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是启发和引导是学生探索知识生成的重要方法,新课改也强调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互动生成和发展内化的过程中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课堂问题;自主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摸索出许多高效的方案,然而语文知识涉猎面非常广泛,许多东西都是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命题及观点,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就必须通过巧妙的课堂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方式深入到知识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鉴于此,我们结合新课改理念,对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如下讨论:
一、设置趣味问题,吸引自主探索
兴趣是自主探索的发条,因此课堂伊始,我们就要通过趣味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兴趣点,对学生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把握,如此方能有步骤、有计划地设定符合学生认知情趣的教学问题,并进一步打开其自主探索欲望的盒子。
例如,在学习先秦散文《寡人之于国也》时,如果我们一开课就滔滔不绝地开始宣讲,或者让学生去诵读、识记文言词汇,那肯定无法唤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使课堂沦为滥竽充数的渊薮。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契合学生认知兴趣的相关战国故事讲起,先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学生入情入境时,再悄然转入孟子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这样不但让学生通过历史背景深入了解了孟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更让学生产生了“欲穷其林”的探索欲望,为深入学习这样深奥的文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认清学生差异,分层设置问题
由于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学生针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进度必然不同,这是造成后进生的根源。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要求我们端正态度,承认客观差异,然后再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启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传统的“一刀切”教学课堂出现的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最终引导大家共同进步。
譬如,在教学《祝福》时,笔者就立足实情,针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设定了相应的启发问题:(1)基础生一定要能学习和把握文章对祥林嫂形象塑造的技巧,并能进一步理解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揭露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能力生还要能模拟文章的写作手法,诸如语言、动作以及肖像特写技巧,便于在以后写作中灵活运用;(3)跃进生还要掌握文本的叙述手法,掌握环境描写以及氛围渲染的技巧。实践证明,通过分层设问引导,有效规避了后进生自暴自弃的倾向,使学生学有所得,实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三、设置发散问题,打开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知识面特别广,许多知识点都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理解和学习。这里还以《祝福》为例,我们学习的目的绝不单单是为了引导大家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学习祥林嫂的悲惨境遇,我们还要借此训练学生在学习和认知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就可以设置发散性问题来启发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于是笔者让大家通过充分思考以“天国里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样的开放性话题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的余地,便于他们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对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切中文本恳请,设置关键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准绳,因此设置问题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内容,当下语文教学常用的合作学习中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全面掌握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对所要探讨的问题要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保障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探讨,最终生成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苏武传》时,就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1)疏通文言知识,将文章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如被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古今异义的词汇进行归纳总结。(2)归纳文中出现虚词,并进行分类比较。(3)总结文章中出现的倒装句,并进行归类。
如此设置问题直指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有计划的交流互动全面掌握文言知识,有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
上文是笔者学习新课改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设问启发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总之,语文教学虽然宽泛,但是只要我们能抓住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就能及时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方能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进而鼓励培养其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高论与.新课程下如何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J].职业教育,2013(06).
作者简介:廖鑫莹,女,1980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綦江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