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张跃飞 陈传锋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知网(CNKI)有关隔代教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了解已有关于隔代教养对祖辈、父辈及孙辈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积极方面而言,隔代教养方式有利于祖辈利用抚养经验发挥余热;从消极方面而言,隔代教养也有可能引发家庭教育冲突,降低家庭教育质量,加重祖辈负担,助长年轻父母依赖心理,影响亲子关系正常建立,阻碍幼儿身体、认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等。基于此,研究者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隔代教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要结合当前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特点,探索4-2-1家庭模式的隔代教养问题,以努力消除隔代教养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养;幼儿;祖辈;父辈;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4-0052-05
当下,无论是在我国的农村还是城市,隔代教养都已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把孩子托付给祖辈家长养育。《中国青年报》2012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年轻人隔代寄养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1〕上海社科院2012年的调查也表明,城市家庭中近一半“单独”家庭(指家庭中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独身子女)依靠祖辈照料孩子,比例高出非“单独”家庭近20%。〔2〕一项对全国“隔代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上海0~6岁孩子中,有50%~60%是隔代教养的,广州隔代教养的孩子约占总数的50%,北京则高达70%,且孩子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一起生活的比例越高。〔3〕在隔代教养条件下,如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问题,近年来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范畴。本研究对已有关于幼儿隔代教养的利与弊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隔代教养的积极影响
(一)对家庭的有利影响
对幼儿进行隔代教养,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整合力量,另一方面能密切祖、父辈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李赐平(2004)的研究指出,隔代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4〕旭东英等(2011)在西藏地区部分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孙辈寄放在祖辈处抚养,父辈大多会经常抽出时间去看望孩子,这样,孙辈就成了祖辈和父辈间的纽带,密切了祖、父辈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5〕
(二)对祖辈的有利影响
对幼儿进行隔代教养,也能充实老人的晚年生活,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再次实现。不少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很不适应,心无所属,甚至忧思成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少困扰,而照顾孙辈的过程有可能转移老人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在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中,老人的情绪得到调适,老怀舒畅。〔6〕郑日金等(2006)指出,与孙辈一起玩耍游戏,不仅可以排解老人的孤寂,还能使其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活力。〔7〕可见隔代教养对祖辈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对父辈的有利影响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减轻他们照顾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更专注于事业。〔8〕此外,祖辈家长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年轻父母的经验不足。
(四)对孙辈的有利影响
关于隔代教养对孙辈的积极影响,刘淑萍等(2008)的研究有较为全面的概括。〔9〕第一,祖辈通常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且能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第二,祖辈有抚养子女的实际经验,比起年轻父母,他们处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问题时更从容。第三,祖辈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都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和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第四,相对于三口之家,和祖辈一起居住的大家庭人际关系更复杂,孩子在这之中可以习得与人相处之道。
另外,黄珊(2007)在对过去十年隔代教养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祖辈的“隔代亲”往往表现为对孙辈特别喜爱,他们很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容易与孩子建立起融洽的祖孙关系,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从而为教育孩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10〕除此之外,黄海波(2011)还指出,父辈的教育往往强调竞争性,而隔代抚养能把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平和等传统美德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11〕
二、隔代教养可能存在的弊端
(一)对家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隔代教养家庭中,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成长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家庭教育观念、标准、重心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可能会有分歧或差异。黄祥祥(2006)、旭东英(2011)等的研究指出,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这些分歧或差异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进而导致家庭问题丛生。〔12,13〕
(二)对祖辈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1.可能对祖辈经济状况造成压力
Mary L Blackburm(2000)的研究发现,若父辈不提供经济支持,祖辈会因照顾孙辈而承受更重的经济负担,进而影响对孙辈健康的照护。〔14〕李赐平(2004)认为,不少老人一生节俭,多历坎坷,退休后收入下降,加上还要忧心子女的处境,一旦经济和精力负担超过承受能力,隔代教养对他们而言就成为一个苦差事。〔15〕
2.可能对祖辈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沈锄云(2000)指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祖辈往往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倾注在孙辈身上,忽视了自己的社会与精神生活,休闲时间少且生活方式单一;对于离开原居住地前来抚养孙辈的祖辈来说,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群体,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住不惯”。〔16,17〕如果调适不当,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祖辈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有研究者对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和没有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Strawbridge等人(1997)对此作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身心健康状态相对更差。〔18〕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国内学者李晴霞(2001)等,他们认为,从表面上看,隔代教养给祖辈带来了天伦之乐,但实际上抚养孙辈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伺候”一个吃喝拉撒都需要照顾的小孩,他们难免力不从心。哈佛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周照看孙辈超过9小时的祖母们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了55%。〔19〕
3.祖辈容易产生“孙辈依赖”
祖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孙辈身上,在溺爱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可能深陷其中。离开孙辈他们便若有所失,甚至寝食难安,这就是所谓的“孙辈依赖”。朱东(2011)的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有“孙辈依赖”。〔20〕周芳(2013)同样指出,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也对其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希望孩子时时“粘着”自己、事事“听从”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这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其父母重要。〔21〕葛国宏等人(2012)的一项有关老人孙辈依赖现状的调查表明,一旦孙辈成为其精神及情感寄托,待孙辈长大离开后,老人会产生强烈的“空巢感”。〔22〕这时老人可能再次感到无事可做,自我价值感降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随之降低。又因为老人适应能力较低,他们可能长期处于这种负面情绪之中,身心健康均受影响。
4.可能影响祖辈的婚姻质量
有学者认为,隔代教养会降低祖辈的婚姻质量,主要表现为:(1)夜间照看孙辈可能会影响其原有的夫妻生活规律,甚至导致他们分房睡。(2)当一方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孙辈身上时,伴侣可能会感到被忽视。(3)有的老人可能因老伴没退休或子女住房紧张,只能孤身前来子女家照顾孙辈,有的则是老两口分别去不同子女家照顾孙辈。〔23〕他们也许一辈子没分开过,如今却因为要照顾孙辈而分居两地、一年见面机会寥寥,成了“牛郎织女”。〔24〕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会影响祖辈的婚姻质量。
(三)对父辈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1.可能助长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
很多年轻父母怀着需要被父母照顾的依赖心理,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年轻父母更是如此。有些年轻父母有了孩子后,就把孩子完全托给自己的父母,甚至持“行乐须及时”“有老人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认为祖辈帮他们带孩子是理所应当的,这往往又使祖辈陷入隔代教养的无底洞。〔25〕年轻父母的依赖思想不仅有可能损害老人的身心和经济状况,更有可能降低年轻父母自立于世的能力,后果堪忧。
2.可能造成父辈家长与孩子的隔阂
宋良恒(2010)等的研究表明,隔代抚养家庭中的幼儿对父母的感情不如核心家庭(成员包括夫妻二人和未婚孩子)来得亲密。〔26〕黄祥祥(2006)、旭东英(2011)等的研究指出,有些孙辈对祖辈非常依赖,只听祖辈的话,对此年轻父母比较无奈。〔27,28〕
(四)对孙辈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隔代教养对幼儿可能会有多方面弊端。正如李克钦(2006)在分析隔代教养问题时所指出的那样,无论祖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多么细致入微,和亲子教育相比总有不尽完美的地方。〔29〕
1.科学喂养不足可能影响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有研究指出,不少隔代教养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营养问题(李晴霞,2001)。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饮食卫生、膳食科学、营养平衡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幼儿缺少蛋白质、热量,就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停滞。如果一个人遭受了这种损害,到了成年,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弥补;如果这种损害在某个国家很普遍,它将阻碍这个国家未来各方面的发展。”然而,从过去年代过来的祖辈们,真正懂得这些道理的为数并不多,在孩子的喂养问题上,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营养搭配。据某幼儿园调查,由祖辈直接照顾的孩子中,有72%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吃营养品,对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的摄入不足。〔30〕这可能导致其缺铁性贫血或缺钙、缺维生素等,从而影响其身体的健康发展。
2.教育方法欠科学可能影响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一般而言,祖辈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尤其在知识信息接受和科技能力学习方面比较迟缓,有可能对孩子只重衣食饥寒,不重学习教诲。〔31〕此外,有许多老人少言寡语,与孩子的交流较少,这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32〕
祖辈照料孩子一般都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可能会导致其对孩子的行为限制过多等问题。受体力所限,祖辈很少会带领或伴随孩子去开展户外活动,这有可能蒙住了孩子欣赏大自然、探索大千世界的眼睛,无意间使孩子失去许多感知观察的机会(李晴霞,2001)。
3.过度保护和溺爱可能影响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然而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过度保护、溺爱的教养模式可能会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依赖、顺从、不信任他人的人,不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3〕过分保护不利于幼儿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34〕李炎(2003)、刘沛洲(2004)的调查表明,隔代教养的孩子自控力相对较差,集体观念较淡漠。〔35,36〕
此外,过度保护也容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王军锋(2012)认为,祖辈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会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这有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开创精神,限制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7〕姚加丽(2000)、阙攀(2011)、杨柯(2013)等人关于隔代教育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指出,幼儿正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是涉及生活常识的问题,祖辈还好解决,但如果是涉及当代科学知识的问题,祖辈可能就答不出来。〔38-40〕此时祖辈如果只以拒绝回答或编造答案的方式敷衍孩子,就很有可能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4.亲情缺失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
王健(2011)的研究指出,如果隔代教养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41〕幼儿期的孩子是十分脆弱和敏感的,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缺少父母的充分关爱可能会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以致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障碍。李炎指出,隔代教养的孩子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情绪或心理障碍:一是亲情缺失容易导致心灵孤独、感情脆弱;二是缺少交流可能导致性格过于倔强固执。〔42〕阙攀(2011)指出,隔代教养家庭往往存在教育冲突,祖辈和父辈难以达成统一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如果各自为政,孩子就可能无所适从。〔43〕
Kleiner、Hertzog和Targ(1999)的研究发现,隔代教养的女孩更容易产生情感发展方面的问题,也较易产生发展迟缓及行为分裂问题。〔44〕赵振国(2012)在对河南省百名3~6岁隔代教养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父辈直接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的幼儿在调节情绪时会采取更多的消极策略,情绪控制力较差。〔45〕朱丽萍(2012)指出,隔代教养的幼儿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生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46〕
此外,李星等人(2006)指出,单亲隔代教育的儿童容易出现自我封闭、逆反等心理问题,且亲社会行为少、攻击性行为多。〔47〕
5.早期依恋缺失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康秀珍(2012)认为,隔代抚养可能会影响幼儿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48〕“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更精心地照顾后代,帮助儿童形成信赖的个性有着重要影响。”〔49〕英国儿童精神学家鲍尔毕和他的同事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过早离开父母而未建立正常依恋的幼儿,会在情感上出现危机,并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突发焦虑或抑郁。”如果小时候不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以后的生活中,幼儿就可能会对周围的世界和人产生不信任感,对陌生环境持恐惧、担忧,甚至孤僻冷漠的态度。王健(2011)、何左岸(2006)也持相似观点。〔50,51〕
6.忽视对幼儿的行为训练可能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石志道等人(2010)提出,隔代教养的幼儿比由父辈直接教养的幼儿有更多的社交和人际关系问题。〔52〕祖辈多喜静而不喜户外活动,可能会导致隔代教养的孩子视野狭窄,遇到生人时不敢说话,胆小、内向、孤僻等。
另外,孟超(2013)指出,幼儿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53〕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祖辈的生活习惯很容易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些不甚卫生的习惯乃至习惯背后的落后观念都有可能影响幼儿终生。
7.不及时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其滋生不良行为
研究表明,隔代教养的幼儿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父辈直接教养的幼儿。〔54〕国外调查发现,隔代教养的儿童往往比较懒惰,花钱无节制,有很多孩子中学开始便吸烟、喝酒、通宵上网、打游戏、结伙打架、逃学,甚至赌博。〔55〕Dubowitz等人也发现,有26%的隔代教养儿童存在问题行为。Kleiner、Hertaog和Targ(1999)的研究还发现,隔代教养的男孩比较容易产生失范问题行为。〔56〕王玲凤(2007)在对浙江湖州市近四百名隔代教养幼儿的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结论:男幼儿的问题行为多于女幼儿。〔57〕还有研究资料显示,国内六成以上失足青少年之所以产生问题行为,是与其幼儿阶段隔代教养不当有关的。〔58〕
三、研究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阶段隔代教养的利弊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隔代教养问题和引导隔代教养实践都是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大多数研究为理论描述,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能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当前社会隔代教养新特点、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的研究更少。因此,进一步加强隔代教养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结合时代背景及“80后”年轻父母的特点,深入探索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围绕一个孩子(即4-2-1家庭模式)的隔代教养问题,是当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聪聪.民调显示87.8%的人确认当下儿童隔代寄养现象普遍〔N〕.中国青年报,2012-05-10.
〔2〕〔33〕〔37〕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1-124.
〔3〕〔41〕〔50〕王健.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6-48.
〔4〕〔6〕〔8〕〔15〕〔2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37-139.
〔5〕〔13〕〔28〕旭东英,红西.当前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J〕.西藏科技,2011,(12):8.
〔7〕郑日金,郑晓燕.家庭隔代教育的正负效应与良性联动机制的建构〔J〕.新余高专学报,2006,(4):66-68.
〔9〕刘淑萍,王建军.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浅析〔J〕.文教资料,2008,(10):149.
〔10〕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4):63-65.
〔11〕李亚妮.国内外隔代抚养研究综述〔J〕.华章,2012,(26):2.
〔12〕〔27〕〔34〕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203.
〔14〕MARY L BLACKBURM. American grandchildren living in grand-parent household〔J〕.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2000,(9):24-27.
〔16〕沈锄云.认知隔代教育〔J〕.老年人,2000,(9):4-5.
〔17〕〔24〕许圣义.老夫老妻为何上演“牛郎织女”:老年夫妻分居现象透视〔J〕.药物与人,2011,(1):58-59.
〔18〕〔23〕〔31〕赵梅,邓世英,郑日昌,等.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94-96.
〔19〕费伟.带孙子每周别超9小时,时间久易得心脏病〔EB/OL〕.〔2003-12-23〕.http://www.people.com.cn.
〔20〕朱东.老人易患“孙辈依赖”〔J〕.人人健康,2011,(17):26.
〔21〕周芳.您有孙辈依赖症吗〔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3,(7):54-55.
〔22〕葛国宏,陈传锋,等.老年人孙辈依赖的现状、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2,(4):58-62.
〔26〕宋良恒,宋亚骅,等.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148.
〔29〕李克钦.隔代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6,(6):163-164.
〔30〕朱永芳.“小上帝”饮食消费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1994,(5):35.
〔32〕杨达,肖艳.浅析隔代教育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
〔35〕〔42〕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Z1:20-21.
〔36〕刘沛洲.浅谈“隔代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16):119.
〔38〕姚加丽.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J〕.幼儿教育,2000,223/224(7/8):64-65.
〔39〕〔43〕阙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40〕杨柯.隔代教育与城市学龄前儿童社会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7.
〔44〕〔56〕林志忠.美国隔代教育家庭现况及支持方案之分析〔J〕.中国家庭教育,2002,(2):61.
〔45〕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4):29-35.
〔46〕朱丽萍.让隔代抚养的幼儿健康成长〔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7):31.
〔47〕李星,李红浪.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63-66.
〔48〕康秀珍.幼儿隔代抚养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95-97.
〔49〕刘建清.儿童的依恋行为与社会性发展〔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2):48.
〔51〕何左岸.隔代教育细说利弊〔J〕.健康人生,2006,(1):20.
〔52〕〔58〕石志道,曹日芳.婴儿期不同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3):196-199.
〔53〕孟超.幼儿隔代抚养问题初探〔J〕.文学教育,2013,(4):37.
〔54〕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隔代带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96.
〔55〕HAYSLIP B, KAMINSKI P L. Custodial grandchildren:Improv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orts to help grandparents〔J〕.Children and Families,2005,18(3):26-33.
〔57〕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调查〔J〕.儿童心理卫生,2007,(10):67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