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华,刘 俊
(1.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32;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药剂科,安徽芜湖 241001)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也屡见报道[1-2]。为了了解我院抗菌药物ADR发生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做好 ADR的信息反馈工作,笔者对某院2010—2012年报告的抗菌药物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增强临床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和监测意识,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资料来源于某二甲医院2010—2012年门诊及住院部上报的抗菌药物ADR 237例,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职业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1 患者一般情况 男性132例(55.70%),女性105例(44.30%)。年龄分布为1~84岁,平均年龄(36.86±19.78)岁,ADR 的发生主要集中在 41~50岁年龄段人群,有53例,占总例数22.36%,详见表1。
2.2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192例,占总例数的81.01%。口服用药41例(17.30%),皮下注射3例(1.27%),局部用药1 例(0.42%)。
2.3 ADR发生的时间 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0~60 min,有167例,占总数70.46%,最早发生在用药后5min,最迟的ADR发生在连续用药后第5天,详见表2。
表1 ADR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分布
表2 ADR发生的时间分布
2.4 抗菌药物种类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对抗菌药物的分类,发生ADR的抗菌药物涉及7大类27种,其中喹诺酮类69例,占总例数的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67例(28.27%)和头孢菌素类62例(26.16%);阿奇霉素所致ADR 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详见表3。
2.5 ADR的分类及主要临床表现 参照《WHO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对ADR进行分类,ADR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2例(43.04%),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56例(23.63%)和循环系统症状 25 例(10.55%),详见表4。
2.6 ADR性质与转归 ADR大部分发生程度轻微,一般反应有225例,占总例数的94.94%,严重的ADR有9例 (3.80%),新 的 ADR有3例(1.26%),经积极对症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其中好转189 例(79.75%),治愈 46 例(19.41%),2 例(0.84%)出现病情加重需进一步治疗。其中严重的ADR分布见表5。
表3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分布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7 报告人职业 报告人职业包括医师、护师和药师,237份ADR报告中,护师上报162份,占总报表数68.35%,其次为药师52份(21.94%),医师上报23 份(9.71%)。
3.1 ADR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男性略高于女性,与文献报道[3]不同,但女性发生严重的ADR例数要多于男性。女性由于特殊生理特点及药物体内分布不同导致其对药物敏感性较高,女性更容易发生ADR[4],且女性患者观察事物更仔细,较容易发现ADR。此外,ADR的发生主要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人群。此年龄段人群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生理和心理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受到各类疾病的侵袭,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ADR发生例数分别占ADR总例数的13.93%和10.97%,且9例严重的ADR中,6例发生在儿童和老人。儿童由于生理特点导致其对药物毒性的反应较成人更为敏感[5]。老年人肝脏药物代谢及肾脏药物清除能力减退,血浆白蛋白水平也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6]。因此,与青壮年人群比较,老年人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使用相同剂量药物后血药浓度较高,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其次,老年人患病较多且病情复杂,联合用药几率较大,容易导致ADR的发生。此外,老年人可能还具有ADR隐匿性和呈报困难等特点,且用药依从性较差。因此,儿童和老年人群应是重点监测人群,其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慎重,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佳有效剂量”的给药原则[7],同时加强ADR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表5 严重的ADR统计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81.01%为静脉滴注所致,且9例严重的ADR中,8例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给药可使药物起效迅速且生物利用度高,尤其对危急重疾病的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其临床使用频率位居首位。但静脉滴注可使大量药物迅速进入体内,尤其是药物浓度过高可增加药物对机体的刺激导致静脉炎或局部用药反应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过敏样反应。此外,溶液的pH值、渗透压、可溶性微粒、内毒素等等是静脉滴注引发ADR的主要原因[8]。另外,溶媒的选择、药物的配制方法及输液速度也可导致ADR的发生。因此,临床应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非静脉用药,遵循“能口服勿注射”的原则,并规范药品配制流程,控制输液速度,减少医源性因素所致ADR的发生。
3.3 ADR发生时间较短 调查发现,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占ADR总例数的70.46%,其次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32例,13.50%),多为过敏样反应,严重者发生在用药后5 min内出现过敏性休克。梁江萍等[9]调查发现,抗菌药物使用1d内是ADR好发时间段。因此,抗菌药物使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期间应加强监护,尤其在患者用药后6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3.4 ADR与药物的关系 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别占据前三位,与文献报道[10]类似。喹诺酮类抗菌药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好、体内分布广泛且使用方便而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中以左氧氟沙星为代表,其ADR发生占总数的23.63%。该药易透过血脑屏障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及神经精神症状,并对胃肠道、骨骼运动系统、皮肤黏膜、血液系统等均有影响。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因独特优势成为青霉素类过敏患者良好的替代品。阿奇霉素作为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其药物半衰期长且具有良好的抗菌药物后效应,导致临床使用大幅度增加,ADR的发生数量也显著增加,占总数的24.05%,位居首位,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强,临床使用品种繁多。本次调查可见,27种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涉及12种,占总数44.44%,且其引起的严重的ADR例数亦位居首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3.5 ADR所致器官或系统的损害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总数的43.04%,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疹、荨麻疹、硬结等,与文献报道一致[11]。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系统损害。ADR发生程度较轻,大部分是药品说明书中已知的ADR,经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99.16%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或治愈。但也有9例严重的ADR,主要表现为重症药疹、药物热和过敏性休克等全身性反应。因此,提醒医务人员对于此类特异质患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应对措施,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6 报告人职业分析 护师是ADR呈报的主要人群,占ADR总例数的68.35%。护师由于职业特点容易发现ADR,且该院把ADR上报工作作为护师考核指标,因此护师更关注ADR。该院门诊药房开展药学信息咨询服务,药师可以通过信息服务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包括ADR的发生。此外,临床药师深入病区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监测ADR的发生,关注患者用药安全,这也使得药师可通过不同渠道获得ADR信息来源,其上报的ADR数量仅次于护师,占总例数的21.94%。由于医师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疾病诊治上,而无暇顾及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导致医生ADR上报率较低。此外,医师对ADR上报存在认识上误区,认为ADR发生与药物不合理使用有关,可能会引起医患纠纷,主观上不愿意上报ADR。还有一部分医务人员认为ADR上报是药学部门的职责,与己无关或者对ADR监测意义及上报流程知晓度低。因此,对临床医务人员ADR的宣传和培训迫在眉睫,尤其是对年轻医师的相关培训,并将ADR上报工作纳入到医师考核工作中。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视抗菌药物ADR的监测和信息反馈工作,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用药史,对高危或特殊人群应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遵循个体化给药,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用药监护,从而有效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1] 邢 蓉,许 健,师佩兰,等.蚌埠地区2009-2010年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150-152.
[2] 王崇薇,刘琳琳,孙言才,等.某三甲医院2005-2011年100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1):162-165.
[3] 乐文清,袁以凯,朱 灿.我院2007~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3):388 -340.
[4] 程素华.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0):286 -287.
[5] Gallagher RM,Bird KA,Mason JR,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using admission to a pediatric hospital:a pilot study[J].J Clin Pharm Ther,2011,36(2):194.
[6] 陈雅敏.特殊人群的药物警戒[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6):315-317.
[7] 归 莱,朱爱国,陈岳敏,等.某二甲医院247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10):1547-1549.
[8] 刘 俊.我院746例药品不良反应统计与分析[J].中国药事,2013,27(3):338 -341.
[9] 梁江萍,方丽华,洪 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54 -656.
[10] 储洁琼,刘 俊,汪魏平.4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6):1076 -1078.
[11] 张建丰,孟东霞,李旭梅.534例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6):304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