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昌
摘要:当我们的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根本目的,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徘徊盘旋时,孩子们的理想、想象力发展遭受了灭顶之灾,被尊重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的教育走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本质;人性;理想;想象力;尊重
一、回归理想教育
理想是一枚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火种,有了它,人们才能抵御生命中的黑暗,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有了它,人们的生活才会有动力,才会活出精彩;在见不到光的日子,人的心灵可以在理想火光的照耀下坚持前进;在坦途中,理想之光更能提供足够的奋斗能量。我常常想:在20世纪中叶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大量的孩子与书本绝缘,与正常的学习机会绝缘,但在若干年后,这一代人依然出现了名震中外的教授、杰出的作家、卓越的科学家、成功的商人……为什么呢?他们各有禀赋,但禀赋绝不是决定他们成功的根本,他们和其他同龄人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心中有一枚火种,这团火可以让他们不放弃,让他们在有第一个机会的时候就被照亮,让他们在最晦暗的日子里也能学习和有所收获。还有,他们一直心系祖国,关心祖国的荣辱兴衰。那么我们的理想教育是不是就应该去让孩子们去发现并且点燃这枚火种呢?
人的理想动力分为三个层次: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反过来社会理想又决定着前两者的方向。一个人的社会理想缺失就会导致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平庸。那么现在我们的社会理想又是什么?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我们的民族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山西余晓兰20多年种树1万多亩,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微薄之力;“感动中国人物”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史诗;神舟飞船、卫星导航、歼-15舰载机、京广高铁构建和谐社会的壮美音符。我们教育者更应尽早在孩子们的内心装一个发动机,为实现这一民族梦想输送不竭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说:“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就是青少年社会理想教育的总纲,我们的学校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把“中国梦”的理想教育渗透到每一学科中,每一节课中,让少年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中国梦实践者。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个人理想只有融入中国梦中才会真正出彩。
二、回归想象力教育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由成长。而我们的教育承担了过多的本不应该由它来承担的社会压力,而且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转嫁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在这样的重压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如何来培养?
有很多人对想象力存在误解,认为这是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才有的特殊能力。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职业,哪怕是最普通和基础的小事,要做得好,做得美,都需要想象力。比如,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中真正淘得金子的人是少数,但是卖牛仔裤的利维.斯特劳斯却成功了。因为他并没有直接认定只有淘金才是唯一成功的途径。他的生意虽然普通,但是在普通之中却蕴含了一点点微妙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带给他的是更广阔丰满的世界。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可是现状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在拦着孩子们,拦着他们可爱的、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他们必须得记住“标准答案”!没有人去计算在这个“标准答案”的背后孩子们失去了多少!
我的孩子们需要想象力,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回归想象力教育。
人们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或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象。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外界现实刺激主要表现为言语的调节或物质的刺激;记忆的表象主要依靠过去感知的材料及实践经验等;形成和创造新形象是将大脑中旧有的联系重新配合,从而构成新的联系。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给孩子们足够的“外界现实刺激”,即用丰富的文字、语言或适当的物质刺激来激发孩子的想象欲望。我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书屋”,充沛的文学滋养是孩子们打开想象力大门的钥匙。“语文主题学习”的深入进行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在老师激情引导下迈向想象力的殿堂。“读书小明星”“科技小标兵”“文学小达人”等一系列奖励又让孩子们尝到了想象力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他们未经文明熏染,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体系,他们的天马行空稀奇古怪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有个孩子把校园里的柳树比作自己,深深垂下的柳丝是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有个小男孩说自己长大了要发明一个小型的耕、播、收、烘一体的万能庄稼机,好让父母不再劳累;有个孩子用自己11岁的小脑瓜思索再过500万年人类会是什么样子……难道,我们忍心扼杀孩子们的这些天真可爱的想法?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感知材料和实践经验。生活是实践最广阔的舞台,凡事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会。虽然可能慢一点,糟糕一点,但在这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想象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第三,我们要时时培养孩子在新旧知识,新旧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想象创新。如果我们只是孤立地学习某门功课,某项技能,结果肯定不尽人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国的复兴与再度崛起,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开发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而是有效开发自己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大脑想象力资源。
三、回归尊重教育
林格有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双用爱与尊重制作的、适合学生脚之大小的鞋子。教育的本质不是技巧,而是爱与尊重。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尊重教育。
《郑人买履》中“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的蠢事一直在上演,我们用一套套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人为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做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受到。那么,这种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甲骨文的“教”字右边“文”中有一个“心”,可见教育重在心的沟通。汉字经过几次重要的演变,那个“心”字不见了,我们的教育也只剩了文化的传输,忽略了心的沟通,教育的事半功倍也在情理之中。
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发挥。到了二十世纪,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战胜了人文主义,教育也逐渐庸俗化,技术化和标准化,这样就产生了严重的教育危机和文化危机,产生了需要“脚去适应鞋子”的悲剧。我们不得不茫然于教育的真谛,茫然于教育的本质。
教育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是脚,教育就是鞋。鞋子应该去适应脚!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还应该有保护学生主动性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让“鞋子”去适应“脚”!
我想把每个孩子都比做一个精美绝伦的杯子,所谓“大器天成”。既然是器物,就有长、宽、高。长,意味着具备的学习能力,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习的内容很容易忘掉,但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你走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新的学习、工作形势。就是说真正的学习,并非学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法无定法,但无处不法。宽意味着要学会共处和合作。当今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一个人的能耐再大,也干不成大事,必须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这不是功利要求,而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不尊重多元文化,不欣赏别人,不善于与人合作,便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何发展?高,即人的品质。具体而言是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打造,而不是所谓的“道德素养”,这也是教育者必须协助孩子完成的首要发展任务。在这个比喻中,长、宽、高是杯子的悟性,也是人的人性。既然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递,那么就要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需要,从他们的“长、宽、高”出发,从他们日后的发展出发,为他们一生的发展考虑,而不是一时的分数和名次。
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尊重教育,使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像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只有被充分尊重且快乐成长的孩子,才会毋庸置疑地做到这一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常家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