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海宁,乔 伟,王 学
(军事交通学院 国防交通系,天津300161)
根据第16 次全军院校会议对军队院校调整和教育训练改革的部署,军事交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开展教育训练改革工作,明确了改革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适应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改革大势和落实学院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笔者着眼依托学科、面向部队、紧贴岗位,科学构建国防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学院国防交通工程专业内涵外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防交通是根据国防需要,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和邮电通信等交通行业及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组织进行建设、管理和资源使用的活动[1]。
从地位和作用看,国防交通是国家交通中为国家防卫和战争服务的交通体系,是构成综合国防力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部队机动、物资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的生命线,对提升我军战略投送交通保障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影响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从建设特点看,国防交通以国家交通为基础,两者既具有通用性又存在差异性,国家交通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防交通则体现国防功能和军事效益。要想使两者做到统筹兼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必须走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之路,这也是国防交通的最基本特征。
从领域范畴看,国防交通涵盖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等专业领域,不仅包括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督管理,还包括交通系统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教育动员、队伍训练、科技创新等要素,涉及军政民企多方、陆水空管多专业、运修防建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学科属性看,国防交通是研究如何建设、运用、指导国家交通体系为国防防卫和战争服务的知识体系[2],属于军事学学科,是战略学、军事后勤学的研究分支,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交叉,既有多个相邻学科基础相关、模块组合的属性,也有军事学学科的特色性和特殊性,具有国防交通学科群的发展特点。
国防交通工程是学科交叉和专业调整的新增专业,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对交通保障的需求。要科学确定国防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必须分析新形势下交通战备工作特点和职责任务,借鉴地方交通运输类专业发展现状,摸清部队军交运输系统岗位任职需要,厘清需求与能力、能力与知识、知识与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知识体系完备、课程衔接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办学的共同宗旨,也是部队专业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学院的国防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驻交通沿线军代处、联勤分部、师旅以上部队军交运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备陆水空管综合应用、运修防建一体保障、军政民企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胜任未来岗位懂工程、会管理、能指挥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影响着教学计划制定、教员课程设计和学员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军队院校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等3 大部分,其中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内容和课时有明确规定,笔者只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交通工程为基础、以国防交通业务为核心、以提高岗位任职素质和能力为重心的课程建设思路,分析梳理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规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内涵上,突出信息主导、指技合一、军民融合的专业特色,与地方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相融合,厚基础课程;与高技术战争交通保障需要相符合,重专业课程;与向后勤信息化转型相适应,增信息课程;与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相匹配,强指挥课程。
在课程选择上,遵循厚工程基础、宽专业口径、重实践能力的原则,深入研究岗位需求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关系,选定知识点内容、集成教学知识结构、映射对应课程建设,合理设置工程实习、参观见学、网上演练、抢修抢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课程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结构上,按照专业基础+ 专业方向+岗位任职的专业课程组合模式,共设置13 门课程。其中,考虑交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特点,设置7 门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国防交通业务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设置3 门专业方向课程;紧贴岗位任职素质和能力为需求,设置3 门岗位任职课程。13 门课程在结构上体现了课程间的逻辑性、支撑性和拓展性。
教学流程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规范与要求。依据国防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逻辑性规律,按照先基础后专业、先知识后能力,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编制设计课程教学流程,布局每学期的教学课程、内容和时间,体现国防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特点和针对性、实用性。国防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流程如图1 所示,其中:
第5 学期流程: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交通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等3 门必修课,共190 学时。
第6 学期流程: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结构设计原理、国防交通工程应急结构设计、交通运输工程、联合投送概论等4 门必修课,共230 学时。
第7 学期流程: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交通动员学、国防交通设施建设管理、交通保障学等3门必修课,共220 学时。同时,合理设置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交通战备网上综合演练、国防交通设施抢修抢建实习等2 个内容,共8 周。
第8 学期流程:安排岗位任职课程,包括军队基层管理、国防交通信息系统、军事交通运输参谋等3 门必修课程,共100 学时。同时,安排交通管制、交通动员、军供保障、交通保障等岗位任职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共3 周。
图1 国防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流程
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基本途径。采用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以面向岗位能力为重点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军队任职院校探索实践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目的是使学员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用、战时用得上的岗位任职培养要求。
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是基础。在课程标准设计中,要打破传统教材章、节、目的结构,按照知识集合构建模块、问题研究凝炼专题的原则,把握模块学习服务专题讲授与专题讲授应用模块知识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课程知识点结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深入研究交通保障特点、规律和重点、难点问题,以指导工作岗位实践的能力要求提炼教学专题。形成1 门课程由多个模块组成、1 个模块支持多个专题、1 个专题对应多项课程内容的呈阶梯性、层次性、逻辑性结构,点、线、面清晰的分布式设计模式。
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模式,教学组训是关键。要重点把握自学与指要、精讲与答疑、论文与研讨、实验与演练、总结与评价等5 个主要环节,大力实施学术型教学、研究型学习、互动型交流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广泛采用案例式、研究式、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手段,彻底改革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创新生本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好学员的主体作用,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增强学员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是保证。以交通保障学课程的第三模块第三专题为例,采取自学、精讲、研讨、讲座、参观、大作业等组织形式,划分课前布置、课堂讲解、课间参观、课后研讨、课终作业等阶段,由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是自学与指要。安排自学铁路和公路线路、桥梁、隧道、枢纽与港口、机场工程抢修抢建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布置战时交通设施抢修抢建难点与对策研究论文选题。
二是精讲与答疑。精讲战时交通枢纽迂回线、联络线抢建,战时铁路和公路线路、桥梁、隧道、枢纽与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抢修的组织程序、方法、内容和标准等,授课时间2 学时。穿插近几场局部战争交通设施抢修抢建技术、汶川抗震救灾交通设施抢修抢建组织等案例,授课时间2学时。
三是学术讲座。开展大型桥梁抢修抢建技术研究。主要由复合材料路面器材、汶川抗震救灾桥梁技术手册、汶川抗震救灾交通保障启示研究等课题研究成果支撑,讲授时间2 学时。
四是参观与实践。在综合训练基地参观抢修保障制式器材,熟悉六四式铁路钢桥、八三式铁路桥墩、321 公路钢桥等器材结构和用途;运用现有战备器材进行模块单元架设与撤收,学习基本使用操作技能;研讨抢修技术与现场组织。授课时间6 学时。
五是研讨交流。通过学员学习掌握抢修抢建的理论、技术知识,围绕战时交通设施抢修抢建难点与对策进行研讨交流,先分组讨论,再由学员演讲,最后由教员点评。授课时间2 学时。
六是课程大作业。组织学员编制4 次想定作业,分别是公路方面的战役方向公路桥梁抢修方案、铁路方面的战役方向铁路区段抢修计划拟制、水路方面的登陆基地通道开设与码头设施抢修抢建、航空方面的战时机场保障,共安排8 学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训练改革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仅就国防交通工程专业进行探索,提出本专业改革的思路、设计方法和具体实践。随着学院教育训练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专业的横向协调、课程间的优化整合、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等因素,才能为培养高素质指技复合型国防交通专业人才创造基础性、先决性条件。
[1] 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10.
[2] 吕伟凯.试论国防交通学的创立及其理论体系[J]. 后勤学院学报,200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