中都可看到有关“麻”这一症状的诸多描述o

《说文解字》对于“木”的解释为:“木,冒也o冒地而生o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于木”o指出木是象形字,与树木象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o木被引申解释为呆板朴拙,比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彊敦厚o”在中国古代,树木多被比喻为没有情感和知觉的事物o俗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形象地说明了草木对外界是没有感知的o故从医学上来讲,木被认为是不柔和或失是去知觉的一种表现o如《红楼梦》中载:“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o”即是身体半边失去知觉o《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辨析“木舌”,其在文中解释:“木者,强而不柔和也o”“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捧俱不知觉者也o”《素问·宣明论方·风门》云:“卫气被风郁,不得传遍,升凝而不行,则肉不仁也o谓皮肉而不知寒热痛痒,如木石也o”言皮肤肌肉感觉障碍,好像木石一般,失去知觉o

从以上内涵及词义的演变来看,麻与木这两个字连用来形容感觉障碍,所用的都是“麻”与“木”字的引申含义o

2 “麻木”一词的历史沿革

2.1 “麻木”首见于《针灸甲乙经》麻木作为医学术语,最早出现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中:“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o”是指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天井穴可以治疗由于寒气痹阻而导致胸痹心痛并伴肩部肌肉麻木之证o若《中藏经》的作者确为华佗,那么麻木应该首载于汉代o该书中记录:“黄丁者,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o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诞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o”湿热蕴脾,导致唇齿牙銀生出脾疔,脾主四肢,湿热浸渍,则手足麻木o由于《中藏经》作者以及成书年代历来均有争议,故以《针灸甲乙经》作为使用此术语的首部医书o

2.2 “不仁”为“麻木”之互辞晋代之前,早期的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虽未明确提出“麻木”一词,但却有与“麻木”含义类似的术语,最常见的就是以“不仁”来表述“麻木”此类症候o

《黄帝内经》中有多篇都涉及到“不仁”o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云:“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o”此处不仁是为阳明经气败绝之症o《素问·瘦论篇》:“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o”此处不仁是痹证的主要表现o《灵枢·五色》曰:“寒甚为皮不仁此处不仁是由寒邪盛而得之o《神农本草经》载方药:“熊脂,主风痹不仁,筋急,……轻身o”熊脂为《本经》上品,能温通经络,故能治风邪搏阻经络所致不仁o另载:“梅实,主下气……偏枯不仁,死肌o”梅实,即今之乌梅,为《本草》中品,其味酸入厥阴肝,肝得所养,肝血即充,故能治血虚所致不仁o《伤寒论·辨脉法》中云:“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o”此与《素问》所论阳明终而不仁同理o而《金匮要略》中很多病证都出现了“不仁”o如血瘦之“外证身体不仁”,中风“邪在于络”之“肌肤不仁”,黑疸之“皮肤爪之不仁”,寒油之“逆冷,手足不仁”,气分病之“阴前通则瘦不仁”以及脚气之“少腹不仁”o

关于“不仁”的含义,古代医家从字面互证以及词义方面均作了论述o如《针灸甲乙经·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中记载了天井治疗:“臂痿掉不仁”,紧接其后注“《千金》云“肩内麻木”,此从字面上佐证了“麻木”与“不仁”意思近似o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对于风寒使血气不能宣畅流通,造成“皮肤不仁”者,形象地描述为“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也”o金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不仁》中明示:“伤寒不仁,何以明之o仁,柔也o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o故“不仁”指的是感觉障碍,对寒热痛痒不能正常地感知,搔按皮肤如隔衣物o与木之“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播之不觉,如木之厚”(《证治汇补·麻木》)相对应o可以认为,“不仁”与“麻木”词义相近,且更类似于“木”的内涵o

“不仁”是秦汉时期固定的症状术语,并且在晋代以后乃至明清时期,很多医家都继续沿用“不仁”o

2.3 “不仁”向“麻木”过渡随着医学的发展,自宋代开始,“麻木”一词逐渐开始在医籍中出现,并大量使用,显现出由“不仁”向“麻木”过渡o在很多医著中,麻木经常与不仁并‘用或对举来表达此类症状o有的书中称“麻木”,有的书中称“不仁”,也有的将其并称“麻木不仁”o如宋赵佶《圣济总录·补虚壮筋骨》中的何首乌煎主治:“一切风攻,手足沉重,皮肤不仁,遍身麻木,风劳气疾o”其中皮肤不仁与遍身麻木对举o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的川乌粥:“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o”金李杲《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脉洪大而弦,时缓或为弦运战摇,或为麻木不仁,此皆风也o”其中“麻木”与“不仁”并用o《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中载:“偏风走注疼痛,身体麻木,可与活络丹o金·李杲《兰室秘藏·衄血吐血门》载黄黄芪芍药汤“治鼻衄血多,面黄,眼涩多眵,手麻木o”明张景岳《类经·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论血搏:“卧出之际,若玄府未闭,魄汗未藏者,为凤所吹,则血凝于肤,或致麻木,或生疼痛而病为痹o”清·李用梓《证治汇补·提纲门》载湿痹:“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而烦,皮肤麻木,重着不移o”《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描述一人夏日当窗就寝被风所袭而导致“其左半身即觉麻木,肌肉渐形消瘦’o仅单独以麻木作为症状描述o

2.4 历代文献中与“麻木”相似的术语除以“不仁”广泛地表述“麻木”以外,某些特定词汇也表达了“麻木”的相关症状o比如“肉苛”、“麻痹”、“顽麻”、“顽痹”、“顽厚”、“不知痛痒”等o《素问·逆调论》中:“帝曰:人之肉苟者,虽近衣絮,犹尚荀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o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o”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病机第三》明注:“人之肉奇者,麻木不仁o”张瑰曰:“不仁谓不柔和,《内经》谓之肉荀是也o”《张氏医通》)是以肉苟即为肌肉麻木之表现o

“麻痹”一词医家亦多用o“麻痹”始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脚气上二十二门》:脚气麻搏不仁,两脚缓弱,脚肿无力”o“麻痹”与“不仁”并举互义o虞抟认为:“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o(《医学正传》)”o故“麻痹”是“不仁”之表现,亦指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o值得提出的是,现代医学中也常用“麻痹”一词,但其意与中医文献意思不同o广义的麻痹是指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机能衰退,对剌激不发生反应的状态o狭义的麻痹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运动神经系统的机能衰退o故与中医古籍中所述之“麻痹”仅仅出现感觉障碍相去甚远o而“痹”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中广泛载录o痹可指“痹证”等病名,可指血气痹阻之病机,可指症状或为疼痛或为麻木o仲景书中多处“痹”是指麻木o如《伤寒论》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o”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中云:“痹,顽痹也,不仁,言不知痛痒,不省人事也o是说火热闭郁气机,腰下沉重麻木o另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三十九条:“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搏,故不内之o”黄元御认为“阳随汗泄,手足麻痹”,故此处“痹”为“麻痹”之意o《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o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注:“痹侠背行”为“背后脊柱两旁有麻搏感”o“痹”为“麻痹”之意,即为不仁,不知痛痒o

“顽”在中医古籍中多指麻木之意o如《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中论述“冷疮”之病机及症状为“血虚者,亦伤于邪,若重触风寒,则冷气入于疮,令血涩不行,其拖则顽,令不知痛痒”o指出“顽”即是“令不知痛痒”,与不仁同义o王好古云:“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o”因此与“顽”相连的一些词汇如“顽麻”“顽痹”“顽厚”均表达了此类肢体或局部肌肤不知痛痒的感觉障碍o

“顽痹”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其中记载了威灵仙治疗“手足顽痹,冷热气壅,腰膝疼痛……”o《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描述了“乌癩候”的典型症状:“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隐疫赤黑,手足顽痹,针剌不痛,脚下不得踏地o”另有其内《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描述“风癣”这类疾病“但抓搔顽痹,不知痛痒o”故“顽痹”之症“针刺不痛”“不知痛痒”o明方隅《医林绳墨·痹》明晰阐释“顽痹”:“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o”是故顽痹与不仁同义o

“顽麻”首见于《中藏经·论五丁状候第四十》:“白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痛痒,……”《肘后备急方·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二》中记录用菟丝子、牛膝“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o”清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云:“顽麻,肌肤麻木也o”明示顽麻与麻木近义o

“顽厚”首次出现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其中载“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o”当代名医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中对风湿痹病症状注释为“或皮肤麻木,或肌肉酸痛o”相互印证,说明顽厚就是麻木之义o从词义来分析,因木的感觉为按之不觉,掐之不知,有如木厚之状,因而顽厚合用更接近表达“麻木”中“木”之义o

“木”为全无感觉,不知痛痒o故有的医书直接以“不知痛痒”、“痛痒不自知”这一类的表述来表达“麻木”的感觉o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治诸风方》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治疗此类症状,比如大续命汤“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小八风散治“恶闻人声,不知痛痒,身悉振摇,汗出狼退,头重浮肿抓之不知痛”o《外台秘要·癖及痃气积聚癥瘕胸痹奔豚三十八门》以温白丸治疗“身体顽痹,不知痛痒o”《新华成语词典》注之:“不知痛痒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o”

由此可见,上述多种词汇均表达了“麻木”相关症状表现o

3 古代医家对“麻木”的辨析沿革

3.1 麻木作为常见症状出现于多种疾病在金元以前的古籍中,麻木仅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多与某些特定的疾病或特定的病理阶段有关o如出现在痹证尤其是以湿邪为胜的着痹、中风先兆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手指或半身麻木、血痹以全身或局部肌肤麻木为主、脚气出现的下肢或小腹的麻木以及痿证的肢体软弱麻木等o此时医家对麻木的认识从属于它的本病,因而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o

3.2 金元医家始对“麻木”独立认识自宋代起,“麻木”一词基本固定,金元以及明清医家从内涵以及病因、病机上进一步阐释o金元医家首次对“麻木”的病因病机独立阐扬o如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云:“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o认为麻是由于血虚燥涩而引起o金·李杲《兰室秘藏·妇人门》有云:“麻木,为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有风邪,乃气不行o”李杲首次对“麻木”作了较为形象的阐释,否定了前人经常以风来释麻木之理,而秉气虚不运之论,并创制大量补益肺脾之方药,如神效黄芪汤、补气汤、人参益气汤等o后世众多医家将其辨“麻”思想总结为“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填塞经络,四肢俱虚,故生麻木不仁o”并多沿用其方药o

3.3 对“麻木”设专篇论述元朱丹溪《丹溪手镜卷二》首次将“麻木”作为一个病证名与“疸”“疟、“中暑”“厥”“痿”“痹”痛风”“中风”“脚气”等病证同列,阐发了“麻木”是为“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o亦有痰在血分所致o认为风湿热痰各种邪气阻碍血之运行为其病机o并在《丹溪心法·厥五十七》中将“麻木”病机分别阐释,明辨“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o”此对后世医家辨析“麻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医家将东垣与丹溪之说奉为圭臬o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都在其著作中为“麻木”独设篇章,将之作为病证名设专题讨论,如明·虞抟《医学正传》、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明·袭信《古今医鉴》明·李梃《医学入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明·孙文瓶《丹台玉案》、清·张碟《张氏医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以及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可见当时医家对“麻木”的充分重视o

3.4 分别认识“麻”与“木”明清医家更进一步地界定了“麻木”内涵,认为“麻”与“木”严格区分,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症状,且在临床中有“但麻而不木者”,亦有“麻木兼作者”(《医学正传》o如《医学入门·痹风》曰:“盖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o”是从主观感觉上描述了麻与木之区分o《丹台玉案·麻木门》中明示了麻与木之区别:“人皆以麻木为一病而不知麻与木固自有不同也o所谓麻者,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杂沸,按之不止,搔之愈甚者是也o所谓木者,非痒非痛,自己之肌肉,如他人之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觉者是也o麻如木之乱,故名曰麻木o如木之厚,故名曰木o麻犹知痛痒o而木则全无觉矣o”以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述了麻与木的感觉o清黄元御认为:“麻木者,气滞而不行也o……麻之极,则为木o气郁于经络之中,阻滞不运,冲于汗孔,簌簌靡宁,状如乱针微刺之象,是谓之麻o久而气闭不通,肌肉顽废,痛痒无觉,是谓之木o”认为“麻”是发生在病程之初,“木”可能发生在病程之末o如明申斗垣所谓“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o”

4 “麻木”内涵的规范化

从“麻木”的由来、历史沿革以及古代医家对其内涵与外延之辨析,发现“麻木”作为医学术语,所用的是“麻”、“木”两字的引申意义o其作为症状术语始见于晋代《针灸甲乙经》o最初的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中虽无“麻木”一词,但其症状由来己久,是以“不仁”为其互辞,作为当时固定的症状术语o并且在晋代之后乃至明清时期很多医家都继续沿用“不仁”o在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麻木”始终与“不仁”两者并见,或称“麻木”,或称“不仁”,或称麻木不仁”o在此过程中,医家同时运用多种词汇诸如“肉苛”“麻痹”“顽麻”“顽痹”“顽厚”“不知痛痒”等也表达了相关症状o一方面,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文化丰富,古代医家运用大量词汇表达“麻木”这一类症状,可以更为象形具体地指代麻木的感觉o但另一方面,由于描述词汇太多,可能会对中医的学习、研究与传播造成一定的阻碍o

症状是辨识证候的依据,因此症状名词的规范化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o为了更好地对其证候进行研究,有必要对“麻木”的内涵作规范化研究,克服症状名不规范、内涵欠明确、症状表述的模糊性,此举既便于更有效地指导“麻木”的临床辨治,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学习与传播o

基于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笔者认为麻与木均指肌肤感觉障碍,但严格区分,应该是两不同的症状o麻,为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或如微针乱刺感,是主观或客观肌肤感觉异常;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是为肌肤感觉的缺失o“不仁”指的是不知痛痒寒热,搔之如隔衣物,应该是与“木”相对应的意思o“肉苛”“麻痹”“顽痹”“顽厚”“不知痛痒”与“不仁”同义,“顽麻”与“麻”同义,可以认为“麻木”涵盖“不仁”“肉苟”“麻痹”“顽搏”“顽厚”“顽麻”“不知痛痒”等o麻木在发病过程中,初期多以麻为主,若未及时治疗或施治不当,则可能由麻转木o由此可见,“麻”相对于“木”来说是轻证,“木”相对于“麻”来说是重证o在临床上,麻与木往往同时出现,故统称“麻木”o

[1]严世芸,李其忠.新编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25.

WANG Chao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Ji’n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ing 272100, China)

Numbness is a clinical common sympto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ancient times,there are many discussions on thETerm.Each physician has his own view.The origiN Of the word numbness,history of research and standardization were simp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CM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research standards,and conformed standardization.

numbness;origin;anaesthesia

1672-2779(2015)-23-0007-04

:李海燕本文校对:屈玲

2015-09-22)

猜你喜欢
医家麻木症状
麻木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浮生一记
无题(2)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