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尚
摘 要 李贽是明朝晚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新变的启蒙者,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李贽启蒙思想的超前性、深刻性和开拓性,以及所凸显出的自由与批判精神,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于当今仍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贽 启蒙思想 历史进步性 影响
中图分类号:B248.91文献标识码:A
On the Historical Advancement and Impact
of Li Zhi's Enlightenment Thinking
LI Fangshang
(Quan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Lizhi was an outstanding thinker who enlightened and enriche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in later Ming Dynasty. His profound thinking is of great academic importance and of contemporary relevance, for the nature of foresight, profundity, and creativeness and for the ideas of freedom and criticism in which embedded.
Key words Lizhi; enlightenment thinking; historical advancement; influence
1 李贽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
李贽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的明朝晚期,为什么他却高举反封建专制、反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旗,坚决走上与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他的进步启蒙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
1.1 李贽的启蒙思想与其家世、教育有重大关系
李贽年少时虽然在泉州读书,但他时常回到故乡南安乡下叔父家小住,从小熟悉农村生活,目睹农民劳作之艰辛。李贽年少时家道贫寒,母亲早逝,靠父亲教书糊口,尝到世间生活的苦难。李贽祖辈历来重视教育,对子女要求严格。在李贽生活的年代,其族亲人才辈出,进士七人,举人众多,担任知府、布政使等朝廷要职十多人。正是李贽年少时的遭遇和族亲浓厚的文教氛围,使得他的视野、见识超出常人,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彻底,也孕育出他独立、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
1.2 李贽的启蒙思想与当时泉州的经贸、宗教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李贽读书、生活的泉州,从宋代以来就是闻名中外的国际港口城市,经贸十分发达,正所谓“涨潮声中万国商”。李贽的族亲中,有不少人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在其幼年受到商业社区之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而且受到官府的种种限制和盘剥。李贽启蒙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同情商人、重视商业以及要求自由平等、突破封建专制教条束缚等内容,与当时泉州的商业社会背景密切关联。同时,泉州是一个文化发达、宗教繁多、信仰广泛的城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包容共生,和谐相处。这种宗教文化氛围,孕育出李贽思想体系中包容开放、突破陈规、革新图变的启蒙因子。
1.3 李贽的启蒙思想与晚明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直接相关
李贽生活的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明代晚期,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明王朝正经受着来自内外部的严峻挑战。明代晚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逐渐盛行,传统的封建教条和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当时不少有识之士企图摆脱孔孟之道传统思想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李贽的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2 李贽启蒙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李贽一生勤奋读书,开坛讲学,著书立说,从各个方面对封建主义和假道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公开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形成了他的启蒙思想,其历史进步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抨击封建专制,反对封建教条
李贽生活的明代后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朝廷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采用严苛的封建教条,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不断强化对社会的禁锢。李贽在其著作中,以犀利的眼光和无畏的斗志,对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挑战,公开站在“异端”的地位,强烈批判当时封建统治的腐败堕落,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反对把儒家的经典当作天经地义的教条,对严重束缚人的封建礼教进行猛烈抨击,他反对歧视妇女,主张婚姻自由。李贽这种超前的胆识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2.2 主张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发展人们的“自然之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该盲目地屈服他人。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冲破封建专制教条所设置的种种思想禁区,不能以孔孟之道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是非。为了打破孔子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见解和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众多历史人物。李贽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自由,思想的解放。
2.3 提出平等意识,倡导民本思想
李贽反对封建等级制,提出“侯王与庶人同等”的平等思想,主张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认为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同样,侯王贵族并非处处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李贽反对朝廷对老百姓实行高压统治,反对统治者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社会生活,而应顺乎世俗民情。虽然孟子很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但是纵观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实质上都没有成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民本思想,表现出他对皇权专制的不满,要求唤醒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倡导一种新的政治理念。这是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民主思想,这种政治理念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发展起到一定的先导作用。
2.4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李贽无情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责他们是迂腐的伪君子,认为在封建专制教条的束缚下,人生成了以假欺假的人生。他极力反对道学家所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猛烈批评理学家们自命清高、高谈阔论、以经商为耻、不问百姓疾苦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的鲜明主张。针对封建社会儒家传统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李贽强调武事的重要性,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贽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针对正统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衣食等日常生活当中,对封建正统思想提出了严厉的挑战。李贽的这些主张和见解,标志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是当时资本主义早期萌芽和市民阶层兴起在价值观念上的时代反映。
3 李贽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李贽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强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立、自由、批判和开拓进取精神,使他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直至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997年,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女士来泉,特地前往李贽故居参观,对李贽十分敬仰。并提到其父亲毛主席生前经常阅读李贽的著作,还曾经写下读书笔记,对李贽十分欣赏。借古人之言发自己之议论,这是毛泽东主席读书常有的事情。毛泽东主席在读《李氏文集》卷三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了如下一则读书批语:
“身教亦未必皆相与遵守,言教只要是真理,亦未必没有人奉行。”——毛泽东读《李氏文集》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89页)
毛泽东主席对李贽这种大胆的反传统精神是持欣赏态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也属于那种立足传统文化而又反传统的思想家,在此一点上,应该说他们的心有相通之处。
3.1 李贽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
李贽作为一位反封建专制反传统思想的进步思想家,其思想的启蒙意义和光辉历史价值不断得以彰显。他那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思想和振聋发聩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一面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李贽思想获得空前的高度评价,很多仁人志士都受到李贽这种反封建反压迫、追求独立自由、革新图变精神的启迪和鼓舞,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潮。
3.2 李贽启蒙思想的国际影响
李贽启蒙思想的超前性、深刻性以及所凸显的自由、批判精神,在国外的影响极为深远。
国外了解李贽及其思想,首先是通过《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书。“中国通”利玛窦在此书中详细介绍他与李贽的交往过程和李贽的学说。此书后来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李贽思想也因此在国外逐渐传播开来。
李贽启蒙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过直接影响。众所周知,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者是吉田松阴。吉田松阴熟读、抄录李贽的《焚书》和《藏书》等著作,潜心研究,深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和启发。正是有了明治维新,才开启了日本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可以说,长期以来日本对李贽的研究非常广泛深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学术理论界对李贽的研究也十分活跃,发表了很多有关李贽研究的文章。此外,美、英、法、意等西方国家也有很多学者从事李贽思想的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贽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文华.李贽自由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3.
[2] 张建业.李贽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3] 王国钧.李贽与南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