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润,刘俊杰,刘艳军,李忠光,杨捷轩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天津300161)
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的复杂性要求遂行装备保障行动的装备保障力量具备多样化保障能力,能够根据任务需要灵活编组,实施精确保障[1]。坚持战斗力、保障力标准是装备保障力量模块化转型的目标,也是衡量装备保障力量转型能否成功的根本尺度。
所谓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是指在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战略的总体指导下,由各级装备保障机关和保障实体联合实施的,旨在形成、保持和提高适应需求的装备保障能力而进行的相关活动[2]。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则是指装备保障力量单个模块及可按任务组合的多个模块保障能力生成的相关活动。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可细分为单个模块的保障能力和可按任务组合的多个模块的保障能力。单个模块的保障能力是指单个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特有的保障能力,如指挥模块的指挥决策能力、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维修保障模块的野战条件下应急抢修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供应模块的野战补给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等;按任务组合的多个模块的保障能力是指多个模块按任务组合在一起时所具备的保障能力,如网络化指挥能力、业务协作能力、联合保障能力、通信协同能力、灵活编组能力、动态适应能力等。单个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和可按任务组合的多个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过程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从主从关系上看,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活动是装备保障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活动类型上看,可以分为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虽然从不同侧面分析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活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着眼目的、围绕活动、面向过程、理清关系、集成方法”,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能力需求产生、能力生成规划、能力生成执行、能力评估以及保障能力生成全过程全寿命的管理(如图1 所示)[3]。
图1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基本过程
从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基本过程入手,可将其分为需求、规划、执行和评估4 个阶段[4]。
为了便于“四阶段”模型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对每一阶段的输入、过程及输出进行了分析,具体见表1。
表1 保障能力生成过程“四阶段”模型分析
(1)需求阶段。依据部队所承担的作战任务、装备保障环境要求和以往的经验资料,研究装备保障力量单个模块完成装备保障任务和多个模块组合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最终确定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任务能力清单,包括为完成装备保障任务而设计的模块类型、各模块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相应任务单个模块和可按任务组合的多个模块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2)规划阶段。依据装备保障力量整体任务能力及模块任务能力需求、现状、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实施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能力生成目标与内容,并进行整合优化,最终确定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整体规划书。
(3)执行阶段。依据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规划书及能力生成的经验和教训,由具体的执行机构对保障能力生成规划具体实施,包括保障力量模块构成要素建设、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等,每一个步骤都要经过设计、计划、准备、实施过程。执行阶段结束后,应该对能力生成执行阶段具体过程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并最终得到能力生成规划执行报告。
(4)评估阶段。依据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目标,及执行阶段所搜集的能力生成数据,分别对执行后的装备保障力量整体装备保障效能及单个模块的保障能力,以及多个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组合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估,与规划阶段中能力生成目标相对照,为下一阶段提供参考。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机理,是在保障能力生成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中,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从无到有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机制和原理。
根据保障能力形态的演变,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分为保障潜能、保障势能和保障显能3 种。
(1)保障潜能。潜能是装备保障力量模块及其构成要素的固有能力在理想状态下可能作用效果,包括:模块功能、类型、数量;装备类型、性能、数量;武器系统及平台的性能、可能效果集,基本保障单位可能效果集,潜在的互联能力和协同效果作用,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可能组合集等。
(2)保障势能。势能是储藏能量的一种形式,这里表征了装备保障力量模块遂行战时保障任务本领的大小,是保障能力的一种储备状态,是静态的、非对抗的。
(3)保障显能。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可能的装备保障能力表现为实际的装备保障能力,称在对抗条件下发挥出来的能力为装备保障显能。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过程,包括生成潜能、形成势能和转化为显能3 个子过程。基于能力形态和组织学习的保障能力生成机理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保障能力形态和组织学习的保障能力生成机理
(1)潜能生成。潜能是指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固有能力,潜能学习的结果是完成装备保障力量模块构成要素建设,使装备保障机关或人员掌握装备的类型、性能、数量、可能效果集、基本保障单元可能效果集,以及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可能组合集等。
(2)势能生成。势能生成过程是通过势能学习环来体现的。势能学习环是装备保障能力生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势能是装备保障能力的一种储备状态,与装备保障显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装备保障势能的生成状态对装备保障显能的生成有重要影响。
(3)显能生成。显能是模块化装备保障力量系统实际表现出来的装备保障能力。显能的高低,可对装备保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是指在装备保障能力的形成、增长、保持与跃升过程中应遵循的,或者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根据该定义,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至少包括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和工作过程;从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过程来看,主要包括装备保障力量模块构成要素建设、模块训练及实践等内容。综上,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可以划分为二维,即横向维和纵向维(如图3 所示)。
图3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二维分划
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横向维构成可以表述为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
即
式中:M(mode)为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I(idea)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相关理念;S(structure)为模块化装备保障系统结构;O(operation)为模块化装备保障系统运行。
(1)思想因素。它反映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理论依据,包括思维观念、相应的保障理论及保障建设理论等。
(2)结构因素。包括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相互作用关系的确定形式和内容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如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所涉及的保障力量规模和体制编制形式、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所涉及的诸过程及其模块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3)运行因素。包括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的基本方式、途径,模块化装备保障力量系统的运行机制等具体内容,是将潜能转化为显能的途径。
其中,思想因素具有根本性特征,是最难以改变的关键性因素;结构因素是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构建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相对稳定性,对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实施具有深度的制约与限定作用;运行因素是最为活跃和变化的部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纵向维,主要包括装备保障力量模块构成要素建设模式、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训练模式和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实践模式(如图4 所示)。
图4 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纵向维构成
(1)信息主导集约整合的模块构成要素建设模式。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构成要素建设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以军事斗争对装备保障力量模块构成要素的需求为依据,为实现预定的要素建设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的统称,是形成保障潜能的重要途径。
(2)面向任务层集成的模块训练模式。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训练模式,包括单个模块和可按任务组合的多个模块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训练方式方法等方面内容,是保障潜能形成保障势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根据装备保障任务对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能力需求,分析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过程中装备保障训练所能采取的方法手段,构建面向任务层集成的装备保障力量模块训练模式,着眼部队实战化训练任务需求,立足于装备保障力量建设的实际,不断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水平(如图5 所示)。
(3)平战结合积木组合的模块实践模式。装备保障实践,是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势能释放为保障显能的过程,是检验装备保障力量模块要素建设和训练效果、保障能力生成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等内容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的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提供借鉴。装备保障系统作为作战系统的伴随、支援、一体联动系统,其实践模式是随着武器装备、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样式和理论的变化而变化的。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保障力量要抽组便捷、应变迅速、能分能合、灵活机动,以车载化为保障平台,以专业化为技术支撑,以模块化为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实现装备保障与军事行动同步,确保保障时效,提高部队战斗力。
图5 面向任务层集成的的装备保障力量模块训练模式
在界定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的“四阶段”过程模型,分析了保障能力生成过程中蕴含的保障能力生成机理,并对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能力生成模式进行了构想。同时要注意到,装备保障力量模块的保障能力生成具有累积性、动态性、时代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点,因此,要加强适应性的组织学习,以改善能力生成过程,创新能力生成模式,提高模块化装备保障力量系统的适应性。
[1] 朱文玉.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提升部队装备保障能力[J].装备学术,2008(3):4-6.
[2] 葛涛,古平,叶术青.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研究[J].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7,19(4):5-8.
[3] 焦秋光. 军事装备管理学[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128-146.
[4] 张春润,孙栋,曲明辉,等.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过程模型构建[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9,(8):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