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思考

2014-12-26 21:54柯永卓
新课程·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阅读

摘 要:怎样的教学是无效教学?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的现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看法和思考,愿与各位同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教学行为;互动作用;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正在一步步走出陈旧的观念,努力构建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然而,笔者通过参加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及与同行的直面交流,发现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依然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无效教学行为。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突出表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然而,很多教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于是整堂课尽在组织活动,学生小品表演、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但冷静一想,这样的教学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整节课都采取了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教学流程通过学生观看录像、模仿表演、你说我说、小小评论家等形式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评定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哪位同学表演得最投入,但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懂得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的影响”“理解情绪的不同作用”等却始终没有到位,明显偏离了教学的本意。那么,这种轰轰烈烈的教学活动到底有何实际意义呢?

(二)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可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却存在片面地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堂课干脆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是“动”起来了,但课堂也“乱”了,出现了: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呈现出人声鼎沸的现象。表面看,似乎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了学生,但是,对于刚从小学跨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学能力能达到可以完全放手不管的程度吗?因此,即使是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仍然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适时的点拨,更需要教师在必要的环节声情并茂地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愉悦地学习新知识。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认真整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对应关系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这一主要工具,整合教学资源,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要将其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要求部分,应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此,教师不但要研究课标、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整合点,增加备课的深广度,找到教学资源的闪光点,而且要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的预习与完成关系,延长预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重点知识的思维过程,布置适度的开放式作业。以此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有机统一。

我们还应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的选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把教材钻研得透彻些,要广泛收集有关新闻,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时政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把时政知识与教材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节课,我们应该围绕课程标准,单元教学重点,从落实教学目标与要求出发,选准“突破口”,列出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应当就是教学目标的

细化。

(二)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要实现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阅读。就是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读书,这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从愿学、会学到优学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阅读的常见方法有:(1)粗读,就是让学生感知教材。导入新课后,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一堂课所要讲的新内容,对其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并找出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阅读时间视教材内容多少而定(一般以5~10分钟左右为宜),学生读完教材后,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往往还抓不住主要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阅读引向深入。(2)研读,就是要学生带着问题读。当学生粗读完教材后,教师可以通过由学生自问自答,其他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检查落实学生粗读教材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或用听记法、或用印发法、或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幻灯),把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提纲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提纲到课本上找答案、找难点、找线索,边自学边思考,把读书引向深入钻研的阶段。阅读提纲应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和学生不易抓住的主要问题进行设计,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教材内容的顺序,便于学生自学;二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概念原理到分析说明现实问题;三是有启发性、趣味性、现实性。(3)质读,这就是要学生在粗读、研读的基础上自我质疑、自我释义,使读书走向深入。

2.解疑。教师解疑不是给学生现在的答案,而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梳理线索,唤起学生对以往有关知识的回忆,给学生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条件。正确的解疑做法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双方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解疑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具体地步骤是:

(1)要找准疑点,这是释疑的重要环节。一般地说,教师应该到学生中找疑点,其主要办法是:①请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他们认为疑难的问题;②在课堂阅读中,教师发现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③课堂提问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释疑的关键所在。首先,开展讨论,互相解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在相互要切磋中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其次,及时点拨,帮解疑。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讲则讲,不能推诿。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必讲:做出正确结论时,疑难问题短期不能解决时,重点问题的小结、总结时。

3.练习。所谓练习就是使学生把阅读、解疑阶段获得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转化为能力。练习应根据每堂课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从练习形式看,可以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补充。从题型看,可以有巩固基础知识的客观性试题和培养各种能力的主观性试题等。具体的要求主要应具备以下两点:一是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阅读、讨论阶段出现的疑难问题,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具有典型性,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举一反三。

当然,我们要特别明确的是,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练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答题习惯。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克服马虎、不耐烦的心理,认真寻找“题眼”;二要培养学生对背景材料和设问的审读能力、关键词句的提取能力、答题方向的判断能力、相关知识的搜索能力、知识与材料的联系能力、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文字的组织和书写表达能力;三要在每次练习或考试的讲评中适时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学会灵活运用课本语言和思路分析问题、表达思想。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先做后评,要善于归纳总结,通过典型试题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避免重复复习、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

(三)恰当运用好“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学习内容来看,有的学生适合接受性学习,有的学生适合探究性学习;就人的发展而言,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从本身来说,没有孰优孰劣、谁好谁坏之分。事实上探究性学习往往离不开接受性学习,二者不应该成为冤家对头。很难想象,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笔者认为,不仅现在不可以将“接受式学习”一棍子打死,而且在将来,“接受式学习”也是难于完全被取代的。“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两种可以兼容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应该“执其两端而用之”。

参考文献:

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柯永卓,男,1965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福建省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研究方向: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研。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阅读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及提升策略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析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