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旧有优势 渗透新媒体观念

2014-12-29 13:18姚丽亚
科教导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渗透新媒体改革

姚丽亚

摘 要 新媒体来势迅猛,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必须应时而变。笔者的方法是在“现代编辑实务”课堂上保留课程旧有优势,同时渗透新媒体观念,并通过一次教学试验肯定了改革方法,同时提出了要打造新媒体教师团队、增加新媒体实践基地并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 渗透 教学试验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Keep Old Advantages and Penetrate New Media Concept

——Reflections on "Modern Edit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Trial

YAO Liya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Abstract New media in China is developing rapidly;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ducation must be changed. The method of writer is to retain the old advantage in the course "modern editing practice", to provide penetration of new media concept. And now the effect of reform has been affirmed through a teaching experiment. At last, the writer proposes three good ideas: building new media team of teachers, building new media practice base, using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new media; permeability; experiment of teaching; reform

目前,数字化媒体大量出现,媒介生态发生巨变,媒体生产方式、社会信息传播模式,以至人类的思维习惯都将发生重大改变。编辑出版作为媒介生产、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必然受到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也当应时而变。

1 教学试验实施背景

笔者讲授的“现代编辑实务”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按照传统媒体运作规律设计的,对人才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以报纸编辑为基础。但新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不同媒体环境中应具备的跨媒体操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根据新媒体要求,通过不同媒体形式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分析报道角度、重点、文本写作、传播形式,向学生贯彻媒介融合理念,现初见成效。这里仅以一次教学试验为例,谈一下收获。

2 教学试验实施过程

以2014年9月10日教师节新闻策划为例。

2.1 新媒体运用思维方式考查

当天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媒体编辑或记者的身份,提供一个新闻策划文本,时间为两节课(这里的时间限制并无太大意义,旨在防止学生上网参考)。之所以不做其他要求,原因之一是希望考查学生的媒体运用思维方式,看学生能否在没有教师提示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运用新媒体进行报道。

从结果来看,情况令人满意。当天到课学生36人,收回策划文本37份(其中一人提交两份)。其中,计划推出多媒体报道形式的策划方案达到19份,超过半数,具体地说,拟推出微视频报道的学生8人,希望通过微信平台报道的学生6人,希望通过纸媒电子版推出的有3人,另有两名学生比较突出,均设计了纸媒+电子版+微信平台+论坛的联合报道方案。

以上数字显示,在无教师提示的前提下,多数学生选择了通过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新闻策划,说明学生经过此前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具备新媒体报道意识。即便是另外其他18份策划方案,单纯地选择通过纸媒进行文字报道的学生也仅有11人,其他7人都提出了文字+图片的报道形式,区别是其中3人是文字+漫画报道方式,另外4人是文字+新闻图片的报道方式。

2.2 新媒体运用技能考查

设计策划方案是本次教学试验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有无主动利用新媒体的意识,是对学生新媒体运用思维方式的考查。第二步,是从中选出4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实践,这一步是对学生新媒体运用技术能力的考查。

笔者根据我院实际,首先选取了纸媒(文本+新闻图片,以图片为主)报道方式。实现这一策划方案,需要学生使用的新媒体技术是报版排版软件飞旋5.0,学生早在大二就已完成学习。难点在于新闻图片的拍摄不是笔者所长,所以笔者申请了“外援”——校外实习基地《长春晚报》的摄影记者。很快,学生顺利实现了策划方案。

第二个策划方案,纸媒(文本+新闻图片,以图片为主)+电子版报道方式。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实施的。报纸版面完成后,学生只需要将报纸版面转换成电子版发布出去即可。因为学生在大二时也已经完成了电子版上传技术学习,所以方案二的实现也很顺利。

策划方案三,是微视频报道方式。实现这个策划方案,至少需要学生使用两项多媒体技术,一是视频拍摄技术,二是视频编辑技术,然后通过某信息平台发布出去。DV拍摄课程学生大二时期也已经完成,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拍摄部分短片。但是笔者所在学院并不具备视频编辑课程和设备,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将学生送到校外实习——现在,两名学生正在吉林卫视公共频道学习视频编辑技术,策划方案实现顺利进行中。endprint

策划方案四,纸媒+电子版+微信平台报道方式。这一方案的实施,是在第二策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两步已经完成)。从实施情况看,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困难一则来自于笔者所在学院尚未引进微信发布信息平台,二则因为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是纸媒从业者出身,对微信平台信息的文字编辑和发布流程都比较陌生,所以,在这环节,笔者再次申请了“外援”外聘教师——吉林省旅游局信息处的记者。同时,派遣两名学生到信息处微信发布平台实习。从目前(已进行一个月)学生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反馈来看,进展不快,主要是因为微信平台信息编辑有其独特性,这对于长期受纸媒报道训练的学生来说,冲击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不现实。所以,这一方案能否顺利完成还有等检验。

3 关于教学试验的思考

3.1 为每门课程打造新媒体教学团队

相对于国内一些高校或者西方高校新闻专业将新媒体课程与传统媒体课程分立的格局,笔者采取的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渗透式的、渐进的改革方式。据笔者考证,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采取 4 学期制和 5 学期制的轮流教学课程,将新媒介融合理念和应用技术加入课程体系。复旦新闻学院则采用独立教学的模式,增加两门单独课程。一门是融合采编技术,由 4 位教师来承担教学,分别负责图片编辑和平面设计、新闻摄影与多媒体编辑、网络平台的搭建以及全程指导和代码技术。另一门是融合报道,以主讲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承担,留 1/4 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来锻炼。

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改革方式,笔者是将新媒体教育的内容融入原有课程中,不对原有课程做大刀阔斧的变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无需对现有课程结构伤筋动骨,又可实现向新媒体教育的平滑转向,学生容易接受。但难度在于对师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另外,笔者认为,新媒体教学环境下,单一教师不能胜任某一课程的情况会频频出现,这时就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或者邀请其他课程教师联合授课,或者一门课程组成一个由学界、业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育团队,随时为主讲教师提供“场内支持”。

3.2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媒体实践教学基地

与改革课程理论内容相对应的,就是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实验条件,以适应新媒体教学之需。

笔者所在学院早在2010年前在长春市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就将近20家,其中有报社、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等。2010年之后,新媒体来势迅猛,为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学院又先后与吉和网、吉林电视台、吉林省旅游局信息处等媒体建立了校外实习关系,以补充校内新媒体课程理论薄弱、实践不足的弊端。从实习效果来看,学生大大开阔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实践技能,又与行业接轨,效果良好。

3.3 改进教学方法,重讨论重创新

相比于改革教育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要难得多,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现代编辑实务”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读报,从专业角度解读当天的重要新闻。但从去年开始,笔者将其改革为微信“朋友圈”新闻分享,同样是从专业角度解读新闻,但同时与传统媒体对同一新闻的报道进行对比,以获得传统媒体信息报道与微信信息发布的不同特点。在形式上,教师放弃了过去个人主讲的方法,而是以3名学生为一组参与讨论,3名学生同时解读同一新闻(这是出于对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培养原则的遵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和趋势),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想交锋,学生之间的学术思想相互碰撞,之后再与教师的学术思想碰撞,讨论的结果,经常有可圈可点的新闻操作角度诞生。难点则在于学生思想活跃,非教师所能及,所以讨论经常超出教师可控范围,课堂不易组织。

总之,面对新媒体环境,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是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

本文是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及引导研究》、2013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全媒体背景下〈现代编辑实务〉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瑞,陈瑄,王佩瑶.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影响的研究.学园,2013(22).

[2] 王玉珠.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教育技术与新闻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闻传播,2012(10).

[3] 邹军.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与路径.当代传播,2011(6).

[4] 李鹏,王帅.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摄影教学改革浅析.新闻知识,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新媒体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改革创新(二)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