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目中的文化素质课程

2014-12-26 19:00徐碧莹黄志新吴异超岳磊
科教导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大学生

徐碧莹 黄志新 吴异超 岳磊

摘 要 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高校的文化素质课程,本课题组对全国14所知名高校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结果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素质课程 课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Quality Courses in Students' Mind

——Based on Survey of 14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XU Biying, HUANG Zhixin, WU Yichao, YUE Lei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treat cultural qualities courses, our group of 14 well-known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launched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hope to bring you some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resul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courses; Course Exp

1829 年,美国帕卡德首次撰文提出通识教育并应用于大学教育。1995 年,中国教育部开始在大学启动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而文化素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文化素质课程的开展成果直接影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学生作为切身的利益相关群体,是评判这个课程开展效果最直接的见证。所以在本项目研究中,我们凭借自己在校学生的优势与各校大学生共同探讨当今高校文化素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项目研究选取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其中以中南大学为重点研究对象。2013年9月至12月,我们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纸质问卷148份,电子问卷280份,即共428份有效问卷。高校只有切实满足大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诉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下面我们从当前大学文化素质课学分体系入手,分析大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的看法与需求。

1 文化素质课程实施现状

1.1 文化素质课占全部课程平均比例不高,总体上综合类院校高于理工类

谈及文化素质教育,我们统计了各校文化素质课占正式课程的比例,99.34%的同学反映其学校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通过查阅各校官网上的专业培养方案,我们计算了各高校文化素质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

从表1首先我们可见各校的文化素质课占总课程学分都不超过10%,平均比例只有5.76%。这与国外的大学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大部分学校要求至少要获得35~45个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致在25%至37.5%之间。美国拥有悠久的通识教育历史,课程设置更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教育的多样性。其次也可以看出国内综合性大学的相应学分比例是高于理工科大学的,这也说明了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在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上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环节的重视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表1 各高校文化素质课程学分以及其所占的比例

在限定文化素质选修课学分下限的同时,不同高校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选修标准,例如武汉大学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选修课程涉及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每个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而湖南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为限选类课程和任选类课程两类,任选类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三类,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先选课程与4个学分的任选课程,且不得选修;中南大学则是指出每个学生必须修得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且其余6个学分不得涉及与本专业相近或相同的课程。

1.2 文化素质课程实施地点室内居多

数据显示各校平均每次上课时长为3.02课时(约2.5小时);74%学校将课程安排为一周一次,21%学校为一周两次;多数学校将课程安排在了双休日,而94.7%的课程是在课内进行。

由此可见室内教学占了绝大多数,但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将艺术类课程改到专门教室如练歌房,舞蹈房等,而工科医学方面的可以选在实验室,对于一些需要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课程如金融分析、证券投资等,如果能借助学校专用的实验室進行实践操作,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学生的课程体验

学生是文化素质课程中的主要受益群体,一所学校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还是得看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升华。课题组从选课前、上课时以及课后感想几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们需求。

2.1 学生选课以兴趣为主,同时参考学分等因素

调查发现在选文化素质选修课时,“凑学分”这一看似功利的因素居然占据了38.1%,甚至超过了“兴趣”这一关键性因素,另有20%的人是为了自我提升。在具体选择各类选修课时,学生们首先考虑自身的兴趣,其次是授课教师的期末给分情况,然后再参考课时的作业量、点名情况以及选课人气等等。

当学习不单纯只是因为兴趣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时,学习也就变了味了,掺杂了功利与投机的思想,那么文化素质课程所追求的效果可能就会事倍功半了。

2.2 课上万生相

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只需来看看上课时同学们都在做些什么。令人惊愕的是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认真听讲,甚至有7%的人在睡觉。

如何吸引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融入到课堂氛围是对教师也是对课程的一个巨大的考验。

2.3 课后满意度调查及课后收获

既然上课时绝大部分学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那么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呢?如果将满意度分为5个层次,最满意的为2分,最不满意的为-2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方式或给分的满意度为0.43分;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0.62分;对教师的上课态度满意度为1.06分。同时54.64%的学生指出部分课程是有一定收获,而21.85%的学生反映收获并不是很明显。

由此得出,在学生看来教师们的授课态度是比较认真的,但是他们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待提高,课程的期终评分环节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与随意性,亟需完善。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肯定了文化素质课带给他们的收获,这也说明现今学校开展的文化素质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还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仍需要不断地完善。

2.4 对课程的不满与期待

在与调查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62.25%的同学认为现在的课堂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45.7%的反映课程种类不足,希望学校能增加一些课程;42.05%的同学则是提出应该减少课堂授课时间,增加外出实践内容;24.27%的同学提出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宽松,作弊现象严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最希望改善的他们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课堂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 对高校现行文化素质课程的几点建议

在现有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板块中,各个学校出台了明确的管理规定,但本课题组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1)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减少课堂授课时间,增加外出实践内容。文化素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拓视野,培养兴趣。跳出传统教条式的PPT讲学,带领学生亲手实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够亲身接触所要学习的知识。

(3)小班化教学。本课题组一致认为,文化素质选修课作为选修课的一种,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推行小班化兴趣小组教学,摆脱传统大班教学带来的学生多,教师难以顾及每个人的困境,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鉴于教师资源不足,可以选拔合适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教,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有待改善。作為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不应该太注重书面成绩,而应该参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在过程中的收获。如果一门文化素质课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新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科间交流,亦或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那就是一份收获。

(5) 增加学生喜爱的课程。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终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时代在更新,学校开展的课程种类也应该有所变化。既要考虑科技的进步,也要考虑到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这就需要各个学校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和师资力量进行调节,开发出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4 结语

许多人向往大学,但是究竟向往的什么呢?在问及“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要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棒,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我。

毋庸置疑,文化素质课是国家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也确实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因此在这条文化素质选修课的改革之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汪霞.大学生眼中的文化素质课程:基于对六所大学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2).

[2] 于立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