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的影响分析

2014-12-26 01:42王秀兰云立新
社科纵横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药材甘肃甘肃省

王秀兰 云立新 赵 妍

(甘肃中医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推动了甘肃卫生事业尤其是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影响不仅局限于医药卫生领域,它在卫生领域的突破已逐渐扩散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中药材种植业、中医药制造业、医药商贸业、中医药教育、药材产区生态保护、养生保健、中医药旅游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经济影响分析

(一)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形成了GAP基地化生产模式

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材生产规模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前列。在中草药需求增加的刺激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从2010的247.7万亩年(居全国第三)增加到2012年的316万亩(居全国首位)。近年来,药材产区按照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提高中药材的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自然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特征呈现出集中化趋势,目前已形成了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四大药区[1]和优质当归、优质党参、优质红黄等十大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二)拉动了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

2011年,以中医药为主干的陇药产业被确定为甘肃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甘肃立足本省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中药饮片、中藏药制品,中医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2008-2012年间,独一味、奇正藏药、兰州佛慈三家医药企业先后成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医药产业成为拉动甘肃医药产业增长的主力军。据统计,2008-2012年,中医药板块增速最快,其中中药饮片增长30%、中成药增长33%,远远高于医药行业20%的平均增速,有力地拉动了甘肃医药产业整体快速增长。

(三)中医药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指导下,甘肃中医药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态势。首先,我国首个中医药产业园区——甘肃陇西中医药产业园区建立。目前陇西文峰和首阳已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陇西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已达到20%以上,能够左右全国中药材特别是党参价格,是我国中药材价格变化的“晴雨表”。[2]其次,岷县中国当归城成为全国最大的当归交易中心,充分利用“中国当归之乡”无形资产,整合现有产、供、销优势资源,已成为西北最大的药交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最后,兰州新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隐然成形。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约16亿元的“兰州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已开工,其定位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冬虫夏草(菌丝体)及保健品出口的生产基地。

(四)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起步

甘肃中医药文化特色显著,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推动下,甘肃初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六大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下图。

在《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下,“食养”、“药养”、“水养”、“沙养”、“文养”等在群众中广泛开展。

二、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社会影响分析

(一)中医药膳食亚健康调理走进寻常百姓家

甘肃省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一系列政策使本地区民众的健康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注重医疗逐步转向更加注重预防、养生保健等亚健康调理。甘肃省卫生厅根据本省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环境资源等因素,制订了《甘肃省药用蔬菜目录》和《甘肃省常见药用价值野菜目录》[3],有效指导各地开展药用价值蔬菜种植。通过这些举措,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如芹菜降血压、茄子降血脂、苦瓜降血糖等诸如此类的膳食养生道理多数居民已十分熟悉。很多居民了解了各种蔬菜、野菜的性能和功效,并能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亚健康调理。

(二)推动了中医药教育有序发展

1.中医药教育规模有序扩大

为了顺应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2008年以来,甘肃中医药教育规模有序扩张。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本科招生人数为例,中医学招生人数从2008年的320人增长到2012年的500人,中医学从150人增长到200人,针灸推拿学从100人增长到了350人。2006年以前,甘肃唯一的中医类高等院校甘肃中医学院年招生人数不足千人,录取分数线居于全省二本高校最低。2011年甘肃中医学院高考招生提档分数线全省文科第一,理科第二。

2.中医药教育结构优化

从甘肃省中医药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招生情况看,2008年三个专业均以培养中专、本科人才为主,研究生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到了2012年,甘肃中医药教育情况有了很大改善。2012年甘肃省全日制中医学研究生招生65人、中医学19人、针灸推拿学14人。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为甘肃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三)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1.解决部分医药人才就业问题

从2008年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每年招5000名大学生到乡卫生院工作。目前已经连续招了3年,共计招收中医类大学生5000余人。同时甘肃省还实施了免费医学定向培养工作。免费医学定向生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制5年,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甘肃免费医学定向招生420名,不仅解决了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短缺问题,而且解决了相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以陇西县为例,该县充分发挥其作为西北重要的中药材产地、集散地和中医药产业集聚区这一优势,努力实现扩大就业和全民创业。全县中药材及其相关产业共吸纳县内外常年性劳动力达6000多人,日均创造劳务收入6万多元;药材种植和采挖旺季,每天来自周边各县的务工人员达2000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2亿多元。

3.新兴健康服务业拓展了就业渠道

甘肃省根据扶贫、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劳务输出项目和医学教育资源,组织各级卫生学校和中医学校对“两后生”(未考入大、中专院校的高中、初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未就业者进行中医保健、推拿、按摩等实用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保健刮痧师、中医灸疗师、罐疗师、砭疗师、推拿师、中药调剂员等。如“千子莲”足道在兰州市成立了甘肃省足部保健按摩学会,为顾客提供足部保健服务,该企业的经营门店在甘肃各地广泛分布,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4.药农收入快速增长

2008年以来,甘肃省大力发展GAP种植、中药材加工业。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药农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定西市为例,2011年,全市以当归、党参、黄(红)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108.91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到16.88万吨,种植业产值达到9.5亿元,中药材加工产值15.5亿元,中药市场交易额33亿元,中医药加工企业实现利税2.43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5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定西市农民增收主要产业。

三、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文化影响分析

(一)打造了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精品

甘肃省加强对中医药古籍文献、陇派名家名说、名药名方、历代医家医案的整理和深度挖掘,并鼓励各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中医药典籍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利用。目前已整理、研究的古代医学文献有:《针灸甲乙经》、《敦煌医学资料》、《武威汉代医简》等;近代医学文献有:《养生论》、《外感辨证录》、《一百七十五证方》、《圣点脉决》、《经证证药录》、《验方汇编》等;现代医学文献包括:《真气运行学》、《柯与参医案》、《张涛清针灸治验选》、《裴慎医案选》等。其中,《敦煌医学资料》、《武威汉代医简》、《真气运行学》等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4]

(二)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开展

以定西市为例,通过中医药人员培训,定西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均能开展10-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2009年全市137个乡镇卫生院中只有10多个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到2013年,100%的乡镇卫生院都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并且由原来的“一个老头、三个指头、一枕头”的单一服务,发展到现在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烤电、电针穴位刺激、牵引、蜡疗、药浴、熏蒸、针刀、舒针、正骨、火疗、埋线、药敷等15项以上适宜技术。

(三)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2013年,甘肃省积极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平台与乌克兰等国家开展了有关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合作,甘肃省与乌克兰首都基辅州卫生厅、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省卫生学校已经与韩国釜山大学、韩国女子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中医药专业交换生项目。此外,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与新西兰阿凡蒂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在新西兰惠灵顿成立“惠灵顿—甘肃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旨在开展人员培训、义诊等合作。

四、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生态影响分析

甘肃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处在干旱半干旱区,各地年均降雨量在35—800毫米之间,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100—3500毫米。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6%。近年来,甘肃省加强了中药材GAP种植、禁止野生中药材滥挖滥采、规划中药树种植等,在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生态绿化等方面效果明显,不仅改善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获得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

(一)中药材GAP种植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甘肃省为了规范中药材种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强化中药材种植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根据课题组调查,在岷县等地,GAP种植实施前,黄芪、党参种植农药使用量都比较大,一般平均每亩达700ml左右。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实施GAP种植基本都没有施用农药、除草剂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替代了传统的杀虫剂,大大降低了农药对大气的污染。中药材传统种植施用的化肥量也有所减少,部分农户基本不施化肥,只在种植中药材前施加部分农家肥。

(二)加强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甘肃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使用量随之迅速增加。长期以来,在甘南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掠夺性地过度采收。近些年兴起的“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两至三年之内就“热”一个项目,而开发一个项目几乎毁掉一个物种。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上升,冬虫夏草的资源开始趋于枯竭。甘肃认真贯彻《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重点保护品种,并实行了严格的野生药材分级保护制度。目前甘肃省处于濒危的野生草本药材有甘草、麻黄、锁阳等;濒危的野生木本药材有杜仲、银杏、黄柏、厚朴、刺五加等。

(三)中药树种植生态效果明显

甘肃省卫生厅和林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树造林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今后几年大力发展生态中药树种植,每亩补助200-300元。科研机构对全省中药树造林做出了规划,对哪个县适合种什么中药树作了合理界定。提出了甘肃可以种植的中药树包括:桑、椿、榆、柳、杨、石榴、白蜡、松、枣、家槐、枸杞、青冈树、核桃树、辛夷树、杜仲树、女贞子树、合欢树、金银花、牡丹、芍药、连翘、丁香、紫藤、银杏、山楂、柏树、三七、五味子、沙棘等等,许多树的根、叶、枝、皮、果、树汁都可以治病。如通渭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每年1万多亩,除了当归、黄芪外,近两年广泛种植了经济生态药用效果非常好的沙棘树、文冠果等。文冠果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而且是一种抗旱、抗寒、耐瘠薄、移栽成活率高的绿化先锋树种。沙棘树、文冠果种植防风固沙效果明显,在该县的水土保护、荒山绿化、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合理规划中药材种植

2014年《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后,正式印发。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各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以上[5]。甘肃省紧密配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合理规划中药材种植。河西内陆河地区是我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和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的核心区已被规划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目前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主要有甘草、板蓝根、麻黄草、红花、枸杞、小茴香、孜然等。这些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在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方面生态效果明显;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及中部沿黄河地区已被规划为陇中陇东及沿黄地区温带半干旱西药区,甘南高原地区已被规划甘肃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南部秦巴山地区已被规划为虫草等珍贵野生药材拯救区,旨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尽管当前甘肃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尚存在医药产业与医药事业互动不足、中医药产业规模过小、中药材价格上涨过快、GAP种植推广难等问题,但甘肃立足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和中医药特色,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合力推动,走出了一条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和优势的特色之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因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1]甘肃道地大宗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目录[N].兰州日报,2012-0-16:(4).

[2]承载“千年药乡”历史打造“中国药都”辉煌[N].甘肃日报,2008-07-24:(3).

[3]我省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药用价值蔬菜产业[N].甘肃经济日报,012-07-24:(2).

[4]刘维忠.甘肃中医药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54-155.

[5]甘肃省将构筑四大生态安全屏障力争森林覆盖率逾12.58%[N].甘肃日报,2014-04-01(1).

猜你喜欢
中药材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