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龙,黄万武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与《静夜思》英译研究
陈 龙,黄万武*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德国功能主义派学者赖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不同类型的文本提供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评估方法。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唐诗的英译。本文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经典抒情唐诗《静夜思》的4个英译本。研究发现文本类型理论操作性强,对指导唐诗英译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
文本类型理论;唐诗英译;《静夜思》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继承并传播优秀文学作品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唐诗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更是以其精练含蓄、句式整齐、节奏分明的特点被代代传承。美国诗人、汉学家白英(Robert Payne)在其古诗英译集《白驹集》的序言中提到:“要想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她的诗歌”。[1]21世纪,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民族经典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优势互补,翻译古典唐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就唐诗英译而言,从功能对等,译者主体性,功能语法以及意境传达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研究唐诗英译的并不多。有鉴于此,研究将以文本类型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对唐诗英译的指导作用。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之所以有评价和规范意义,很重要的是借用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语言功能模式,而不是主观随意之说。[2]这个被广泛认可的语言功能模式(图
图1 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
1)是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的。
从模式图可知,卡尔·布勒的模式图由四要素组成,即语境、符号、说话者以及受语者。其中要素之一符号可以理解为语言,因此它们之间呈现的关系为:符号和语境是“表现”的关系;符号和说话者是“表情”的关系;符号和受语者是“感染”的关系。布勒根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语言功能分为三种: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3]
一直以来,中西方译学界在文本分类问题上,翻译理论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本的不同主要源于语言功能的不同。[4]赖斯从语言功能着手,借用卡尔·布勒对语言功能的分类,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书中,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此理论涉及三个方面,即文本类型、语言功能以及翻译策略。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目标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5]她根据文本的主要交际功能将其分为“以内容为重的”,“以形式为重的”,“以诉请为重的”。文本类型与语言功能的对应图(图2)。
语言功能(Language function)陈述功能(Representative)表达功能(Expression)诉请功能(Persuasion) 语言范畴(Language dimension)逻辑(Logic)美学(Aesthetics)对话(Dialogue) 文本类型Text type以内容为重的(传达信息)Content-focused(informative)以形式为重的(表达思想感情)Form-focused(expressive)以诉请为重的(追求效果)Appeal-focused(operative)
后来她增加了第四类文本,即“以声音为媒介的”。第四类文本并不是依据语言的使用功能划分的,而是依据它的使用形式进行划分的。切斯特曼将以上四类文本总结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感染型文本”,“视听型文本”。由于第四类文本与前三类文本不属于同种性质的,因此在研究中将不涉及。赖斯在建立了自己的文本类型后,又将各种不同体裁的文本归类,并认为不同类型文本的译文应该有其各自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评价标准。[6]
第一类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传递文本信息和观点,侧重于表达内容,文本的语言逻辑性很强;翻译时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原文本相同的信息和观点。第二类表情型文本表达的是信息发送者的情感或态度,侧重于信息发送者的发送形式,文本的语言美学特征很强;翻译时要用仿效的方式以达到和原文相同或者相近的效果。第三类感染型文本旨在说服和感染读者并采取某种行动,侧重于对信息接受者的感染作用,文本的语言常常是对话性质的;翻译时要用编译或适应性的方式来感染读者。
赖斯按照文本的主要交际功能将文本三分后,她注意到不同体裁的文本有时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即混合型文本,如宗教布道的文本既有信息功能,即提供宗教信息,也有感染功能,即说服信仰者以某种方式为人处事。赖斯指出,评价兼备多功能的文本译文时,主要看其是否传达了原文本的主要功能。[3]75-76因此,赖斯将不同体裁的文本按照其具备的主要功能,构建了文本分类图(图3)。
图3 赖斯的文本分类图
作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端,赖斯的文本类型模式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西方译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她的整个文本类型理论框架并不是随感式的散论,而是以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功能理论为指导,可信度较高,理论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值得我们将其运用于英汉翻译研究中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经久不衰。全诗围绕月光展开,诗歌的一、二句主要描写诗人身处异乡时,从睡梦中醒来,恍惚中将床前的月光当作地面的霜,诗歌中“霜”字的使用,更是衬托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情。诗歌的三、四句主要描写诗人逐渐清醒,凝望空中的明月,想到这轮明月也正照耀着家乡。诗歌中“思”字的使用,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纵观全诗,总共二十字,语言精炼、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却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从诗歌的音韵及形式上分析,《静夜思》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属于五言绝句。诗人用“光”、“霜”、“乡”这三个字分别作为第一、三和四句的尾字,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音韵ang,整首诗歌的韵律结构就是“aaba”,因此,在吟咏时会产生一种音韵美。孙中山先生曾经评价这首诗时说它是妙手偶得,非常人可及。通过对原诗《静夜思》的解读,该诗歌确实应该赢得高度的称赞。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推介优秀的民族文化日益重要,唐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字,更进一步说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英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国内知名的译者有许渊冲,翁显良,孙大雨,徐忠杰等等;国外知名的译者有Witter Bynner, Herbert A.Giles, Amy Lowell, W. J. B. Fletcher等等,他们均为优秀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就《静夜思》这首经典唐诗而言,目前至少已有二十种英译本。本文选取许渊冲,翁显良,Witter Bynner, Herbert A.Giles, 四种英译本,[7]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依据对四种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①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②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翁显良译)
③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Tr. Witter Bynner)
④ Night Thought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 Herbert A. Giles)
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诗歌是一种以形式为重的文本,即表情型文本。研究诗歌翻译时,应该重点关注译者是否用仿效的方式保留了原文的美学特征以及相关语义内容。因此,研究将从诗歌的标题、内容、韵律和形式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
(1)译本标题。原诗歌标题“静夜思”,表达的是“静静的夜”才思;而此处的“思”根据诗义可以理解为思念、思乡之意。许译文用的是“Tranquil”,Bynner译文用的是“Quiet”,从词义上来看,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夜的安静。但是,“Tranquil”表达“安静”的含义要比“Quiet”更深刻,结合原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看,许译文中的“Tranquil”一词的使用恰到好处,更能传达诗人当时的孤独感,更切合主题,同时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翁译文中“Nostalgia”的使用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主题直译,顿时诗人触景而生的伤感情怀也毫不保留的表达了出来,这样的直译似乎无法令读者细细品味,引人深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诗歌丧失了一定的意境之美。再看Giles译文,他将题目译成“Night Thoughts”,给读者留下的是一种形象、直接的感觉,同时十分切合原诗歌中的“夜”和“思”这两个主旨内容。
(2)译本内容。许译文中“Looking up”与“Bowing”进行时态的使用更加突出了原诗歌中诗人所描述的“举头”与“抬头”的动作,十分传神。在译文的最后一行,许译文中的“be drowned”和翁译文中的“aches for home”的译法各有千秋,均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整个译作的内容上看,翁译文译出了原诗的内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意境,如“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这是原诗歌中所没有的内容;Bynner译文同样也增加了原诗歌的意境,如“found”,“sweet”的使用;Giles译文中,译者用“I wake”将诗歌设定了一个情景,之后的“play around”,“my wandering eyes”,“glorious”都是作者增译的,还有将第二句中的“地上”省去不译,并将“低头”译为“lay me down”,都不符合原诗歌的本意。因此,这样的译法都或多或少的破坏了原诗歌原滋原味的意境美。
(3)译本韵律。原诗歌属于五言律诗,押韵的形式是“aaba”。其中许译文和Giles译文有一样的韵律“abab”,音律和谐并且抑扬顿挫,比较接近原诗歌的风格。除此之外,许译文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最后一个词“aground”,“drowned”与原诗歌中的“霜”,“乡”有着同样的音韵效果。翁译文和Bynner译文从体裁上看属于自由体诗,虽然与原诗的韵律不相符,没有原诗的音韵之美,但其措辞优美,译出了原诗歌所隐含的精细微妙之处,使画面更鲜明,同样达到了原诗歌的美学效果。
(4)译本形式。原诗歌形式简单,透着一股简约美。四篇译作中许译文的字数最少,其结构层次清晰,四句长度依次递增,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好似身临其境。翁译文和Bynner译文长短不一,摆脱了原诗歌形式上的羁绊,可谓是译得清新雅致,体现了原诗歌的景外之情,诗外之意。但是,给读者的感受是译文更像散文,这不利于原文简练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的传达。而Giles译文虽然把原诗歌相应的译为四行,但每行都留着很长的音步,与原诗歌的形式出入较大。
通过对《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研究,发现四篇译作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原诗简约且押韵,简短的语言将诗人的内心情感描写的栩栩如生,四篇译作均在不同层面与原诗在形式上相同或相似,传达了原诗的美学效果。要更好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诗歌,就是要让读者读到最大程度上接近于原诗歌的优美译文,这样读者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异国文化的魅力,而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中对于诗歌翻译策略的阐述刚好契合这样的目的。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不同译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采取的翻译标准以及想要译本面对的读者群不同等等,均会造成译本的差异。所以,评估不同的译本时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仅凭对译本的主观判断发表随感式的议论。那么,什么样的译本才是完美的译文?就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来看,答案当然也是不同的。但就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来说,它从文本类型出发,为每类文本提供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它的主要价值就在它的客观性,比起那些以前的“忠实原文”和“动态的对等”等抽象的标准,更具可操作性。[8]
综上所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最大程度的传播原滋原味的优秀文化,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对唐诗英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若能综合各译本,取长补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能成就一篇佳译。同时,译者和评估者雄厚的英汉语言功底,扎实的东西方文化知识,以及驾驭翻译理论和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也是成就一篇佳译不可或缺的要素。
[1] 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95.
[2] 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5):53-60.
[3]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1.199.
[4] 吴艾玲.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5):58-62.
[5] 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
[6] 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7-48.
[7]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35-437.
[8] 张春柏.翻译批评的一种语言学模式-简评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J].上海科技翻译,2001,(2):1-4.
A Study of Translating Jing Ye Si into English with Reiss’s Text Type Theory
CHEN Long, HUANG Wan-w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Text type theory put forward by German functional school scholar Reiss in 1970s offers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for various texts. On Tang poetry,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more and more scholastic voice of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The study on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Jing Ye Si, a classic lyric poem, is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iss’ text type theor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heory is easy to be applied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and disseminating the brilliant Chinese culture.
Text Type Theory;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Jing Ye Si
黄万武(197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2095-414X(2014)05-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