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伟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多思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教授形式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体会到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自学;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反思。
关键词:阅读;提问;探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69-02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所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实施新课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学会阅读自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以便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便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首先教学生如何阅读:(1)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2)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3)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的含义,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最后形成知识结构。
第二,利用教材教学生阅读自学。在我们数学书的每一章开篇都会有一篇逻辑严谨的导读文章,该文章的内容就是对本章所学知识的一个提前梳理,因此,在每次新授课教学之前,我都会充分利用这篇文章锻炼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接着带着文章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阅读接下来的新内容并尝试做出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自学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对本章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逻辑网,帮助其有效地理解和梳理知识点。这其中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第三,平日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数学方面的报刊、图书等供学生阅读。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郊区学校,受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阅读自学的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每次接受新班,我都会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有意思的数学书籍,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积累知识、丰富阅历,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后来变成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喜欢阅读,并且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班里也慢慢地形成了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遇到问题学生们会试着自己寻找答案,达到会学数学的目的。
二、学会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学生应该有相对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类比、猜想等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严谨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信心,而且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三、学会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自由探究、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会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作为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实际可行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及收获,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以“问题解决”为背景进行探究学习。数学探究问题的选择应是大众化、多样化、层次化,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相应的探究问题。问题不宜过大,要求不必过高,应以一些容易见效的“小问题”为主,可以是某些数学习题的推广和深化,可以是教材和所提供的例题和背景材料,更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以及解题过程中时刻反思,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以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为背景进行探究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它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领会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
四、学会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和思考。《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们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并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建立学习笔记。除了记录课上所讲知识点,还可记录本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好的学习方法、习题的多种解法、容易解错的题及错题的反思。
2.听课反思。课后要反思老师的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课上所讲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可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3.解题反思。数学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虽然得出结论但对解题方法多加思考,找出其他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最好的解题方法,对解题的反思,可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传统地被动接受转变成学生会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每一堂课抓起,从课上的授课方法到课下的学生作业,以及作业的修改方方面面、一点一滴抓起,只要教師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也必将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安丽.新理念下的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