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互联网金融神化或妖魔化

2014-12-13 03:47徐立凡资深评论人
北京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神化储户收益率

文 徐立凡(资深评论人)

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野蛮生长期。如果说之前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一个定义似是而非的概念,一个轮廓模糊的市场前景的话,现在,随着嘀嘀、快的、余额宝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在线上和线下都得到了异常快速的普及。对互联网金融表现出来的慷慨,多数人欢欣鼓舞,少数人则疑虑重重。神化和妖魔化的标签,因此都加盖到了互联网金融身上。

但事实上,赋予人们不同立场的互联网金融体验,其实并不是互联网金融本身的所有面貌。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血拼,尽管让大江南北的城市乘客广泛受益,但你绝不能说,补贴乘客和司机的打车行为,就是互联网金融。这种补贴的背后,是腾讯和阿里这两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IT巨头全方位战略竞争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应有的商业模式。打车补贴既非赢利模式,也显然不可持续。其与互联网金融的唯一联系,就是可以借机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同时与银行共享用户数据。这两样,对于IT巨头的移动支付平台化建设都至关重要——培养出忠诚用户以后,移动支付平台就可以邀请商家入住,开发网络游戏,从而缔造一个潜在规模极其庞大的网络市场。其潜在市场的利益要大到不成比例。目前一枝独秀的淘宝,已经演示了可能的市场规模。

那么,余额宝等方兴未艾的“宝宝”们不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吗?严格讲,也是也不是。“宝宝”们之所以风生水起,是因为他们提供了高达6%到7%的年化收益率。与低得可怜的银行存款收益率相比,“宝宝”们给了广大储户难得的资产保值增值渠道。但是,6%到7%的年化收益率是如何得到的?目前社会平均利润率不超过6%,因此无论“宝宝”们投资到哪里,都不能确保高收益率。更何况,货币基金本身的属性就不是追求高收益。目前的高收益率只能建立在把广大用户的钱集中起来,再存到银行,从而赚取协议利率上来。此外,不排除用自己的钱支撑高收益率,以此打造市场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宝宝”们虽然热闹,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搭建起来。只能通过不断地并购、烧钱,以确保市场份额。

这个世界没有无风险的收益。风险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缺乏常识的用户会出现羊群效应,迷信“宝宝”们而忘记市场风险。这种情况在股市已多次出现。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开拓者已纷纷倒闭,这些教训IT巨头们应该以预警方式告知用户。其二,由于银行必须为“宝宝”们凝聚而成的大额存单支付更高利率,这实际上抬高了银行资金成本,并确有可能转化为全社会的借贷成本提升。

但质疑者因此呼吁“取缔余额宝”也是可笑的。法无禁止即可行,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还未出来,靠什么取缔?此外,说“宝宝”们抢了银行的利润形成了金融风险,那么银行们为什么竞争不过“宝宝”们?为什么不把给“宝宝”们的钱直接给了储户?说到底,是因为“宝宝”们更具市场意识而银行们还在睡大觉。不鼓励竞争而鼓励垄断,储户利益更得不到保障。

对于互联网金融,既无需神化也别妖魔化。它就是还在草创阶段勇于试水的市场产品,它具有市场的一切特征,既能带来收益也能带来风险。政府要做的,不是直接封杀市场产品,而是建设好相关市场环境。就目前而言,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还是乐观其成为好。

猜你喜欢
神化储户收益率
“沉睡卡”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谁在“神化”贵州茅台?
2016年10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查不到信息不能成银行拒兑存款理由
储户悲观情绪传染诱发银行挤兑的模型
——基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