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良浩,吴 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福建南平 353000)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是蛋氨酸的代谢物,可循环再造成蛋氨酸。已有许多研究证明,Hcy水平值的变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2],随着 Hcy水平升高,心肌梗死、卒中、心衰等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也增高[3]。可见,在早期有效地控制Hcy水平,就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任何人群,健康人或者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值的变化能够影响脉搏波传导速度,只要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这就表明动脉的弹性就会降低[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因多种高危因素长期影响而引发动脉壁非侵害性早期改变,能够客观地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5],且易于操作、重复简单,因此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是IMT的增加,IMT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指标[7-8]。因此,本研究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下的Hcy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来探讨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厚血浆Hcy水平的变化情况,旨在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进行更完善合理的风险评估,以期达到及时的干预和针对性的治疗。
1.1 一般资料
1.1.1 被试选取标准 自2012年2—7月选取笔者医院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级标准[9],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须于不同的时间测量至少3次,或已证实血压高并且一直服用降压药物者。排除患有继发性高血压者、严重心、肝、脑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贫血、慢性炎症等各种严重慢性疾病患者。
1.1.2 人口学资料 180例高血压患者中,1级高血压患者有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50~73(58±23.3)岁,平均病程10.4年;2级高血压患者有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51~76(60±25.7)岁,平均病程12.1年;3级高血压患者有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1~78(61±27.4)岁,平均病程14.5年;血压正常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48~69(55±20.2)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这三个方面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Hcy具体值的测定方法 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在室温下静置1 h后离心并且选取上清,采用免疫荧光法来测定Hcy的值(所用Hcy的试剂盒是由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Hcy 正常值的参考范围为5 ~20 μmol·L-1。
1.2.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方法 要求患者在做检查前休息约30 min。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取平卧位,头部朝向检查的对侧,沿着颈动脉根部逐步向上探查,测定颈动脉膨大下1 cm IMT,对同一位点须测定3次,并且计算平均厚度,取其平均厚度作为颈动脉IMT的厚度值,当IMT≥1.0 mm时作为判定颈动脉IMT增厚的标准。同时,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处是否有斑块的形成,有斑块者须确定是单发还是多发斑块。
1.3 数据处理 对临床资料中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对各组的计量数据的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检验采用的是Boferroni,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P<0.05为差异显著性水平。
2.1 各组的颈动脉IMT厚度与Hcy水平的比较 由表1可见,各组的颈动脉IMT厚度与Hcy水平分别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各组之间的 IMT厚度差异显著,F(3,237)=28.12,P <0.01,事后 Boferroni检验发现,随着血压的升高,IMT厚度逐渐增厚,3级高血压组的IMT厚度显著高于2级高血压组的(P=0.002),2级高血压组的IMT厚度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39),1级高血压组的IM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
各组之间的 Hcy 值差异显著,F(3,237)=8.78,P <0.05,事后Boferroni检验发现,随着血压的升高,Hcy水平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3级高血压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2级高血压组(P=0.047),2级高血压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02),1级高血压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 1)。
表1 各组的IMT与Hcy水平比较(±s)
表1 各组的IMT与Hcy水平比较(±s)
注:*P < 0.05,** P <0.01。
因变量 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 对照组 F值3级高血压组Hcy水平/μmol·L -114.01 ±5.3317.34 ±6.3019.84 ±7.3210.13 ±4.78 8.78*IMT/mm 0.82 ±0.14 0.89 ±0.22 1.18 ±0.67 0.75 ±0.10 28.12**
2.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程度与Hcy水平的比较 根据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程度将180名高血压患者分为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对这三组的Hcy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三组之间的Hcy水平差异显著,F(2,178)=19.36,P <0.05。事后 Boferroni检验发现,多发斑块组与单发斑块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而多发斑块组与单发斑块组之间的Hcy水平差异不显著(P=0.19)。见表2。
表2 Hcy水平与颈部血管斑块程度的比较(±s)
表2 Hcy水平与颈部血管斑块程度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Hcy水平/μmol·L -1 49 15.97 ±5.87单发斑块 91 18.12 ±6.09多发斑块无斑块40 19.69 ±6.63
2.3 各组的颈动脉IMT厚度与Hcy水平相关性分析 对三个高血压组和一个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及Hcy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见,每组的颈动脉IMT与Hcy水平之间的相关均显著(P<0.05),且均呈正相关,这说明随着颈内动脉的IMT厚度的加厚,其Hcy值也增高。
表3 患者的Hcy与IMT之间线性相关系数
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的厚度,通过比较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3级患者的颈动脉 IMT与Hcy水平的变化,探查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压的升高,颈动脉IMT和Hcy水平都有升高的趋势,而且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随着IMT的增厚Hcy水平也升高。颈部血管斑块程度越大Hcy水平也越高。这些结果表明,血压越高,IMT越厚,Hcy水平越高,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越大。
血管为了适应压力载荷经历着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血管能承受的弹性范围是从经超负荷拉伸后恢复到正常负荷水平。然而,血压的长期改变导致血管壁的一种持久的机械性负荷,并且弹性能力降低。95%的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是原发性的并且是多因素引起的,如血浆循环因素、血管内皮、平滑肌收缩机制等,这些因素对完成适当的血管功能起着调节作用。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有改变将会引起血压的损伤,从而导致高血压[10]。已有研究[11-12]发现,血压的升高是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子,颈动脉IMT的厚度随着血压的升高而显著增厚,本研究结果与此结果一致。高水平的HCY能引起血管损伤[13],引起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多部位血管病变。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压的升高,颈动脉IMT厚度增加,而血浆Hcy水平随着血压和血管斑块程度的升高都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从而使得罹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颈动脉IMT和Hcy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两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通过探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原发性高血压更完善的评估,及时控制血压,从而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控制颈动脉IMT和Hcy水平,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1] Fridman O,Porcile R,Morales AV,et al.Association of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677C>Tpolymorphism with hypertension in older women in a population of Buenos Aires City[J].Clin Exp Hypertens,2013,35(3):159 - 166.
[2] 戴秀环.血Hs-CRP,HCY和VCAM-1检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2,16(1):71 -72.
[3] 司小毛,朱化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研究近况[J].安徽医药,2013,17(4):688 -690.
[4] Miao D,Huang T,Ye P,et al.Homocysteine,not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associates with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and arterial stiffness[J].African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2013,7(9):503 -511.
[5] 简政威,赵洪磊.不同血压分级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5):752 -753.
[6] 刘慧华.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J].西部医学,2012,24(8):1539 -1541.
[7] 杨 凡,王瑞英,李涛涛,等.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10(2):93 -96.
[8] Saha A,Sinha PK,Paul R,et al.Study of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novel risk factors in ischemic stroke[J].Neurol Asia,2011,16:25 -31.
[9]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 -708,709 -743.
[10] Fitzpatrick AM,Jones DP,Brown LA .Glutathione redox control of asthma: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J].Antioxid Redox Signal,2012,17(2):375 -408.
[11] Polak JF,Meisner A,Pencina MJ,et al.Variations in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during the cardiac cycle: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J].J Am Soc Echocardiogr,2012,25(9):1023 -1028.
[12] 印 荻,章 旭,曹 娟,等.瑞舒伐他汀治疗慢性肾脏病晚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2,16(3):365-367.
[13] 邵振兴,孙金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J].海南医学,2012,23(4):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