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兆娜
摘 要:知识经济的涌现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了“物质化”、“技术化”的现象。这种现象间接地对教育系统产生影响,使教学中过多注重单纯知识的传授,忽视个人的自我成长。在事实面前,教育开始呼吁“授于鱼不如授于渔”的理念。该文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旨在显示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者 受教育者 学习方法 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32-02
21世纪信息技术和革命的发展,致使新技术、新的信息大量涌现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受教育者不能局限在被动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自己要能够探索和学习新的信息,即要学会生存。
1 授鱼与授渔的界定
当今,教育走向了以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为目标,教学的模式固化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提及教育浮现的最多的一幕:老师讲授,学习者听讲、抄录笔记。即为“授鱼”。
逐渐地,众多受教育者成了这些课堂知识的产物。当走出课堂,却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为新时代的文盲,可以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因此,那些为了满足暂时的社会对知识的需要而倾向于从他人那取得现成的所需的知识的学习者,我们可以称为吃鱼者。
如今,我们听到了各界同一的呼吁:“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认为授人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授人渔,将捕鱼的方法、策略教给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可以捕食鱼而求得自我谋生。授渔,教育走向的是探索的领域。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性加强,倾向于对学生的引导,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教学情境展现的不再是教师单纯的讲,学生单纯的做笔记,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与调节,即“授之渔”。学习者更多地沉淀在自主学习的乐趣中,并能够自主的调节、计划、监控活动,掌握了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定义为捕鱼者。
2 “授鱼”与“授渔”博弈
2.1 “授鱼”与“授渔”的表现特征
动机是激励并维持朝向某一目的而实施行为的动力倾向。动机,可以对知识、技能等产生焦虑、渴求的状态,还可以调节实施行为的强度、时间和转化达到目标的方向。“吃鱼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文本的信息,往往把学习看做是强加于他们的负担,而并非乐趣。“授鱼者”更多的倾向于对知识的传授的多少,往往将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这类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性,采取行动应付学习要求;“捕鱼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寻求观点和意义的理解。驱动他们学习是内在的自我兴趣,并期望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授渔者”将学习看做探索活动,教育者担当的是通向知识彼岸的导向,引导学习者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最终获取学习的结果。这类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探索性和求知欲。有一个案例。
一位学生第一次遇到了关于数字类推的难题,面露难色向老师请教。老师回答:目前来看当然是解不出来的。没有人能把事情一下就做好,除非你去学习它。你可以学着去解答这道题,并且我会帮助你解答这道题。这个学生也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直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还要求给予她更多问题去解决,但是老师认为这些已经足够了。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习者感受到了他们能够控制学习并成功解答题目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更多地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学习者体会出的是对学习的乐趣和探索。
动机引导行为。不同的动机实施行为时采取不同的策略。“吃鱼者”偏向于对知识的直接获取、记忆公式、原理等,学习采取的措施很少关注知识中的关联性及自主地整理知识体系,解决问题时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或者课堂笔记,对于问题的处理方法非常有限。作为“捕鱼者”将学习看作新旧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把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认知的结果因目标、经验的调整而调整;教育者对学习方法的实施也具有干预作用。最大的失败是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学习新的。有些教育者担心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和不高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找到对于人以及认知两者的平衡点,致使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状态停滞。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主的思想意识,而承担“吃鱼”角色的学习者,抹杀或者否认了自主的思考力,是课程教育的统一“复制品”。习惯于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学习者,在遇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过多的是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负面的心理暗示:“我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将会再一次失败”类似的消极的想法会麻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信心。
2.2 “授鱼”与“授渔”的博弈
人不学,不知道。学习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传递下来丰富的文明、技术、思想成果学习、了解,可以帮助学习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新的知识的构建取决于已有的认知知识,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知未知。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先前知识的认知对与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是必不可少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知识是行为的基础。在学习活动中“授于鱼”,可以指导实践。授人渔,前提是要具备捕鱼的知识。但是正确的知识才能引导正确的行为。加涅认为,知识信息的获取要经过八个阶段,期望、注意、储存、记忆、提取、迁移、反应和强化。“吃鱼者“通过记忆取得知识,了解知识的表层信息,并没有确切了解知识真正的理念,对于学习的指导实践会做出错误的导向。
可见,正确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杜威曾经对学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进行比较。他认为探险家在游历新地方后制作地图,是为了给未来的旅行者一个初步的概念,使他们能够为即将面临的危险作预先的准备,将旅途中遭遇的形色事物纳入该地图中。知识是引导学习者入门的门槛,而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则需要学习中在活动探索中自我完善。endprint
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的,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有效的学习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以知识本身为目的进行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孤立的,脱离日常的社会活动,对学习情境中的特点关注很少,关注面很窄,欠缺多样性的思维。在理解基础上的知识更有效。鱼的味道鲜美,而“囫囵吞枣”式的吃鱼,必然不知鱼味,如果贪图美味,也会造成消化的负担。知识也是如此,知识有用,倘若不理解,不思考,不与具体的实践、情境产生关系,得到的信息不会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更加容易遗忘。教育是有经验性的,学习是各种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一个儿童自己伸手去碰火光,烫痛了,从此以后他就知道,这种行为是伴随着热和痛,看到火时,就会联系当时的情境而解答关于火的认识。学习的自我体验、探索获取的是深刻的认知。”
可见,脱离情境的单一学习不利于获得真知,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经验的重组汲取深刻的认知,即“授于渔”比“授于鱼”更接近知识的现实性。
3 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可见,知识是基础,但真正的知识是来自于探索、思考和完善,来自于体验。这样学习活动才能继续进行。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仅仅读书而不去思考、探索就会迷茫,在学习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应力图达到“鱼”与“渔”的平衡。
正确理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新型的师生关系达成教与学的和谐,促进学生的灵感、情感和自主意识。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构建知识。双方角色不清,使得教育者往往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占有者,致使心智或意识与人的身体器官相分离;学习的参与是由教与学共同构成的。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教师观念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新型的师生观也要求学生观念的改变,改变从被“授于鱼”的学习习惯,而主动理解“授于渔”的学习习惯。学习活动并非单一角色的转变,达成教与学的和谐。
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动机引导正确的行为。如今社会呈现的教育目的带有了过多的功利性和物质性的色彩,将学习活动引向了单方面的发展。学习者要意识到学习的不仅仅是学校教的知识,还包括所用社会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探索的策略。所以学习不在于社会上求得的一纸文凭和单一的成绩的肯定。
做到学习内容与学习探索的结合。知识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知识和策略的统一的平衡。知识与引导的结合。他在讲述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首先介绍书的主体内容和康德的观点,并进行详细阐述这一知识理论,授予学生基本认知知识,从众又举例雪碧的广告口号来解释康德理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讲解完毕后让学生思考现实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索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分析中,寻找矛盾、冲突和完善理论的认知。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在各种不同的任务中,有效的行动依赖于合适的活动,并不依赖于训练的意志和强迫学习,注重活动与内容的结合。充分发挥各体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王可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漫谈[J/OL].中国成人教育,2003(2).
[3] 陈琦,刘儒得.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1.
[4] 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著.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5] Fred Schultz.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M].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Inc.1995:21.
[6] D.C菲利普斯,乔纳斯F.索尔蒂斯.学习的视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8.
[7] 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