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农村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鲁西C镇为例

2014-12-26 01:42李宇鹏
社科纵横 2014年9期
关键词:土葬火化改革

李宇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1)

一、中国农村殡葬改革的历程

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殡”一作停柩解,一作葬解,“葬”作藏解。殡葬指的是对人的遗体进行处理、保护以及封存的整个过程,属于传统丧葬风俗的最后一个环节。现在的殡葬包括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殡葬改革就是从改变传统殡葬的方式为着力点,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并在此基础上,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以期推广和建立一种更为绿色环保、文明风尚的社会主义新民俗。

全国有2800多个县级城市,48000多个乡镇[1],农村的面积和人口占据着绝对比例。在殡葬改革上,农村有着自己先天的缺陷,人群整体素质较低,受封建思想和传统习惯的束缚比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并影响了改革的推进效果;农村人口多且分散,管理难度大。农村的这些缺陷非常不利于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进,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的殡葬改革发展与全国的殡葬发展并不同步,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阶段划分不够明显。

二、农村殡葬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鲁西C镇为例)

1.火化率下降和不稳定的问题。火化率是指实行火葬区域内正常死亡人员与实际火化人数的比例,现实中一定期限内的火化率用该地区实际火化的遗体数占该地区理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现。它是衡量一个地区殡葬改革成效的基本要素,也是火葬地区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指标。现实工作中火化率的变化和落差很大,很不稳定,在殡葬改革集中推进、抓得紧的时候,火化率较高,时期一过,马上就有较大变动。下面以鲁西C镇为例,表1为鲁西C镇近三个年度的详细数据,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全镇的火化遗体数2012年时最高,正是殡葬改革抓得最严的时期,2011年度,火化率就明显下降,正是因为2011年度,该地区对火化工作没有在2010年度的基础上继续抓紧,从而出现了反复。这些都表明,殡葬改革在农村的开展一直都不够稳定,而且伴随时间的推移,殡葬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正在消减,农村殡葬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的困难在不断的增大。

表1 鲁西某镇2010年到2012年火化情况统计表①(火化率按6‰任务数)

2.违规土葬的问题。由于受封建殡葬文化的影响,奉行死后入土为安的丧葬理念,从殡葬改革开始那天,就一直有极少数农民不顾国家政策将逝者偷埋土葬。这一部分农民不管基层政府如何讲政策、讲道理,都置之不理,以鲁西C镇为例,这部分农民占到5%左右。对于群众偷埋土葬的处理,基层乡镇政府态度比较坚决,一旦被发现或者有人举报,查处也比较及时,2012年,全镇共强制起尸火化60余起。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贯彻,一些强硬手段和措施不再采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有管理弱化的趋势,导致基层政府开始对火化工作力不从心,行动比较缓慢,出现“以罚代烧”。即极少数村干部,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利用一部分农村群众不愿意火化的心理,私下向丧户收取钱财,丧户交钱后便可偷偷地进行土葬。这种做法,不仅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助长了花钱买土葬的不正之风,虽是极少数,但影响极为恶劣。

3.2001年,鲁西地区殡葬改革集中推进,村村建起公墓,但是公墓全部建在靠近主要公路、易于进入视野的沃野良田,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根本没有投入使用。在殡葬改革集中推进风头过后,乱埋乱葬的现象重新出现,加上该地区农村为平原地区,部分农村居民在自家的自留地建坟筑墓,有的甚至毁田建墓,一方面平坟推碑成绩显著,另一方面坟头重新堆砌,重树墓碑,田间地头坟墓又有出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违背了殡葬改革的初衷,对殡葬改革工作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4.二次装棺、大操大办的问题。受“入土为安”丧葬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将逝者的遗体送殡仪馆火化后,再运回装入棺材,也有的把骨灰简单包装一下直接装棺下葬,并按照传统习惯出殡,搭灵棚、请响器、宴请宾朋,大操大办。这样一来,尸体因火化又比传统土葬增加了不少费用。二次装棺在殡葬改革初期,政府部门将其与违规土葬视为同等行为进行了打击,但到2006年以后,县乡政府都把火化作为殡葬的核心和底线,对其它重新采取传统丧葬的行为,只要是不过火都采取放任态度,火化基本成为了传统殡葬的增加环节,到目前,全镇的二次装棺普遍存在,传统殡葬习惯依然大行其道。这样一来,鲁西地区农村办一次丧事,贫穷户大约在3000元,中等户在6000元上下,排场大一点的应该在10000元上下。

(二)农村殡葬改革中基层政府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1.传统殡葬模式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政府在推进农村殡葬改革过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殡葬改革作为社会秩序中一个重要环节的社会意义,对殡葬习俗自身的生命力准备不足,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没能在构建一个新的社会殡葬习俗上破而后立,真正构建和完善农村新的殡葬秩序。殡葬习俗是社会秩序的一方面,有其自身形成的原因和存在必要。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殡葬都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到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在丧葬文化与孝道文化紧密联系基础上的,与忠君思想密切靠拢,将丧葬礼仪作为对孝道的衡量标准之一。传统殡葬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前的权势荣华富贵的留恋,对离世后各种美好的想象的现实表达,对神鬼思想和轮回的敬畏。几千年的传统,殡葬习俗经过国家统治阶层的强权推进,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成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为人们遵守行事。

2.农村的情况仍旧复杂

(1)人口众多,殡葬任务繁重。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1年末,中国乡村人口65656万人,占全国的48.8%,而实际上农村的范围要更大,农村殡葬改革涉及的人口要更多,这么多人要改变土葬习惯,采用火葬方式,改变相应的殡葬习惯,其中需要做的基础工作非常多,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2)自然环境复杂,监管难。农村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相比城市来说,山区、丘陵、湖泊和湿地在农村要多的多,而殡葬改革的对象是人,对于集中城市的市民来说,没有条件去逃避火化,没有地方装棺土葬,没有地方搭灵棚搞传统祭奠,然而农村有的是地方,农民有山地、林地、耕地,在山区、丘陵居住的农民有更多的地方可以选择,这些条件对土葬都是有利的。相对于在农村开展殡葬改革,管理成本很高,基层政府很难对农民的殡葬行为进行全面监管。

3.专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的殡葬改革,严格来讲,开始时间还很短,特别是农村处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社会文化层次最低的地方,开展殡葬改革最为棘手的就是投入问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问题。表现在:一是专项经费缺口极大。殡葬改革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工程,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作为基层政府,要从原本不多的财政中拿出经费开展殡葬改革,存在着政府自身和工作难度的双重压力,而且殡葬改革每年都要投入资金,甚至还要增加,使得很多基层政府在殡葬改革开展一段时间后热情剧减,不再列支投入,造成一些地方殡葬改革开展的基础经费都无法保证,无法维持正常的殡葬工作开展。二是基层政府要为农村的“鳏寡孤独”者的火化等费用买单,此外还要对偷埋土葬者承担起尸运输等费用。

4.殡葬改革政策产生的问题

(1)殡葬改革政策本身的问题

一是殡葬政策并未减轻农村经济负担

经过调研,以2012年鲁西C镇为例,相比传统殡葬要增加600元的火化费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是火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推行火化的目的之一是降低农村环境尤其是地下水源污染,而实际上,火化本身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殡葬行业火化废气中有害物质多达几十种,有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氨气、硫化氢及其它有机污染物,造成局部地区大气环境污染较重。

(2)殡葬改革政策引发的其他问题

一是给民众带来情感伤害

由于传统封建丧葬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教育程度偏低、科学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广大农民群众还不能很快从观念上接受火葬。有的人信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的人信仰“风水地气”、“命理学说”,风水、命理、阴阳宅文化等在农村还有较大市场;另外,有的人强调“入土为安”、“重殓厚葬”,认为死者不能入土是“死无葬身之地”,火化父母是不孝的表现等等。据在鲁西C镇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真正从内心赞成火化的农民只占到10%,而不赞成火化迫于遵从政策才实行火化的占到80%,顽固不化、对抗政策、坚决不实行火化的占到5%。若是可以自由选择殡葬方式,不实行火化的比率依然惊人。在农民丧葬观念还未彻底转变之前,由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强迫性火葬推动,必然给农民的情感带来极大伤害。

二是引发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及民众内部的矛盾对立

县(市)、区殡葬执法部门及基层乡镇政府构成了殡葬改革政策主要的执行主体。他们直接与民众接触,处理相关事务。因为民众尤其是农民在土葬改革过程中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对政府可能存在一些不满情绪,遇到相关部门执法时,他们就产生抗拒和厌恶心理,很容易与执法人员产生对抗和冲突,从而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状态,相互之间失去应有的信任感;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殡葬改革中也承担一定的职能,比如为上级执法部门提供信息情报等,这也使村民与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对立;有些农民为了逃避执法,亲属亡故后偷偷土葬掩埋,而在执法部门核查清理过程中,与之有宿怨的村民可能会主动揭发,这往往助长了村民之间相互猜忌的心理,从而使农民内部也产生了矛盾对立的情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亡者丧葬具有宗族特性(比如某长者亡故,其宗族后辈都要参加葬礼),因此这些矛盾冲突很可能会演变为宗族与相关部门及其他宗族之间的矛盾对抗,从而给农村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营造殡葬改革的舆论氛围

殡葬改革是一场民族风俗和丧葬文化的整体性革新,厚重的民族心理积淀决定了这场改革具有长期性。实现殡葬改革宣传的效果,必须从改变理念,提高群众的殡葬改革意识入手。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在教育引导上做工作,在研究制定好宣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细致的宣传,让群众对殡葬改革有充分的了解,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让殡葬改革的宣传在农村持续的开展,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让群众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由抵触到接触了解,由思考到逐渐接受,完成宣传教化的初层次工作。要找准载体、丰富内容、活化形式,宣传殡葬改革的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接近群众,借助文化娱乐手段,通过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展现殡葬改革的好处和优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进行宣传,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立起殡葬改革宣传的长效机制,改变群众的心理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集中宣传发动群众后,坚持把殡葬改革的宣传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通过不间断的教育引导,来巩固培养农民的殡葬改革意识,让殡葬改革在农村在人们的心中真正生根发芽,成长起来。

(二)构建和谐文明的殡葬民俗

1.进行葬法、葬礼改革,提倡文明祭祀

创新和发展各种各样的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如建立骨灰堂、墙、塔、楼、廊、亭等设施寄存骨灰,或实施骨灰撒海、树葬、鲜花葬、草坪葬、吹灰葬等生态葬法;改革旧的葬礼习俗,用遗体告别、开追悼会等代替披麻戴孝。创新祭祀方式,提倡文明祭祀。

2.完善殡葬改革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改善殡葬改革效果

充分考虑到殡葬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与殡葬改革的难度,实事求是地完善殡葬改革政策。可以借鉴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综合运用包括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各种手段,提高殡葬改革政策的有效性;要赏罚并重,在处罚违法者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优惠或补贴措施,以提高民众殡葬改革积极性,从而改善殡葬改革效果。

3.尊重民众意愿,循序渐进、推行火葬

从实践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火葬还不现实,更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取得殡葬改革重大突破。一个剥夺了死亡之后自主选择尸体处理权力的文化,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代精神的文化。要尊重民众意愿,有步骤、有差别地推行火葬。在当前经济不够发达和文化教育水平不够高的特定历史阶段,建议缩小火葬区,扩大土葬区域范围,在土葬区可以提倡遗体深埋、不留标记或植树种花等方式进行土葬,保障民众自由选择遗体处理方式的权利,以彰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

(三)提倡“厚养薄葬”

“厚养”,顾名思义指的是以优厚的待遇去供养。“厚养”不仅仅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方面多给予慰藉。特别是工作繁忙的子女,更应该常回家看看,让老人在生前多享受天伦之乐。接受厚养薄葬这一观念看起来十分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关键是如何看待薄葬。厚葬除了体现儿女对老人的尊崇与报恩之心以外,还有一定成分是给别人看的。怎么样让人们淡看丧葬活动的社会意义,而着重于丧葬家属自身的内省,这其实是与厚养密切相关的。如果儿女在老人生前真正做到了厚养,问心无愧,那么他们就不会看重丧葬仪式的隆重与否。在厚养薄葬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推行新的更文明的丧葬与祭祀方式。

(四)探索不同方式的丧葬

结合当地实际,调查研究本地殡葬方面的风俗习惯,结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对比,探索制定符合本地殡葬改革的方式和模式,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殡葬新习惯。以鲁西C镇为例,正在推行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全镇97个行政村规划调整为6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都配套幼儿园、小学、社区医院、连锁超市等等,也可以配套建设一处骨灰堂,统一存放骨灰,走城市殡葬模式。人们坚持土葬无非是“入土为安”的观念指导,观念很重要,其实“入土”是否就一定指土葬呢?也不尽然。把骨灰撒向深海、撒向森林、撒向田野,一样都是“入土”。这既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又不留下让人忌讳的任何痕迹。从长远来看,积极探索、推广不同的丧葬方式——“绿色殡葬”[2],它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将亲人骨灰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四周、草坪之中。绿色安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也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这种把尸体火化后将骨灰埋入树根底下或将骨灰埋人地下后,再将树木植于其上的一种方式虽然也称为“树葬”,但有别于民俗学意义上的树葬。另外,改变人们的观念,倡导新型葬式也很重要,如花葬、风葬、海葬等。

总之,殡葬改革与殡葬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健全殡葬政策法规,依靠政府行为,以民政部门为主,各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殡葬联合执法队的通力协作,才能将殡葬改革工作做好,才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节约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不断更新,殡葬改革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注释:

①表中数据来自鲁西某镇民政所和鲁西某镇统计年鉴,根据理论公式计算所得,与实际公布数据有误差。

[1]许波宏.浅论中国丧葬民俗[J].镇江高专学报,1997(02).

[2]张全国,刘圣勇,周光敏,程百军.一种新的殡葬模式一关于实行绿色土葬的研究报告[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5(03).

[3]汪俊英.农村殡葬改革的法社会学思考[J].学习论坛,2009(03).

[4]唐云红.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殡葬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5]韩恒.法规的运行:以G村的殡葬改革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6]吴磊,朱冠楠.农村殡葬改革之败突显政府行为失范——对殡葬改革在安徽农村推行较难状况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猜你喜欢
土葬火化改革
印度新冠病亡者激增 民众露天火化遗体景象凄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