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家庭亲子沟通感的干预研究——以梅州市为例

2015-01-04 08:13旭,董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控制组亲子青少年

彭 旭,董 洋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1]。许多研究发现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Grotevant和Cooper研究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2];Hartos和Power通过研究发现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显著负相关[3];方晓义等研究发现亲子沟通是影响初中生吸烟行为的重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4]。另外,一些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存在沟通时间少和沟通困难等问题[5]。可以看出,亲子沟通观念的不良认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又因青少年按照正常心理发展的速度,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力大多在青春晚期才会形成[6],而一些严重的后果往往是在这一时期之前发生。因此,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因自身亲子沟通的认知欠缺而引发的不良后果,有必要提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自身认知进行干预,提高他们的亲子沟通能力。又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对青少年的亲子沟通进行实验干预的研究,所以本研究试图通过学校亲子沟通教育,对青少年自身的亲子沟通认知观念进行干预,探讨通过学校亲子沟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亲子沟通的认知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梅州市随机选取一所普通中学,在该中学初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控制组。参与整个干预实验的被试共98人,实验组共49人(男生21人,女生28人);控制组共49人(男生20人,女生29人)。剔除前测和后测问卷不能匹配者及干预缺课1次以上者的问卷后,有效被试93人,实验组共46人(男生19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13.15(SD=0.42);控制组共47 人(男生 18 人,女生29 人),平均年龄13.30(SD=0.59)。实验组与控制组的PACT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2.研究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的对比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有无参加家庭亲子沟通的干预课程,因变量是PACT问卷的得分。

3.研究工具

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张峰等编制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7].该量表共37题,其中测谎题4题。量表包括情感体验、动力、能力3个维度,下辖8个因素,分别为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与开放的表达。各因素 cronbach’a因素的系数在0.650~0.872,该问卷总cronbach’a系数为0.932。全部问题采用5点记分,即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各项因素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对该项的观念越强。

4.研究程序

(1)干预前准备

编写干预课程。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的课表要求,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设计编写了实验课教案。准备相关教育视频如《树与猪》,校园心理剧《亲子沟通·心灵的阳光》和《亲子沟通技巧》等。

(2)前测

正式实施干预方案之前一周,对实验组、控制组被试施测PACT问卷,了解干预前两组被试家庭亲子沟通的基线水平。

(3)实施干预

利用每周班会课时间给实验组开展认知干预课程。每次干预课程的时间为40分钟,而控制组正常进行自习。

(4)再次施测

干预课程结束一周后,实验组、控制组被试同时完成“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

5.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在实施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亲子沟通各因素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平衡组实验设计要求。在实施干预后的比较中,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参与倾向性(t=4.07,p< 0.001)、情感需要(t=3.57,p< 0.01)、轻松感(t=3.27,p<0.01)、开放的表达(t=4.07,p<0.01)四个因素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在支配需要(t=2.14,p<0.05)、理解(t=2.32,p<0.05)因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积极倾听(t=0.99,p>0.05)、沟通灵活性(t=0.36,p >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2可知,实验组的前后测得分在参与倾向性(t=-2.66,p<0.01)、开放的表达(t=3.20,p<0.01)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情感需要(t= -2.19,p<0.05)、支配需要(t= -1.00,p<0.05)、轻松感(t= -2.22,p<0.05)、理解(t= -2.03,p<0.05)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各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实验组与控制组在PACT前后测上的差异比较

表2 实验组与控制组各自在前后测的PACT的得分差异比较

四、讨论

1.认知干预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亲子沟通的认知情感体验主要体现于轻松感,所谓轻松感是指沟通是让人感到轻松还是感到压抑[7]。通过干预课程,青少年跟父母交流时所体验到的轻松感明显得到提升。青少年此时进入青春发育期,人际交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人感的产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同伴友谊的看重都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而此时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心理上的这些变化,仍旧用原来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仍然不减轻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必然加剧了青少年在沟通过程当中的压抑感。本次干预课程主要由教师引导,首先观看学生分角色扮演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子女的对话视频,引起学生思考;接着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代表发言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爱他们、关心他们,从而从主观上减少对父母的误解,增进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改善自己在亲子沟通过程的不良行为。由此使青少年体验到家庭交流是温暖的、轻松的。干预课程在给予情感建议时运用了Grotevant和Cooper的研究结果[2]。青少年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可以先向母亲坦率地表露自己的看法,因为母亲比父亲更能接受孩子的观点。在征得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后,采取恰当的方式和父亲沟通,可获得更大的积极情感体验。

2.认知干预对动力的影响

动力是指引起并维持沟通的,存在于沟通者内部的那些推动力,主要包括沟通者对待沟通的态度和通过沟通而得到满足的一些需要[7]。在后测中,青少年对待沟通具有更多积极参与的心理反应倾向性。即青少年依据自己的实际心理需要,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以此满足交换信息、表述观点和获得建议的心理需求。这也会强化青少年表达爱与关心,使自己得到爱和归属感的满足的动机。同时,青少年力图改变或控制对方思想、行为的动机明显减弱。在认知干预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沟通的技巧和合理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外,还要鼓励学生放学回家后主动寻找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并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与关心。还可就某些话题,如学校里的情况、闲暇时间是如何度过的,以及喜欢的朋友的情况与父母进行分享。一段时间后,当青少年自己认为和父母的关系改善了很多后,可以就花钱、外表、课外活动的选择等令青少年感到困惑的话题与父母进行积极的磋商。青少年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耐心听取父母的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当遇到矛盾时,要努力尝试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主观上不要去控制沟通的过程及用强硬的态度否定父母的观点,力求整个沟通过程的和谐。

3.认知干预对能力的影响

能力是指沟通者所具有的能有效的发起、维持良好的沟通,达到沟通目的,产生良好效果的特质、能力及所采用的策略[7]。通过认知干预课程,教师通过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矛盾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方法,提升少年所具有的维持正常、良好、健康、有效的沟通必需的能力和使用的策略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间的观念相互碰撞,彼此影响,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沟通能力的形成。又因为在动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青少年在与父母沟通中,与之前相比,青少年会努力使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个问题,尝试去接受父母的观点,并试着去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做到换位思考,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父母与自己在进行平等的交流。做到尊重父母的观点和感受、做到真诚面对父母,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但由于此时青少年还未能熟练的协调沟通所必须的能力,为了给予父母足够的尊重,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即没有清楚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父母。也可能因为此时青少年进行积极的亲子沟通经验不足,还不知道在与父母沟通时,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如何及时调整和改编沟通信息,使之适应需要和父母期望及不同的沟通情境的策略。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随着积极沟通次数的增加和青少年和父母彼此间信任感的提升,沟通灵活性和开放的表达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又因此时青少年已经开始使用新的自我表达的方式[8],对于许多事情要求自己做决定,对父母的约束有较多不满和对立,短时间内还不能使自己主动在沟通时能够专注于父母的语言和表情、动作,并对沟通表现出兴趣;能够给以及时有效的反馈。因此,积极倾听的能力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培养。

五、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教育对学生亲子观念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在实施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PACT问卷各个维度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实施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开放的表达、支配需要与理解6个因素得分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组比控制组出现了更多的积极变化。二是控制组在前、后测各因素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而实验组前、后测得出在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开放的表达、支配需要、理解因素上的得分,出现了显著的积极变化。综上所述,学校亲子沟通认知干预课程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亲子沟通的认知。本干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1]Galvin K M,Bylund C L,Brommel B J .Family Communication:Cohesion and Changes[J].Pearson Education,2004(6):49-50.

[2]Grotevant H D,Cooper C R.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Detroit,1983.

[3]Hartos J k Power T G.Relations Among Single Mothers’Awareness of Their Adolescents’Stressors.Matemal Monitoring,Mother-Adolescent Communication,and AdolescentAdjustment.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0,15(5):546 -560.

[4]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33(3):244 -250.

[5]刘宁,陈锡宽,闻憎玉,等.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l(2):167 -169.

[6]Vangelisti A L.Older 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M].[S.l.]: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2:382 -402.

[7]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8]Collins W E,Newman B M,McKenry E C.Intrapsychic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stepmother and stepfather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5,9:433 -455.

猜你喜欢
控制组亲子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