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心理理疗师”

2014-12-26 13:17:35侯彬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语文教学小学生

摘 要:当今中国的中小学生中有较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将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做好预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心理过程的三方面进行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语文教学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陶行知说:“一个不能获得心理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悲剧。”这表明我们不仅要重视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心理健康。而今中国的中小学生中有较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小学阶段奠定基础和培植起来的。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古人云:“文以载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教师更应该以语文学科为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正常人”。

一、钻研教材,美丽预设

語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就拿苏教版第三册来说,就有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教育学生“适者生存”的《有趣的发现》等,几乎每篇课文都向学生传达着情意。在教学《小鹰学飞》时,小鹰经过三次不懈的努力,一次比一次飞得高,可这还远远不够,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鹰,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有说放弃的,也有许多持反对意见的。最后还是后者胜。当我提议举一举例子时,在学生的争论与举例中,大家都明白了要不断进取的道理。因此,教师只有找到教材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才能让心理教育体现在语文的教学当中。

当然,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让心理教育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这预设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首先,要做好学情预设。学生能力的高低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我们把这种预设称为“因材预设”。这种预设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自信,对他们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次,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称之为“因时预设”。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学生乐于表现自己,而高年级学生变得内敛,脑袋瓜里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依据各年级段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预设出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避免对其造成心理伤害。

二、过程方法,心不止步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重头戏,也许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同学的一个表情、一个回应,都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占或大或小的一席之地。

1.紧跟认识的步伐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总要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即为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不揠苗助长。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经验先于间接经验,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为参照,再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之前,意识到低年级学生对什么是“盲”理解不深入,我没有一味地讲解,而是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回“小盲人”。于是,就有了课上学生深情的朗读、对无助的人的怜悯和对乐于助人的学生的赞美。试想,如果不顾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就算老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就只能泛泛而谈。

2.丰富情感的天地

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定的态度和主观体验。让学生感知体验,才会让他们变得“多情”而非“无情”。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教师要用爱心、细心、耐心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场。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幸福感。例如,课堂上,我总是用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都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了,他们心理场积聚的能量慢慢弥散开来,融为一体,归属感强烈。

(2)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平时不善言辞,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闭倾向。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创造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值得一用。例如,在教学《青蛙看海》时,我让同桌分角色扮演青蛙和小松鼠,对于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小组我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在征得大家同意的情况下让他们率先表演,他们有的表演得很出色,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我也看到了他们脸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互帮互助的机会,不仅能突破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团体精神。

(3)注重评价的人性化。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好评价似春风,差评价如寒风。学生个性与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评价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评价,而且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性格开朗的学生,评价时要抓住要点,旁及他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性格内向的,要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委婉。对于能力强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让他们戒骄戒躁,更进一层;对于能力较弱的,要以鼓励为主,为他们树立自信。通过这样差异性的评价,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分层设计练习。与教学评价一样,作业练习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练习。分层练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学生的能力将作业内容分层。可以在题量、题型的难度上进行分层。二是按照学生的能力,对于能力强的,让其自主完成,对于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缓解他们的消极情绪。

3.锻炼意志的熔炉

人们对外界事物不仅要去认识、产生各种情感,而且会根据实践的要求,拟订计划,制订方案,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来改造,进行创新活动。人们这种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现在的“小公主”“小皇帝”从出生之日起就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独享幸福,于是就有了为一件小事闹翻天,甚至为了一次口角而轻身的事。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学习的过程是“微缩化”了的生活历程,在这过程中,也会有挫折,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例如,自主学习,课上遭到质疑问难,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练习成绩不理想,要克服这些困难,都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引导,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锻炼他们的意志。同时,教师也要学会“找碴儿”,让学生体验遇到挫折时的低落心情,体验到振奋精神与挫折对决时的快乐心情。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就可以成为学生心理的“安慰剂”,我们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心理理疗师”。

参考文献:

谢桂华.做学生的心理导师[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3.

作者简介:侯彬,女,1983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南通市五接桥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语文教学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57:58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