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娴 张筱群 郑潇雅 王静梅 卢英俊
【摘要】本研究以50名6岁幼儿为被试,在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的儿童情绪面孔图片库中选取若干真人表情图片,又利用Microsoft Cartoon Maker软件将其转化为卡通表情图片,用以考察6岁幼儿对卡通与真人面孔表情认知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卡通面孔较真人面孔更具表情认知优势。(2)6岁幼儿的面孔表情认知能力基本发展成熟,其中,表情识别能力略优于标签能力。(3)幼儿对不同面部表情的认知存在差异,最易认知的是高兴表情,最难认知的是悲伤表情。(4)女童较男童更擅长识别悲伤情绪。本研究可为利用卡通面孔促进幼儿表情认知能力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卡通面孔;真人面孔;表情识别;表情标签;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4-0035-05
表情认知能力是幼儿情绪、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面孔表情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受先天神经基础和后天经验,即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1,2〕在幼儿日常接触的表情中,包含有大量卡通面孔表情。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幼儿面孔表情认知的研究均以真人面孔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对幼儿卡通面孔表情认知的研究很少。故此,有必要对比真人面孔表情,对幼儿的卡通面孔表情认知规律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幼儿表情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解,还能够为利用卡通面孔促进幼儿表情认知能力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2种类型(卡通、真人)、5种表情(平静、高兴、悲伤、害怕、生气)的面孔图片,利用表情识别和表情标签实验任务,考察6岁幼儿对卡通与真实面孔表情认知的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选取大班幼儿50名,男女各半,平均月龄75.2±3.1。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无精神病史,语言发展正常,心理健康。
(二)实验材料
真人表情图片:从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儿童情绪面孔图片库(NIMH Child Emotional Faces Picture Set,NIMH-CHEFS)中选取平静、高兴、悲伤、害怕和生气的真人表情图片各50张。
卡通表情图片:将上述图片的真人表情通过 Microsoft Cartoon Maker软件转化为卡通表情,使用Adobe Photoshop CS4软件将卡通面孔覆盖到真人原图上加以微调,即保留衣服、发型等,共合成5种卡通表情图片共250张。
所有图片高与宽均为400像素×260像素,居中显示,所有图片背景统一为灰色,分辨率、明暗、对比度等也保持一致。
由30名大学生(男女各15名)对真人和卡通表情图片进行标签,并对其表情认同度进行1~9点的评分,最终选出表情认同度在80%以上的5种真人和卡通表情图片各20张,用于实验。
(三)研究过程
1.幼儿卡通和真人面孔表情标签能力测试
通过E-prime程序随机呈现真人和卡通表情图片(见图1)。主试每次呈现一张图片,问幼儿:“这个小朋友怎么了?心情怎么样?”幼儿报告的同时主试立即按键记录成绩。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整个测试过程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两部分。正式实验包括真人表情图片和卡通表情图片两组,每组图片各15张。
2.幼儿卡通和真人面孔表情识别能力测试
通过E-prime程序随机呈现真人和卡通表情图片(见图2),每次一组,每组各5张图片,5种表情各1张。主试随机指定一种情绪,请幼儿从5张表情图片中加以指认。例如:“找一找,哪一个小朋友是高兴的?”幼儿指认时,主试立即按键记录成绩。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
(四)数据处理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表情认知能力差异
分别以真人、卡通表情标签和识别任务的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2(任务类型)×5(表情类型)×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真人表情标签和识别任务结果显示:表情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悲伤的准确率显著低于其他4种表情,高兴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平静和害怕。任务类型和表情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害怕与生气表情在标签和识别两种任务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害怕识别的准确率显著高于标签的准确率(p<0.001),生气识别的准确率显著高于标签的准确率(p<0.05)。任务类型的主效应虽不显著,但表情识别准确率略高于表情标签准确率。
卡通表情标签和识别任务结果显示:表情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害怕的准确率显著低于高兴和平静。虽然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但表情识别准确率略高于表情标签准确率。
(二)幼儿对真人和卡通表情认知能力差异
1.真人和卡通表情标签能力差异
分别以真人与卡通表情的标签准确率与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2(图片类型)×5(表情类型)×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标签正确率结果显示,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卡通表情标签准确率显著高于真人表情。表情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幼儿对表情标签的准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兴、生气、平静、害怕、悲伤。事后检验表明,悲伤表情标签准确率显著低于其他4种表情,害怕表情标签准确率显著低于高兴表情。图片类型和表情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悲伤表情的图片类型差异显著,幼儿对卡通悲伤表情的标签准确率显著高于真人表情。这说明,幼儿对卡通和真人表情标签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伤表情上。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详见图3。
反应时结果显示,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卡通表情标签反应时显著短于真人反应时。表情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悲伤表情标签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4种表情反应时。图片类型和表情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卡通悲伤表情标签反应时显著短于真人悲伤表情标签反应时(p<0.01)。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详见图4。
2.真人和卡通表情识别能力差异
分别以真人与卡通表情的识别准确率与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2(图片类型)×5(表情类型)×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识别准确率结果显示,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真人表情识别准确率显著低于卡通表情。表情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幼儿对表情识别的准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兴、生气、平静、害怕、悲伤。事后检验表明,高兴表情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表情,生气、平静和害怕表情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悲伤表情,生气表情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害怕表情。表情类型与图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卡通表情下,表情识别准确率差异不显著;真人表情下,表情识别准确率在表情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此外,当表情类型为平静、悲伤、害怕时,卡通表情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真人表情(平静:p<0.01;悲伤:p<0.01;害怕:p<0.05)。性别与表情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童的悲伤表情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男童(p<0.05)。其他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详见图5。
反应时结果显示,表情类型主效应显著(p<0.05)。事后检验表明,反应时由短到长依次是高兴、生气、平静、害怕、悲伤。其中,悲伤表情识别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表情,其余表情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真人图片类型识别反应时显著长于卡通图片,表明幼儿对卡通表情的识别速度显著快于对真人表情的识别速度。表情类型与图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卡通悲伤表情识别反应时显著短于真人悲伤表情识别反应时(p<0.01)。
三、讨论
(一)卡通面孔较真人面孔表情认知更具优势
幼儿对卡通面孔表情的认知优于真人面孔表情。具体来说,幼儿对卡通面孔5种表情的识别能力均较高,尤其是识别卡通面孔平静、悲伤、害怕表情的能力显著优于识别真人表情;幼儿对卡通面孔悲伤表情的标签能力显著优于标签真人表情。这与王玲等人的研究结果〔3〕不尽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实验材料的不同。本研究运用的卡通面孔包含了表情,而王玲等的实验材料都是卡通中性面孔,即平静表情。Bruce和Young认为面孔识别第一阶段是对面孔整体结构的识别,卡通与真人表情存在相似的面孔结构,因而王玲的研究发现认知差异不明显。而第二阶段是对面孔进行精细加工的阶段,如表情识别,〔4〕本研究发现这方面存在认知差异。
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始情绪,如高兴、生气等,带有遗传性,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最早,因而其认知发展也最早。本研究显示,幼儿对卡通和真人高兴和生气两种表情的认知能力均较好,不存在显著差异,很可能是由于6岁幼儿对高兴或生气表情的认知已发展成熟,呈现天花板效应。如对更年幼儿童(如2~3岁幼儿)进行测试,可能会发现两者存在差异。
幼儿对平静、悲伤与害怕卡通表情的认知水平显著优于真人表情。通常卡通表情的设计会对面部五官进行简化和夸张,以增强表情的表现力度。正是源于卡通面孔的夸张特征,更易于或能更大程度上刺激个体大脑的枕颞区,从而使幼儿的表情认知水平更高。
(二)幼儿表情识别能力优于表情标签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6岁幼儿的表情认知能力发展比较成熟,识别的平均准确率高达90.7%,标签的平均准确率高达89.9%,表情识别能力略优于表情标签能力。这与王军利的研究结果一致。王军利以3~5岁幼儿为被试,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表情识别和标签任务,发现幼儿表情识别能力好于标签能力。〔5〕6岁幼儿对表情的标签能力之所以弱于识别能力,可能是因为面部表情标签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情绪词汇,并且面部表情标签还可能要求幼儿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6〕
(三)幼儿对不同表情的认知存在差异
综合表情识别与标签实验结果发现,幼儿对五种表情的认知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兴、生气、平静、害怕、悲伤,对生气和害怕表情的认知显著优于悲伤表情。幼儿对高兴表情的认知出现天花板效应,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高兴表情在社会交往中的外显形式稳定,与悲伤、生气、害怕等消极情绪相比,高兴在社会化修饰、掩盖或夸大的过程中很少出现显著变化。〔7〕
本研究发现幼儿对生气表情的认知能力优于悲伤,幼儿最难对悲伤表情进行识别和标签。然而Camras等人研究发现,美国白人幼儿对悲伤表情的认知能力优于生气与害怕。〔8〕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在美国文化中,许多父母会把自己的悲伤情绪表现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很难过;而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很少会在孩子面前表露悲伤。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幼儿的表情认知发展规律不同于美国幼儿。
(四)女童较男童对悲伤情绪更具易感性
情绪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是指个体感知情绪能力的强弱,及其认知过程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加工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人群具有情绪识别优势,以及更好的情绪记忆能力和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本研究发现,6岁女童对悲伤表情的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男童,这说明女童比男童更易识别悲伤情绪,验证了负性情绪易感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结论。袁加锦指出,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有着深刻的脑生理基础,皮层体积的大小、半球间的信息沟通以及荷尔蒙水平变异等因素均与该差异有直接联系。〔9〕女童较男童对悲伤情绪更具易感性,不仅受到遗传、激素与脑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与儿童先天不同的气质特征及性别角色认知有关,还受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女童对悲伤情绪的易感性体现了其情绪的不稳定性,这与家长、教师对待男女幼儿的不同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家长、教师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按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规范,要求男孩子“有泪不轻弹”。这种教育方式也许会导致男童的悲伤情绪经常处于压抑状态,难以得到有效疏导和宣泄,从而使其对悲伤表情缺乏体验。
四、教育建议
(一)利用卡通表情促进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
卡通表情具有简洁、夸张等特征,更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大班阶段,幼儿的基本情绪认知能力发展渐趋成熟,但对害怕、悲伤等情绪的认知并不十分稳定,对更复杂的社会情绪,如内疚、尴尬、羞愧等,还存在认知困难。鉴于幼儿对卡通面孔表情的认知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含有卡通人物的绘本、视频或教具等引导幼儿加深对害怕、悲伤及其他复杂情绪的感受和理解。绘本及视频中包含的情绪词汇有利于幼儿积累情绪词汇,提高对面孔表情标签的能力。在对存在情绪认知障碍的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时,也可以借助各种卡通形象,提高其对情绪的初步感知能力,并可逐步降低卡通形象的卡通特征,直至最终转为真人形象,以帮助这些儿童有效识别真人表情,从而有效融入社会。
(二)了解幼儿情绪认知的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男孩和女孩常常以不同的方式加工信息、感知世界,并按不同的行为模式作出反应。女孩往往情感丰富,易于情绪化,也能够很快察觉他人的情绪反应,更善于交流;男孩对悲伤等情绪的体验往往比较迟钝。尽管大脑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但大脑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关注男童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及时的干预和疏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此外,教师应当认识到,男童的悲伤等负性情绪也需要得到理解,也需要合理宣泄。幼儿园可以考虑针对男童的特点开设专门的卡通情感教育课程,利用卡通形象,如绘本、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等,提高男童对真实情绪的识别和体验能力。
(三)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表情认知能力全面发展
幼儿的表情标签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制约。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在表情标签任务中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发现,部分6岁幼儿虽然已经具备较成熟地感知(识别)表情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与体验情绪,但在表情命名(标签)方面存在困难。而幼儿在接触更复杂的情绪时,语言表达能力将发挥更大作用。利用卡通化的直观材料配以语言讲解,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表情,而为幼儿创设用语言表达情绪的机会,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运用,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表情认知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ARMIL O A.Development itself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8,6(2):389-398.
〔2〕LEPPANEN J M,NELSON C A.The development and neural basis official emotion recognition〔J〕.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2006,(34):207-246.
〔3〕王玲,王静梅,王军利,等.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识别的ERP比较研究〔J〕.心理研究,2012,(5):19-28.
〔4〕BRUCE V,YOUNG A.Understanding face recognition〔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6,(3):305-327.
〔5〕王军利.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12.
〔6〕〔7〕王异芳,赵怡菲.3~5岁儿童面部表情命名能力的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42(6):39-43.
〔8〕CAMRAS L A, RIBORDY S, HILL J, et a1.Maternal facial behavior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by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304-312.
〔9〕袁加锦.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2):1899-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