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及评估研究

2014-12-26 06:39
金融发展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参与者流动性资金

李 华

(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山东 德州 253034)

一、前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成为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变化的转折点。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成为各国强化与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措施。我国也将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作为“十一五”时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为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组合,抓紧建立金融体系稳健性分析监测和评估制度。而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行长马尔科姆·艾迪(2013)指出:有效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就是中央银行的操作与监管对象流动性要求的协作。人民银行承担着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职责,而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为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思路。

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源于金融机构本身的流动性问题,个别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支付收款方对流动性头寸的预期,进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支付系统产生系统性冲击,甚至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顺畅和金融稳定。随着我国跨行支付业务及交易资金清算规模的不断扩大,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据2008—200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32家城市处理中心)大额支付系统清算窗口共开启160次,平均4个工作日就开启一次。因此,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加强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测度与评估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支付系统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学术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引入先进算法、分析风险成因、改进风险管理等方面,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开展广泛探讨。

一是关于将先进的流动性算法引入支付系统,提高结算效率的研究。阿尔然(Neville M Arjani,2007)研究了大额支付系统中结算延迟和当天流动性的权衡问题,提出用复杂的队列释放算法替代标准的排队安排是一种对结算延迟和当天流动性权衡问题的改进。阿塔莱、马丁和麦克安德鲁斯(Enghin Atalay、Antoine Martin和James McAndrews,2010)用美国支付系统Fedwire实际运作数据估计流动性节约算法的收益,研究表明引入流动性节约算法产生的收益远大于引入该算法所产生的成本,建议Fedwire引入流动性节约算法。牛晨、魏先华等(2008)提出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方法并使用芬兰银行的BoF-PSS2①模拟软件对我国大额支付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存款准备金率与支付系统流动性需求的关系以及在支付系统中引入优化算法对流动性需求和系统效率的作用,论证引入优化算法可以降低参与者对流动性的需求并且提高系统的效率。童牧、何奕(2012)以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网络为对象,运用数学建模和仿真模拟建立和验证了系统性风险演化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比较了不同场景不同流动性救助水平下不同救助策略的绩效,证明均衡救助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绝对占优的。

二是关于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成因及传播路径的研究。施米茨和普尔(Schmitz和Puhr,2006)统计分析了加拿大的大额交易系统(LVTS)中的流动性、风险集中度和网络结构,定量研究了一个参与者的操作失误对其他参与者的传染影响,并发现,由于通常提交和接收的支付金额和笔数主要集中在前3家银行,支付系统中的传染效应较明显。勒德吕(Ledrut,2007)根据荷兰支付系统历史的流动性水平,估计了在系统一个参与者操作失误时其他银行的反应,假如错误到日末还没有纠正,参与者就得从银行间市场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以获得流动性,这样会产生额外成本。周鹏博(2006)以意大利银行系统为例,研究了影响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和支付系统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为银行机构的资金汇划来账、中央银行抵押融资成本、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等。谢静(2012)通过仿真实验得出贷款基准利率、参与者的日末余额与支付系统流动性呈正相关性,但利率政策的调整对流动性影响较小。张洪菻(2012)通过虚拟变量回归分析,在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验证模型通过各种有效性检验之后,运用得到的模型对样本银行进行分析,证明支付系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转化为真正的流动性风险的概率较小。三是关于改进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方面的研究。马林(Antoine MarLin,2003)和米尔斯(David C.Mills,2006)指出,采用抵押的方式提供流动性比收取利息费用更能使系统有效率。柴小卉、靳力华(2006)剖析支付系统中各种风险之间联系,指出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是源头和核心,并提出允许日间透支、自动质押融资、净借记限额机制是防范其风险的关键措施。王宇、李自力(2008)通过分析过去的20年大额支付系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认为应从完善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开启自动质押回购和日间透支功能来平衡流动性和风险。周跃菊、钱国根(2009)提出我国支付系统质押融资制度应尽可能地扩大质押融资适用对象。黄向庆(2011)认为应加强支付系统流动性监测,促进宏观层面流动性调控参与者清算账户的日间流动性管理和监督,把支付体系的流动性管理纳入到宏观流动性的监测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出发,以D市支付系统相关数据为基础,选取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衡量的3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测度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进而对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三、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模型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

对于支付体系而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着眼于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认为系统整体风险是由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累积引起的,而且各金融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影响,进而作用到资金流动性、金融服务数量和活跃程度等方面。具体而言,宏观审慎管理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这一维度主要关注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也就是整个金融系统层面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体系的内部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下被放大;二是跨机构维度,指的是在某一给定时点上,由于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共同的风险暴露,单个或一组金融机构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分布。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测量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程度,通过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不同组合进而得出某自变量组合相对应因变量的可能性。该模型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将时间序列与考察主体相结合,以面板数据为基础,能够较好地体现宏观审慎管理时间维度和跨机构维度。同时,模型回归的结果具有概率意义,可以更好地解释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的统计学含义。本文选取衡量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的相关指标,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整体风险概率的估计,进而得出了支付系统宏观层面的流动性风险概率。

(二)指标变量的选择

以往学者研究中,一般采用反映系统参与者短期资金流动能力的财务指标来代为衡量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如存贷比、流动比、资金拆入比、资金拆出比等。虽然银行机构流动性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受趋利性影响,银行机构即使拥有较为充沛的资金流动性,也会尽量减少清算账户备付金余额,而当资金清算需求发生剧烈变动时,可能会导致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因此,财务指标难以全面衡量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本文参照支付系统单个参与者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来源,结合人民银行采集掌握的支付系统相关数据,选取3个既能够直接反映支付系统参与者流动性风险,又具有较高可得性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这3个指标分别是:清算账户备付金变动率、存放同业资金比率、同城交换系统资金比率。

1.清算账户备付金变动率(X1=备付金月末余额/备付金月初余额)。清算账户备付金变动率主要衡量商业银行清算账户资金的增减趋势。清算账户保留余额的多少是直接影响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支付系统对清算账户不足支付的业务采取日间排队或日终退回处理。由于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设立的备付金账户利率较低,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会尽可能将资金上存或存放同业,加之个别商业银行对保留多少备付金可以保证日常资金清算缺少科学的测算和安排,由此造成其在人民银行设立的清算账户备付金变动率过低。

2.存放同业资金比率(X2=(存放同业资金+存放中央银行资金)/同业存放资金)。存放同业资金比率主要衡量商业银行可随时动用资金增减的情况。为较好的平衡资金风险与收益,商业银行将部分资金存放于其他银行机构,当存在流动性不足时,存放同业资金与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及时的流动性来源。同样,同业存放资金也可能对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水平造成压力。

3.同城交换系统资金比率(X3=(提出借记+提入贷记)/(提出贷记+提入借记))。该指标主要衡量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资金净流入对支付系统流动性造成的影响。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与支付系统并存,其净额清算方式通过支付系统实现资金清算。参加同城票据交换的非清算账户出现不足,就会造成所有参与者的同城票据清算差额不能及时入账。因其采取纸凭证交换的形式,虽然其净额头寸输入会计核算系统便可优先处理,但如果应借记银行账户余额不足并在日终仍无法筹集资金弥补缺口,就会产生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

本文将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设为被解释变量(Y),支付系统参与者发生流动性风险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根据被解释变量特征,对Y参数估计时的取值进行如下定义:

若X1<75%且X2<75%且X3<100%时,Y=0;

若 X1≥75%或 X2≥75%或 X3≥100%时,Y=1。

(三)数据来源

在对被解释变量及3个解释变量进行选取和定义之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本文以D市数据为基础,选取支付系统重要银行参与者作为样本,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德州银行、农信社共8家银行,通过查询D市金融年鉴以及支付信息管理系统,计算得出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之间每个样本每月各个指标变量的数值,得到总共160组的截面数据(20×8=160组),以此作为基础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

(四)计量回归实证检验

对于搜集的截面数据,利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通过了经济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显著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五)模型参数分析

图1: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变动示意图

由实证结果可知,在同等情况下,清算账户备付金变动率的变化对潜在流动性风险概率机会比率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存放同业资金比率,再次是同城交换系统资金比率。

四、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测度与评估

在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下,不仅要求关注单个系统参与者的流动性风险,更要从整体理解和把握支付系统风险。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选取系统主要参与者来估计支付系统总体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利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汇总。现将D市8家支付系统主要参与者相关数据进行加权汇总,利用Logistic模型测度D市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

将支付系统主要参与者相关指标利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汇总,代入公式(1)计算可得D市支付系统潜在流动性风险概率在10%左右频繁波动。

五、几点结论

通过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来测度和评估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相关的各种假设检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选取的3个解释变量(清算账户备付金变动率、存放同业资金比率、同城交换系统资金比率)能够对支付系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造成显著的影响,而且清算账户备付金余额影响最大,符合支付系统实际风险状况。

第二,通过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搜集整理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进行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在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验证模型通过各种有效性检验之后,运用得到的模型对支付系统总体风险进行估计。实证结果显示,系统参与者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水平波动较为频繁(见图1),但均处于小于15%的较低状态,因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转化为真正的流动性风险的概率较小。而针对不同的系统参与者而言,不同的商业银行所反映出的风险特征不同,其流动性风险的概率变化趋势应该有所不同。

第三,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人民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系统整体风险。针对系统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多种原因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合理的防范,加强对支付系统流动性机制设计,从而把系统潜在的流动根据回归分析的变形可以得出:性风险降到最低层次。应当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支付系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的先进经验,引入并完善允许日间透支、透支限额控制、证券记账凭证等先进方法,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注:

①BoF-PSS2(Bank of Finland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imulator 2),芬兰银行第二代支付结算模拟软件,包括输入、模拟执行、输出分析三个子系统,主要用于支付系统流动性、意外情况冲击及压力测试等支付结算模拟研究。

[1]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0.

[2]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8).

[3]郑建华,周松海.现代化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J]华北金融,2009,(1).

[4]罗珏.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管理[J].西南金融,2013,(7).

[5]周跃菊,钱国根.大额支付系统美国联邦结算系统与加拿大大额资金转账系统质押融资安排的比较与借鉴[J].上海金融,2009,(6).

[6]梁静.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1).

[7]童牧,何奕.复杂金融网络中的系统性风险与流动性救助——基于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2,(9).

猜你喜欢
参与者流动性资金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