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力,朱甫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孙伟力,朱甫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内实验、模拟或仿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财会类专业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加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将使学生掌握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协调处理能力,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财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素质的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会计电算化
国外的实践教学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比较有代表性是,新加坡的“校园工厂制”、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官”模式及瑞士、丹麦等国的“现代学徒制”等,德国高职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之比为1:1,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训练不能少于2个学期,美国财经类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占40%~60%,在会计、出纳等岗位实践教学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国外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借鉴意义可概括成:①以学校为主,企业适度参与实践教学,它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②政府在产学研互动中发挥协调、统筹和推进作用,它是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证;③企业家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它是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④学校与校办产业联手,把校办企业推向市场,可为学生提供最接近职业环境的实训场所,它是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财经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财经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作了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与工科类专业有明显区别的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很有限,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际效果也较差,以至于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我校财经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财务工作过程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全面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初,经常出现不适应企业会计工作的情况,不符合大多数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企业需要的是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会更看重毕业生实习的经历,选择在校实习经验较丰富的学生,以及学生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开阔的视野。学生是否了解并熟悉企业会计工作内容,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重点关注的要素。虽然我院为会计学生提供许多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更好地接触企业实际,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实际工作要求,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了必须解决的课题。
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处于从属地位,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部门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计划中都确定了实践教学内容,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仍然在培养计划中占主导地位,使财经实践教学改革停滞不前。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能满足需要。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课程设置要求实践学时至少占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成为高职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95%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完成会计工作,是财经类实践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课程,该课程体现财经类专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是财经类职业能力创新的方向之一,需要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与企业相同的培训方法,要求实践学时占60%以上。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使用财务软件版本过低,和企业实际应用脱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广大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不积极、不认真;实践教学学时过少,在现行的财经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偏多,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学时不到总学时的1/3;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教师“扶着学”的模式,多数情况是学生“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实践教学方法呆板,设备陈旧,缺乏现代教学手段,难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财经工作需要。
2.实践环节忽视技能性。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希望新吸收的会计人员能立即进入角色,开展工作。但是在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电算化操作等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
3.学生实习存在问题,难以体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需要。目前,财会类在校生普遍存在实习地点难找,实践经验不足,或到企业去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及工作如何下手,达不到企业要求。由于财会类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等重大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情况等涉及单位的商业秘密,因此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本专业实习的学生;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的层面,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个企业最多可接收2~3人实习,很难满足财会类专业学生实习需要。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现有的校内外基地为基础,建设多个能模拟会计工作过程的仿真实训室,可虚拟企业、虚拟部门、虚拟岗位、虚拟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将建设成省内一流的集实训教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实训中心。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95%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探索建设混合所有制校中厂——财会服务中心。探索“企业进校”模式,在校园内建设财会服务中心,探索将企业的财务部、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引进校园,企业(公司)在学校进行财务工作,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公司)财务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依托财会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会计专业(群)主动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提供优秀毕业生,提供各类社会、社区培训项目,提供会计相关服务。财会服务中心将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在用友、天衡等合作企业参与下,由校企社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共同设计和管理,下设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财务公司、职业技能培训公司等,由学院、企业、社区、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成校企社中心管理团队,实行企业化管理,合作企业派出常驻项目组,面向企事业单位、社区需求的联合项目,采用实用和适度超前的混合所有制管理模式,允许企业员工、教师个人入股,允许教师担任财务部长、经理等管理职务,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法进行项目研发、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对内组织学生在校内顶岗实习,亲身体会到企业财务工作过程和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企业财务工作经验与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外承接面向企业、社区的投资、理财、代理记账、审计项目,转化相关科研与技术服务的研究成果。
3.探索“课证一体化”实践课程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即获取2个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可供选择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管理信息化工程师考试”等。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考取适合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根据认证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参照相应职业资格鉴定专家的设计思想,调整现有培养方案,将课程的知识域、技能点、典型实训、常见任务等,按照任务分类或项目串联等方式组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实现职业资格考证内容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通过“多证书”制度,使本专业在建设过程真正做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4.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体系,与合作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试点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与广东省财贸职业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校方以合作企业、金蝶会计学院作为纽带,加深与金蝶、用友公司客户群企业的了解,并从中选择本专业(群)的目标合作企业群,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新的校外实习基地,优先推荐学生就业并探索“订单”培养等。通过依托已经建成的金蝶会计学院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促使企业(行业)、社区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企业、社区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兼职教师,使理论功底扎实的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推动专业培养出更切合企业、社区实际需求的人才,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技能证书考试及其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在专业(群)为企业提供会计咨询和开发服务的同时,让企业积极参与合作研发、合作共建,打造融教学、项目开发、培训于一体的会计服务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增强专业(群)服务广州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5.改革实践教学架构。成立一个虚拟的会计电算化及ERP教研室中心,将财会金融学、商贸系、公共管理系等财经类专业讲授会计电算化及ERP课程的教师及相关教师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团队,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实验教学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财经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保证设备完好和实践教学开出率,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经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以会计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将整个教学变成一个完整的“实战”教学过程,按主管岗位、会计岗位、报表岗位、采购岗位、销售岗位、仓存管理岗位、存货核算岗位进行会计实训。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完全接轨,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与教”的高度统一。
6.实施“阶梯式”递进职业能力训练体系。依托“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财会综合实训基地”这一有利条件,按出纳、会计、审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教学,以会计岗位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内实训、校内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或企业订单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体系——阶梯式递进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第一阶段,在校内实习基地安排课内实训。通过岗位实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实训中采用企业真实案例和资料,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按出纳、会计、审计等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教学,按岗位环境进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完成单项技能的训练目标。教学中,实行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制”。第二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综合实训。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模拟或实际操作企业真实业务的处理过程,轮流担任岗位角色,循环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关联,实现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第三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或金蝶会计学院安排顶岗实习。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职业导师组成的“三导师”管理队伍组织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完全真实的顶岗工作,完成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
通过这三个阶段阶梯式的训练与培养,完成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7.建立精品视频公开及共享课程。开发适合我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特点的精品视频资源库:建设会计技能测试题库、数字化教材、多元化教材、基本案例、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强化互动式和实践教学,教师在办公室或家里就可指导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一个网络教室,提供一个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空间,学生可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网络课室里,由教师定时上线解答或在课堂上讲解。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过程活动化,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开放型财会类专业高职人才的新模式。
[1]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2]林勇.教育与经济系统视野中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0,(16).
[3]虞锦林,蒋庆汉.对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06).
[4]张洪波,会计信息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G 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35-03
孙伟力(1968-),男,黑龙江人;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ERP、会计电算化。
【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