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对于小学数学科目来说,教师更应该走出教材,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走出教材,让课堂从知识灌输的误区中走出来。
关键词: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实际运用;学科整合
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不容忽视的。如何运用相同的教材教出不同个性、不同专长的人才呢?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大问题。几十年的教育探索,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担忧的。“千人一面”“只会考试”“高分低能”等问题出现,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而兴起了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当然这对课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孔子弟子三千,专长各异。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为什么?因为孔子因材施教,不将问题统一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在弟子专长的方面加以引导。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同仁们分享一下。
一、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第一要义
照本宣科,给出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一个死圈圈里面,这是知识的灌输,这不是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加以理解与吸收。只有学生自己有学习能力,才能学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才能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专长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是教学效果理想的前提,只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不只是句空话。所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做努力的。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学科,如果老师照着书本念,或者照着书本来教,都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加法”的时候,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中小猴的苦恼通过画面描述出来,请小朋友们帮忙。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了小朋友买文具、零食等生活场景,将知识贯穿在生动的故事与画面中,孩子们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为小猴解决问题,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学效果相当理想。
三、课堂教学要以实际运用为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但是有些教师过分地强调考试成绩,将知识学习的目的定义为应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生活与学习成为一组平行线。尽管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但仅仅是在做题的时候会,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让孩子们了解到,生活中是需要数学知识的,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在学习了“乘法”以后,我就设置了让学生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的内容。进而不断地提示,学生说出了“计算压岁钱”“计算上多少天课”“计算商品的价格”等内容,经过讨论,学生也发出了原来乘法可以简便生活的感叹。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活中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往往一个小问题的解决也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比如说简单的买文具,就要有正确流利的口语表达,要有快熟准确的数学计算,要能了解简单的生活常识等等。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比如,讲授“可能性”的时候,我就设置了一个童话般的导入:
夜深了,猴妈妈呜呜呜地一直哭,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猴不见了。动物们知道了都赶紧帮忙找。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动物们纷纷想办法:大象伸出了长鼻子;小熊找来了一根树藤;猴妈妈和猴爸爸扛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底谁能把小猴救出呢?学生发现不同的假设所引发的结果又不一样,他们纷纷陷入激烈的讨论当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可能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都是探索者,要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的研究,需要我们摸索,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相互讨论与扶持。
参考文献:
戴香莲.走出教材,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成才之路,2007(31).
作者简介:陈立业,男,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