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镁虹,章桦,代凤玲,黎兰,鞠梅
(1.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泸州医学院法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石镁虹1,章桦2,代凤玲1,黎兰1,鞠梅1
(1.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泸州医学院法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目的随着中职教育扩招,中职护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本文旨在研究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以期对中职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其到农村基层就业,以改善农村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匮乏现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利用相关性分析了解影响护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中职护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占49.6%,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工作单位本身因素均对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有所影响。结论在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引导中职护生做好就业定位、改变家庭及社会传统观念、制定农村就业政策的相关建议。
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使得相当部分农村病源回流到基层卫生机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扩招,各层次护理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中职护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引导中职护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成为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学校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和便利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泸州市3所护理中职院校32个毕业班中随机抽取8个班的275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效调查254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1]设计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经过3名护理专家修改,内容效度为0.795。正式调查前抽取20名护生测试问卷信度,测得问卷Cronbach’s a系数为0.811。问卷内容:(1)个人因素: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户籍、有无恋爱对象、就业乐观程度、期望薪酬、最低心理工资价位;(2)家庭因素: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择业时最倾向听谁的意见、家庭人均月收入;(3)就业意向单位、理想工作评价标准(按Likter10分法按重要程度从0~9分赋值);(4)农村基层就业影响因素: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农村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1.2.2 调查方法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两名调查员在课堂发放和回收,并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采取不记名的方式护生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填写时间为20 min。共发放问卷275份,收回问卷275份,回收率100.0%,其中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92.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主要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等,对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2.1 中职护生个人特征及就业期望
调查中职护生254名,年龄16~23岁(18.59±1.20);女生254名(100.0%);独生子女79名(31.1%),非独生子女175名(68.9%);非农村户籍128名(50.4%),农村户籍126名(49.6%);有恋爱对象69名(27.2%),无恋爱对象185名(72.8%)。
在就业乐观程度调查中仅有28.0%的护生比较乐观,另有51.0%的护生持一般态度,还有21.0%的护生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
有39.8%的中职护生期望月薪在3 000元以上,37.8%的护生期望月薪在2 001~3 000元。从图1可以看出,期望月薪和最低心理工资价位(即能接受的最低月薪)的线图基本重合,最低心理工资价位于2 001~3 000元稍有增多,比例为40.6%,而3 000元以上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较期望月薪稍有下降,比例为36.6%。
图1 中职护生期望月薪和最低心理工资价位分布图
2.2 中职护生的家庭社会资源情况
父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人数最多,分别为50.4%和67.7%。择业时最倾向于听父母意见的占46.9%,其次是由自己做决定的占27.2%,接受老师意见和好友意见的比例分别只有10.2%和6.7%。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呈正态分布,中间多两边少,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1~2 000元的占43.7%,500~1 000元,占33.0%,低于500元的仅占2.4%,2 001~3 000元及以上也分别占13.4%和7.5%。
2.3 中职护生就业意向单位和理想工作评价标准
整体来看,中职护生就业心态相对平和,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业定位较准确,有46.5%的中职护生的就业意向为县级卫生单位,其次是省(市)级卫生单位,约占22.8%,但是选择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中职护生比例仅为16.9%,结果见表1。
表1 中职护生就业意向单位
在16项理想工作单位评价标准中,中职护生认为最重要的标准前8位分别是:(1)工作的稳定性强(7.96±1.47)分;(2)退休后的保障(7.95±1.75)分;(3)单位的经济效益(7.63±1.66)分;(4)福利待遇(7.62±1.58)分;(5)行业发展前景(7.60±1.75)分;(6)培训与继续教育机会(7.28±1.42)分;(7)符合个人兴趣爱好(7.19±1.53)分;(8)施展才华和晋升机会(7.08±1.58)分。结果见图2。
图2 中职护生对理想工作的评价标准条形图
2.4 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中职护生中有49.6%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对于50.4%的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中职护生调查发现,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多选题)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工作条件差(98人),自身发展前景不佳(84人),生活环境差(69人),与家庭的期望不符(69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63人)。结果见图3。
图3 中职护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原因分布
将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分为1=愿意、0=不愿意,将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户籍、有无恋爱对象、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就业乐观程度、最低心理工资价位、对农村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作为影响因子,做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是否独生子女、有无恋爱对象、母亲文化程度对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无相关性(P>0.05)。而年龄、户籍、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就业乐观程度、最低心理工资价位6个因素对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有较强的影响(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1 个人因素对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影响
中职护生一般年龄较小,最小只有16岁,平均年龄(18.59± 1.20)岁。由表2可知,本次调查发现,中职护生年龄越大,其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越强(P=0.030)。因为其阅历越丰富,就业心态越成熟,因此其农村就业的意愿越强。
户籍对于中职护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作用显著(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越是农村户籍的中职护生反而越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来自农村的中职护生希望通过就业跃出“农门”,其背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城市求学的经历使其更渴望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由于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周围舆论会产生较强的比较心理,返回农村基层就业承担更大的舆论压力。
对就业前景越乐观的中职护生,越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P=0.000),对就业前景乐观的护生,就业心态较好,就业选择不拘泥于城市。而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护生,往往将就业目标设定在大城市好医院,所以看到就业前景一片惨淡。
调查发现,中职护生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其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越低(P=0.000)。中职护生最低心理工资价位3 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6.6%,属于偏高。据相关调查表明,对于一般中专学历护生聘用工资为1 800元[2],而本科学历的医疗卫生员工转正后工资水平大致在2 800元左右[3]。目前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村卫生机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是现实问题。在中职护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原因中,“单位的经济效益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是重要原因。
3.2 家庭因素对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影响
父亲文化程度显示出对中职护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影响(P=0.000),相关系数为-0.268,说明父亲文化程度与中职护生农村就业意愿呈负相关,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农村就业意愿越低。同时家庭月收入与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3,P=0.003),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中职护生越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父亲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代表着家庭社会资源,家庭社会资源丰富与否决定着较高层次的社会能力与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有着优势家庭社会资源的中职护生,可以借其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
同时,拥有优势家庭社会资源的家庭可以提供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中职护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深造,此外,长期相对舒适的生活条件使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中,“生活环境差”“与家庭的期望不符”分列第三、第四位。这证明家庭社会资源越具优势,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的阻力就越大。
3.3 工作单位本身因素对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影响
工作单位本身因素对中职护生择业选择也有着巨大影响。中职护生理想工作单位评判标准其中前4位的都是从经济角度来评判,求稳定、求保障是中职护生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也表现出其就业观念较落后,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稳定阻碍了中职护生成功就业。其次,中职护生考虑最多的是发展前景,包括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发展前景,中职护生认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条件差与自身发展前景不佳是其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最重要的原因。
4.1 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就业定位
近年来,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职教育护理专业都在扩招,使处于职业教育最底层的中职护生就业压力增大。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存在“缺口”和“饱和”同时并存的现象[4]:一方面城市各大医院的护理人员已基本趋于饱和,国家二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对中职护生需求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县城、社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护理人员却极为紧缺,对中职护生有较大需求量[2]。
由于年龄偏小,许多中职护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观偏差、定位模糊等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择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个人成长与发展前景,更要将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中应帮助中职护生认清当就形势和评估自身条件,做好就业定位,避免片面追求“大城市、好医院、高工资”。择业时中职护生应正确看待薪酬问题,勿将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设置过高,要看到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工资待遇会随之改善的前景。在择业过程中,避免一味求稳的就业观念,目前大多医疗机构是以聘用制为主,“铁饭碗”时代一去不复返,因此要转变就业观念。
4.2 改变传统观念,引导大众认同农村基层就业
家庭因素对中职护生就业影响十分显著,中职护生在就业中倾听父母意见的比例高达46.9%,而受传统观念影响,越是具有优势家庭社会资源的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越低,而且由于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对农村就业存在偏见,农村户籍中职护生自身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就业。因此在就业指导中,特别是对农村户籍中职护生应进行针对性指导,强调农村户籍护生在农村基层就业有很多天然优势和有利条件:(1)对家乡有深厚感情,可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2)本身对农村环境熟悉,人际交往更多,对农村艰苦环境的适应性强;(3)独立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更刻苦,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更具发展优势。农村基层医院虽然艰苦,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到在国家积极投入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形势下,在农村基层施展才能的空间相对更大。实践证明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5]。此外,可以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大众对农村基层就业护生的认同与支持。
4.3 加速新农村建设,制定农村就业政策
要改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匮乏的现状,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国家应建立基层卫生人员成长、成才循环机制,允许各级农村卫生人才向城市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应出台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就业。
[1]潘杨.四川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徐元智,周娟仙,施成良,等.中职护生就业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9):138-140.
[3]王志玲,弥曼.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与思考[J].陕西教育,2013(22):13-14.
[4]龙霖,谢平,李泉清,等.不同教育层次实习护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5):15-17.
[5]裴丰庭,齐玉龙.新医改政策下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5):70-72.
G526.5
A
1671-1246(2015)05-0109-03
2011年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州市全面实施新农合制度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培养机制研究”(泸市科函[2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