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静
摘 要 新课改的推行,引起社会对教师的再次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教师成长研究兴起的原因,以及对教师成长内涵的界定,进而探索推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 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Growth of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ANG Lijing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social pay attention to teachers again by explaining the reason and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o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promoting teac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growth
0 引言
随着知识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人们对教育、对教师的关注也在不断加深,尤其是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人们对教师的研究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 对教师成长研究兴起原因
1.1 对学生的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思维被书本所固化,完全丧失活力,长期处于畸形发展状态。这是有违教育初衷,也更是违背人类发展的规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为了重换学生一片天,就必须对教师,这一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导者,给予一定的关注。“对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来说,具有对学生的深深尊重是较容易的,要尊重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尊重自己。不具有自尊的教师不会认为别人具有尊严。一个人相信自己尊严的程度,就是相信别人尊严的程度。”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推崇与尊重的首选,我们相信只有一个优秀成长的教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1.2 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经过长期的酝酿终于在我国全面推行,并得到众人的支持。我们对新课改的前景充满希望,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场革命的主力军是教师,新的教育理念要想真正贯彻到课堂,就必须首先得到教师们的真正认可,而这就要求我们懂得教师们的诉求。如果课改不能得到一线任课教师的推崇,那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毕竟新课改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一次大规模的否定。因此,新课改的推行,关键在教师,只有符合教师成长的改革,才能被教师所真正接受,才能更好地推行下去。
2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成长的内涵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本文所讲的教师的成长,也主要是指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中能够寻找到自我向上发展的动力,进而从各方面来提升自己,真正领悟到教育这一神圣职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所在。本文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成长应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2.1 自我成长意识的树立
在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的限制之下,使众多的教师认为只要表意清晰、仪态大方,以及板书一目了然,就可以成为公认的优秀教师。的确,这也是众多学校选拔教师的标杆。这些标准和依据,我们深究就会发现,他们只是对前人经验的模仿与复制,因此,我们都会从不同的教师身上看到许多的相似之处,而找不到属于教师自己的特质。这样不仅不会激发教师向上的动力,反而会是教师愈发感觉不到真实自我的存在,进而对这一行业产生厌倦感。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一定要树立一个自我成长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只有在这样信念的支持之下,教师才有可能突破常规,发展自我。也只有大胆地将变革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找到从教的快乐,也会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
2.2 新思维方式的确立
大多数教师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当作“教书匠”,教参会成为唯一教学标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被搁置到找不到的角落,教师只需照本宣科,而学生只要扮演好一个“合作者”的角色,一堂授课就会圆满完成。这样的课堂是封闭的,也是乏味的。教师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同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快乐学习”也只会成为一种奢望。
一个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改进,同样也应是教育理念的突破与革新。首先对教材、教参,教师不应将其当作教学的“指挥棒”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删减与整合。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一言堂”的现象,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驾驭。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发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也有助于一名新型教师的培养,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3 推动教师成长措施分析
3.1 为教师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在集体中的相互促进要远胜于孤军奋战,关注教师的成长,我们首先应关注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对客观条件的改善来更好地推动教师的成长。
3.1.1 校长职能的转变
通常而言,校长,作为一校之首,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教师对校长一直都是敬而远之。校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命令,不论对错,一定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让教师们去规规矩矩地执行。但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关键:校长的主要职能是学校日常的行政管理而不是教学。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在许多方面并不及教师。在教学环节,如果不倾听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很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作出建设性的决议。endprint
因此,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校长,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职权,为教师们建立一个开放、积极的教研环境,对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并随时乐意倾听教师们的建议而不是行政性地发布一些命令,使多数教师产生抵触心理,阻碍学校的正常运行。
3.1.2 教学研讨会职能的充分发挥
教学研讨会就是一个教师发掘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但我们不能否认以往的研讨会存在诸多的弊端:研讨会上形式主义比比皆是;教师们由于彼此间相互熟悉,因而碍于情面,谁对不愿提出有批评性的意见,即使指出部分,也只是蜻蜓点水;有些研讨会也会在学校被上成是公开课,课前教师大部分会进行长时间的演练,甚至在哪个点,学生应有怎样的表情,都会排演数次,这样的研讨会,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毫无意义。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研讨会也应该有一个质的飞跃。教研会首先要强调对教师不同观点的尊重,教师在研讨会上交流心得,而不是针对个人。其次,教师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评,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做一个深刻的分析,这种自评不是简单地讲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是要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以及思维的过程,同时对于自己认为好的地方,也要毫不吝啬地讲出来。最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教研主任往往资历颇深,以及有多年教龄的优秀教师,要热情地对资历尚浅的教师在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帮助,更好地帮助其成长。
3.2 教师自我的奋斗
3.2.1 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意识对实践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众多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对新课改理念的推行,顽固地抵抗着。作为新时代要求的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观念宣战,认真反思其不合理之处,同时更需要他们花大量的精力对新课改的理念做详实透彻的分析,体会其对教师自我成长的帮助,进而从内心接受这样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
3.2.2 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新课改的理念十分深刻,但也具有相当的抽象性,许多教师在刚接触是都会感到无从下手,并且会越学越吃力,往往半途而废的教师也不在少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研读新课改理念的同时不断为自己充电,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能够真正掌握新教育理念内涵,这是关系到教改成败的一个中心环节。
3.2.3 注重实践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指导实践。如果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是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教师的真正成长也在于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实践,这也正是新课改的目的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重新构建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断摸索其规律,而不是局限于某种所谓成功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形成一套符合自己教学思维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在这里。②
4 结语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关注教师的成长,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成长,对教师的关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真正能够使我们的教师健康成长,孕育出祖国最美的花朵。
注释
① Pine G.J.,Boy G.V.(1979),The humanist as Teacher,The Humanist
Educater.17(4):146.
② 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上海:基础教育,2004(5).
参考文献
[1] 赵文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对教师文化重塑的几点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
[2] 左分.新课改下高中教研组长职能的转变及其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3] 赵文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对教师文化重塑的几点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4] 段恒.抓本务实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
[5] 王根元.给青年教师创设理想的成长环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6] 田新柱.中学教师如何促进自我专业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