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语类核心期刊作者特点看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2014-12-24 06:07王丽娜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职称外语

王丽娜 龚 茁

(1.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外语分院,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一、引言

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包括教师培训、教师素质、教师知识等方面,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吕乐,戴炜华2007;Lange 1990)。在我国,教师职业发展具体体现在提高学生成绩、指导学生实践、产生科研成果等。而发表论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生命,“在学术领域,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一样,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靖国平,张庆宗 2009:137)。“在当前的学科评价和个人学术能力评价体系下,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对于学科发展和个人职称评定具有决定性影响”(汪晓莉,韩江洪2011:49)。

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对外语类核心期刊(以下简称“外语期刊”)的态度是“又爱又恨”。爱是由于“长期以来,外语类期刊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办刊宗旨和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在全国学术期刊阵营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可以说,外语类期刊是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的使者”(李凤琴,王松鹤2004:22)。而且,论文发表又意味着帮助教师晋升职称、提高薪酬、申报课题、获取经费、成为硕博导师或学科带头人等。恨是科研压力太大,因为“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并且直接关系到职务的升迁和职称的晋升。学历越高,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待遇和个人成就感都明显提高。高校教师的个人学历、职称越高,地位就越稳定,生活和经济条件就越好,从心理上满足了个人的成就感”(尹山鹰2011:140),高校对科研成果的层次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名年轻的高校外语教师自从教开始,看到单位的科研能手在外语期刊上频频发文,心中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年轻教师读着每期外语期刊上神秘的数字、图表、公式以及深奥的语言和理论,觉得这些指导全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期刊简直是“神刊”。在外语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了年轻教师们科研工作和职称晋升中不懈的追求。可以说,年轻教师是带着对外语期刊深深的敬意开始他们的教研生涯的。我们作为年轻教师,从最简单的角度研究外语期刊,分析外语期刊作者的特点,结合外语教师科研状况,找出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二、研究综述

目前,有学者以外语教师的科研状况为角度撰文调查或总结外语教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等,如杨忠、张绍杰和谢江巍(2001)通过总结1997年至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外语专业课教师各方面科研成果,指出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等影响教师科研的因素。夏纪梅(2002)历时一年多,调查了来自全国约600所高校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代表,发现完全没有撰写过教学研究论文和不知道如何写的人有24%;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项目和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人占50%以上。张庆宗(2010)从研究的定义、研究的属性和研究的步骤探讨了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将外语科研的框架清晰地展现在外语教师面前。汪晓莉和韩江洪(2011)从实证的视角较全面、客观、直观地论证了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及发展瓶颈,指出应加快外语类学术期刊平台建设,为外语界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经检索,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尚无有人统计分析此类期刊的作者的结构特点。文章拟对过去三年间三种外语期刊的作者特点做检索、统计、分析,以帮助年轻学者了解目前此类期刊针对的作者群并就教师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展开论述。结果显示,外语期刊的作者特点是博士头衔一统天下,博导教授半壁江山,副高讲师中坚力量,助教研究生小露锋芒,高层次基金项目金刚护体。教学类期刊一定程度上肯定低职称作者,语言哲学类期刊很少刊发高级职称和博士作者之外的文章。外语期刊作者的特点凸显了目前教师发文难,侧面显示职称晋升也越加困难。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过去三年在《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中作者的职称、学历及学术头衔。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我们选取了《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三种CSSCI期刊,其中《外国语》刊发的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笔者所在单位将其列为一级期刊,某些院校将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并列为核心A级或特级期刊。《外语教学》和《外语与外语教学》是“目前国内刊载有关外语教学文章的骨干期刊”。在反映理论水平和晋升职称中此类文章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文章涵盖了外语教育的政策解读、文学、专业教学、语言哲学、应用语言学等全方位内容。它们刊发的文章可以代表国内学界的最高水平,文章作者也能体现外语期刊相对固定的作者群的主要特点。

3.数据统计

通常情况下,期刊会以脚注或尾注的形式标明作者的相关信息。但有少数例外,即只列出作者的工作单位,如“赵某某,某某大学外国语学院”,遇此我们将检索该作者同年同期或近年近期在其他来源刊发的文章以确定其职称学历等,必要时联系作者本人。所以,统计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办法。由于在职称评审时,会议综述、书评、访谈、心得等一般不被计入科研成果或被列为代表作,故此类文章作者不计在内。作者的职称、学术头衔或身份一般分为“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另外,“编审”和“副编审”、“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分别对应“教授”和“副教授”,“助理教授”对应讲师。 如果某作者有职称,并带有“博士”或“在读博士生”头衔,则“博士”或“博士生”在统计中均按“博士”统计。统计方法实例见表1。

表1 研究数据统计实例

4.统计结果

表2显示,《外语教学》和《外语与外语教学》的作者群人数要远超于《外国语》,其原因一是文章数量,二是由于教学设计的层面更多更广,参与的教研工作者更多,创新领域也相对更多。三种期刊的初级职称作者人数均为最少,《外国语》在2010年和2012年没有刊登助教的文章。表3显示,三年来《外语教学》的正高职称作者(博导、教授)每年均超过了35%,2012年略有下降,其中级职称作者稳定在20%,2012年略有增长。但三年来三种期刊每年的高级职称作者的比例都超过了60%,其中《外语教学》分别是74%(2010)、72%(2011)、66%(2012);《外国语》是 74%(2010)、69%(2011)、80%(2012);《外语与外语教学》是 64%(2010)、63%(2011)、61%(2012)。《外语教学》的初级职称作者比例有大幅提高,2012年是2010年的8倍。博士作者比例呈增长趋势。另外,根据检索统计,超过80%的中级职称作者有博士经历。《外语教学》和《外语与外语教学》的高级和中级职称作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外国语》,说明教学骨干期刊对各级职称作者的科研均有肯定。教授和博导的比例均超过了30%,助教作者也有一定比例。《外国语》的中级职称作者均在20%以下,比例呈下降趋势。《外语与外语教学》则接近30%。表3显示,三种期刊的有博士经历的作者比例平均在50%以上。但根据检索,发现在讲师第一作者中,在读博士或者博士毕业的超过90%。数据说明博士背景已经成为中级职称作者发文的必备敲门砖。另外,根据检索,90%的文章有省级以上基金项目,说明外语期刊非常重视有高层次经费支持的科研成果。

表2 2010年至2012年三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作者的数量统计

表3 2010年至2012年三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作者的职称学历信息的百分比统计

众所周知,国内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往往更加侧重合作论文中第一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第三作者及排名更靠后的作者在评定时的作用递减甚至被完全忽略。那么2012年三种期刊的第一作者信息是怎么样的呢?表4显示,2012年三种期刊的第一作者中,博导和教授均超过了30%,《外语教学》是37%,《外语与外语教学》是35%,《外国语》是52%,平均为41.3%。副教授作者占了三种期刊的中坚力量,均超过了30%。《外语与外语教学》的讲师第一作者比例最高,为26%,《外国语》最低,为12%。根据统计,93%的讲师作者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外语教学》刊发了2篇硕士生第一作者的文章,《外语与外语教学》刊发了3名助教第一作者的文章,说明此刊对低职称作者有一定倾斜,实属难得。三种期刊的博士作者比例是《外语教学》56%,《外语与外语教学》65%,《外国语》则达到了73%。三种期刊的讲师第一作者中,博士比例最高,均超过了90%,说明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目标作者群以高职称、高学历作者为主,教学类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低职称作者,语言哲学类期刊需要更长的学术积累,没有博士学习背景很难发表文章。所有数据均显示了外语期刊的作者普遍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表4 2012年三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文章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信息、数量及比例统计表

四、思考

对于外语类期刊是博导、教授、博士的天下的现象,大概有以下几种解释:

1.外语期刊不刊载低职称作者的文章。外语期刊是反映外语教学与研究界最前沿科学的阵地,其文章必须要求走在时代的前列,观点鲜明、数据充分、采集科学、逻辑合理,往往只有浸淫研究多年的科研工作者才有能力达到类似水平。而且,期刊需要高水准的文章以保持期刊本身的高端性和时代性。国内很多知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确居领先地位,如蔡基刚的大学英语、戴炜栋的二语习得、胡壮麟的外语教育和语言学、金艳的测试、申丹的文体学、文秋芳的学习策略、徐锦芬的自主学习等。他们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是多年坐冷板凳苦读的寂寞,其文章确实代表了学界研究的最高水平。他们在科研历史、创新思维、方法运用和资源获取上占有绝对优势,相对比较容易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论文质量高,所以审稿成本较低,外语期刊也就更乐于接纳他们的文章。外语博士也是目前外语教师队伍中的“稀有物”。根据汪晓莉和韩江洪(2011)的统计,截止到 2009年底,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全国仅有6个,二级博士授权点方面,外国语言文学有28个,少于中国语言文学的33个和哲学的31个。 另外,“全国一年总共招收的外语类博士研究生只有 520人左右。这个数量相对于全国11.94万外语专任教师来说实在太少”(汪晓莉,韩江洪2011:48)。而且众所周知,外语博士的选拔录取过程严格而又艰难,只有在学术上达到一定高度的年轻作者才可以有幸被一次录取。外语期刊主要是他们的舞台并不为过。所以,期刊本无错。

2.低职称、低学历的作者的学术水平低,普遍达不到此类期刊的要求,只有极少数优秀人才有机会发表论文。诚然,一般来说,低职称、低学历作者的科研特点是学术经历短、科研方向不稳定、科研方法不成熟、教学和行政工作压力大,事务性工作较多,这些都是导致其科研水平低、学术论文不成熟的因素。不成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为行文不规范、思维逻辑混乱、文章结构不合理、创新点匮乏、跟风现象严重。这样的文章很难被一般的学术期刊认可,更何况外语期刊。我们不是说低职称的作者写不出质量上乘的论文,但我们必须承认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时间积累。

3.外语期刊数量少,刊文少,收稿多。无论外语期刊的数量是否合理,“僧多粥少”是不争的事实。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数量为20万,其中公共外语教师数量为12万,外语专业教师数量为8万,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为139.27万(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大学外语教师的数量占全体教师数量的20%。“入选2008-2009年来源期刊目录的外语类期刊只有 18种,而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和艺术学的CSSCI来源期刊数量都多于外语类期刊。照这一发文总量计算,目前中国11.94万外语专任教师如果每人要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话,大约一共要62年。显然,核心期刊平台建设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汪晓莉,韩江洪2011:49)。客观上此类期刊数量实在太少,而很多高校在制定本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标准时,要求教师在同类或同级期刊上必须发表4-6篇学术论文。在大部分院校,学术期刊的增刊、专刊、书评、会议综述、访谈和心得等不计入科研成果或不得被用为代表作,在某种程度上也稀释了科研成果的可用性。

五、提出问题

如果以上解释成立,则出现三个矛盾;

1.发文数量与职称评定标准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除外语类期刊外,核心或CSSCI期刊已经很少发表外语教育教学的文章了。我们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上检索“篇名”包含“外语”或“英语”的文章,1980年至2012年《北京大学学报》发表文章共7篇,年均发表0.2篇;《浙江大学学报》共34篇,年均1.06篇;《山东大学学报》25篇,年均0.8篇。我们检索了2000年至2012年学报类CSSCI期刊的此类文章,总量有1645篇,年均发表137篇。根据“人民网教育频道”2009年3月26日发布的信息,我国211工程大学有114所。这样计算的话,每所大学年均发表1.2篇相关文章。期刊发表文章现状和职称评审标准出现了极端不对称,我们不得不为青年作者们捏一把汗。但是,先行职称评定标准过高,那么,增加期刊的数量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呢?我们认为,必须要保证外语期刊的数量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不能简单地因为教师多和晋升职称压力大就盲目增加期刊的数量,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况且,根据目前国家绝对严格控制批准刊号的政策,大量增加外语期刊毫无可能。而且只有限制数量,才可以使其处在稀缺的状态下而体现出其学术价值和前沿地位。换句话说,外语期刊数量少并不是外语教师科研环境差的表现。

2.教师科研与发文空间的矛盾

当年轻作者看到我们的数据时,是否会产生类似的感想:不管我多努力,文章质量有多好,这些期刊是不会登载我的文章的,我怎能PK过博导教授博士们呢?类似的主观想法会严重影响年轻作者的科研积极性。这样一来,是否会产生某种恶性链条:博导教授们越容易发表论文,就越压缩有限的发稿空间;外语期刊越不刊载低职称、低学历作者的文章,他们就越不愿意写文章;越不写文章,就更加申请不到课题,没有项目基金支持,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优势,照样发不了,评职称也就越困难。而且,“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所呈现的重科研、轻教学导向,使高校外语教师在面临个人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之间别无选择,其后果是鼓励教师追求科研论文的数量,而忽略教学工作的质量”(周燕2008:45-46)。

3.教师教学与评价标准的矛盾

教师的生命是上课,教师的舞台是讲台。然而,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效果不易直接体现。“大学外语教学成果的体现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且不容易量化表现,而科研成果的显示度高,无论是在评职称、聘岗还是晋升的过程中都能发挥显著的作用”(张蔚磊2012:1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成本较高,包括采样、统计、追踪访谈、升学录取和就业调查和职业发展跟踪等。对教师思想道德和社会服务的评价也存在类似问题。而科研论文白纸黑字,有质感;申报获批的项目经费更是真金白银,二者完全可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评价。教师之间谁的论文多、层次高、经费多,一目了然,评价成本极低。所以,表面看起来是核心期刊数量极为有限,实际上是由于我国现行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标准过于僵化单一,并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大学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活动具有根本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大学进行计划经济式的管制是不适当的”(刘业进2007:91)。评价十几万高校外语教师的标准统一划定为发表在高级别期刊的科研论文的数量,凸显了平台数量太少。有学校曾尝试以学生四六级、四八级或考研等成绩作为评价手段,但这样很容易把教学引入彻头彻底的应试教育路线,况且“以试促学”也有诸多不足,为现代教学理念所不齿(王初明 2010)。早在1994年,时任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办公室主任冯玉柱在肯定四六级考试的同时指出其偏差在于以模拟考试代替课堂教学、大量增加学时、过早投入四六级。

六、外语教师科研发展对策

科研论文是教师发展的强心针和评职称的金钥匙,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青年作者应当加强危机意识、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天助自助者。教师不应把客观原因作为自身发展障碍的借口,要从自身找原因。十年前,“从主观上讲,因大学英语教材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教师对进修深造迫切性的内在要求并不十分强烈”(贾爱武 2001:26),有学者也指出教师应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束定芳 2002)。“大外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领域中差距明显,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平均数比为8.36:1”(杨忠,张绍杰,谢江巍2001:80)。“自查定期阅读国外英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的人只有30%左右”(夏纪梅2002:38)。调查显示从事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年轻教师偏多。其中35岁及以下者占60%以上,英语专业教师中35岁及以下者比大学英语教师少10%(戴曼纯,张希纯2004)。十年过去了,青年教师逐渐步入中年,然而根据胡新建和唐雄英(2012)针对大家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经常、偶尔、很少和极少阅读研究文献的教师分别占15.66%、56.63%、19.28%和8.43%,说明教师阅读研究文献的积极性不高。“29.4%的教师经常阅读国内外语教学与研究类学术期刊,但有13.9%的教师几乎从未读过国外学术期刊”(蒋玉梅2012:17-24)。“在高校任教,不知科研究竟为何物的大学英语教师为数不少”(夏纪梅2012:8)。

以上数据显示,十年来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诚然,影响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如以教授技能为主、文本以通识类教材为主、育龄女性教师较多等。但在薄弱的科研意识下,外语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在整体上不会有本质的起色。长期以来,外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已被认为是一个“不学习”的群体。更严重的是,“长期不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有可能无法生存,被请出大学之门”(刘海 2006:31)。教师如不持续产生高层次成果,不尽早晋升职称,不及时转型,将很快被残酷的时代淘汰。

近年来,外语教师科研水平上不去带来的矛盾在学院内部也逐渐清晰起来。现在外语学院引进人才普遍以知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或年轻的副教授为主,二者均拥有相对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层次的科研成果。学院在定制岗位、晋升职称、分配课时、支持访学、安排职务时明显倾向二者。而长期没有高层次科研成果甚至压根不搞科研的教师,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学院的学科建设没有可量化的贡献,则明显地被边缘化。反过来,后者又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对学院管理层持续施加压力,在教师队伍中制造了不稳定因素,给学院的管理和发展制造了困境。我们无意否认大学英语教师为培养人才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这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的”(夏纪梅 2012:7)。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看,“目前单一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已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杨忠,张绍杰,谢江巍 2001:85)。一切教学科研活动都应持之以恒,广泛深入阅读收集,努力寻求创新点。教师的科研档案不能走这样的曲线:在职称评审前后,曲线呈波峰状,在两次职称评审之间,曲线呈波谷状,即在评职称前一两年,教师发表的论文或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数量急剧增加,职称晋升后数量急剧减少(何剑2006),这是一种缺乏长期发展眼光的表现。年轻教师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光在教学和阅读中找到创新点还不够,一定要以在一定层次上发表的文本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在学界广为传阅、认可、批评,并将其写入单位的学科建设材料中,才是真正地对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认识到庞大的外语教师队伍和绩效评价标准是历史的原因,短期内无法改变

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外语教学几乎停滞,也走向了歪路。一些原有的外语学术刊物停刊。很多外语教师干部也背上了崇洋媚外的罪名(王雪梅 2011)。粉碎“四人帮”后,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认识到外语水平的重要性。从此,我国的外语教育从1976年至1996年20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外语人才,特别是通用语种,基本上不存在饱和和过剩的问题。在这点认识的基础上,树立大规模发展外语教育的思想”(群懿 1987:2)。所以,中学外语基础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中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外语课也不再是公共选修课,而成为与其他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谢立新1996:23),教师队伍随之扩大。进入21世纪和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学界对外语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外语的重要性仍是不可否认的。甚至有学者认为“目前应抓住我国刚跨入WTO的大门和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时机,提倡全民学英语、讲英语,对成绩显著者应给与奖励”(魏兰桂2002:58)。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极为重视各个阶段的外语学习,教师的数量逐年扩大。而且,人们对待教师科研的态度也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后来,对科研冷嘲热讽或说不清地反感的情况不多了,但认为科研与教学有矛盾、科研妨碍教学的看法却较长期地流行。评职称工作开展以来,科研成果成了考核教师的条件之一。科研引起了各方面你的重视”(易宣亨1991:67)。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缺乏专业规划,存在全局性与地域性失衡现象(戴炜栋 2009;胡文仲2009)。长期的积淀使得这种情况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甚至会在在微调的基础长时间保持。而且,语言教学是一门专业的观点还不广为人们所接受(Richards&Lockhart 1996;林立,杨传维 2001;辛广勤2006)。虽然我国在评价高校教师的标准上确有浓厚的计划性之嫌,制定某些标准时未科学全面地考虑外语教师的实际发展环境,并且过分依赖发表论著的“数字”量化管理,但根据现有的评价体制,搞科研、写文章、拿项目确实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定岗定编大势所趋,高考生源逐年减少。大学英语有消亡趋势(蔡基刚2012)。所以从长期看,各高校都会越来越严格地控制高级职称的比例。教师如果长期坚持“重述轻作”或“重教轻作”,没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饭碗就岌岌可危。

3.切合实际,合理制定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和手段

“以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尤其是注重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大学教师的主要标准,有可能使少数另类的、杰出的学者被排斥在大学制度之外,从而损害大学的开放系统、自由精神和创造活力”(靖国平,张庆宗2009:138)。实际上,外语教师职业和科研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庞大的需求群体、有限的论文发表平台和单一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目前公认的现象之一是,即使教师有一定数量层次的科研成果,但由于定岗定编政策的逐步推广,高级别高薪酬的岗位极为有限,也不一定能晋升职称。相应的水涨船高,对科研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高校的晋升副教授的淘汰率高达70-80%,被淘汰者中不乏优秀的海内外博士、系部主任和译作成果丰富的教师等。在晋升讲师方面,很多高校也取消了“两到三年自动转”的政策,对科研论文也提高了要求。不客气地说,很多被淘汰者都成了数字的牺牲品。然而,即使教师评上职称,如果科研不能持续发展的话,也会被高职低聘,薪酬待遇甚至职称被“一撸到底”。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增强师资的手段主要以引进海内外博士为主,客观上也增加了晋升职称的竞争激烈程度。由于外语教师巨大的群体基数和有限的论文发表平台,在制定职称晋升标准时,我们应当对外语教师有适当的政策倾斜,不能盲目追求向知名高校看齐。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几种形式:1)适当减少高层次科研论文数量要求。如晋升副教授时,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完成4-6篇SCI、SSCI或CSSCI论文,外语教师完成2-3篇同类同级论文;2)推行类似复旦大学的“职务聘任代表作制”,“让那些真正优秀,但又不符合现有较为 ‘刚性’学术要求的人才脱颖而出”(董少校2012)。例如,建立“科研成果评价委员会”,对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但又没有发表在高层次期刊的学术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并认真研究组织细则,增加不规范操作的成本,保证公正科学,避免滋生腐败;3)加大投入,科学制定教学评估体系,将学生匿名反馈、考试成绩、参与的重大课题及教师的真正具有特色和效果的教学等计作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

4.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对科研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的科研环境和物质条件

一般来说,教师的科研意识淡漠的原因有两个:自身学习意识不强和外界影响力度不够。根据统计,有63.2%和52.6%的教师分别认为学校缺乏教学研讨活动和相应的资源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骆爱凤,叶张煌2007)。我们认为,就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促进产生高水平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外语老师们需要学校学院拉一把。学校和学院有很大的施展管理才能的空间,可以利用评定职称、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和奖项等机会,持续向外语教师宣传搞科研在教师职业、生存、生活、名誉、地位、心理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策体现出来。比如,学院可以设置科研标杆人物,大力宣传其科研历程,产生明星效应;奖励高层次科研成果和课题项目时,职称越低,奖金越高;尽量为教师设置更多的办公科研场所,配套规定适当的办公时间和给予适当的办公津贴等。

七、结语

以前我们可以在各核心期刊的《本刊约稿》或者其网站上看到如此字样:“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研究生、外语爱好者积极赐稿”等。每次看到类似的文字,笔者都感到振奋,认为将来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我们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上面全是博导教授博士的文章,外语期刊究竟是为谁创办的?但是,随着科研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大学教师生存方式的更深入理解,我们逐渐意识到,期刊本无错。我们不愿看到老师们拿着辛苦写出来的论文四处求发。我们衷心希望外语教师的科研越来越好,关键是要教师自身加强科研和危机意识,认清客观形势,并依靠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和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标准。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

Lange,D.L.(1990).A blueprint for a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 [A].In J.C.Richards&D.Nunan (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J.C.&Lockhart,C.(1996).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基刚 (2012).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J].外语研究(3)。

戴炜栋 (2009).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5)。

董少校 (2012).复旦大学今年起全面推行“职务聘任代表作制”[N].中国教育报。

冯玉柱 (1994).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七年之回顾[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

何剑 (2006).高校科研工作“量化管理热”的“冷”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

胡新建,唐雄(2012).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一项文化主位取向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4)。

胡文仲 (2009).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5)。

贾爱武 (2001).为什么外语研究创新这么难?[J].外语与外语教学(10)。

蒋玉梅(2012).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4)。

靖国平,张庆宗(2009).大学教师的学问人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李凤琴,王松鹤(2004).高校外语期刊的学术性思考[J].新闻传播(9)。

廖传风(2011).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综述:成绩与不足——基于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0年(2000-2009)的统计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6)。

林立,杨传维 (2001).英语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海峰 (2006).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12)。

刘业进 (2007).大学自由、学术评价和教师聘任晋升制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5)。

吕乐,戴炜华 (2007).教学研究: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J].外语界(4)。

骆爱凤,叶张煌(2007).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4)。

群懿(1987).关于发展我国外语教育的方针和政策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文(1)。

王初明(2010).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1)。

汪晓莉,韩江洪(2011).基于实证视角看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及发展瓶颈[J].外语界(3)。

王雪梅 (2011).“文革”期间外语专业教育概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魏兰桂 (2002).二十一世纪外语教育之管见[J].山东外语教学(4)。

夏纪梅 (2002).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5)。

夏纪梅 (2012).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时间(2)。

谢立新(1996).外语语用能力应从基础教育抓起[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辛广勤(2006).大学英语是不是一门学科?——大学英语学科属性的宏观思考及其他[J].外语界(4)。

杨忠,张绍杰 谢江巍 (2001).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问题分析[J].外语教学(6)。

易宣亨(1991).科研:其益无穷,其乐无穷 从教三十余年的体会与实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

尹山鹰(2011).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讨[J].外国语文(4)。

张庆宗(2010).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外语(4)。

张蔚磊(2012).大学外语教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外语(4)。

周燕(2008).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职称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大山教你学外语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