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
相较于古往今来对云南有重要影响的入滇外域人士庄蹻、杨慎等人,我对李贽了解得更多一些。在工作中长期挂联李贽担任过知府的姚安,使我便于从典籍、史料、遗迹中走近这位思想大儒。近日,从《人民文学》上读到了李晓东的《童心卓吾》一文,颇为感慨,便在朋友圈进行了转发。姚安一位长期研究李贽的文友看到转发的文章后对我说,如果想认识本文作者,可以引荐给我。这是意外之喜。出人意料的是,此李晓东非彼李晓东,文章并非出自他手。颇为欣慰的是,此李晓东现为李贽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而且也在专注于研究李贽。经过微信联系,李晓东给我寄来了他编著的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思想大家李贽》一书。从未为一个不曾谋面的作家写过书评或读后感。但是,对一本好书进行推荐和分享的冲动,又使我欲罢不能。
有关李贽的典籍和著述数百种,不是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很难对李贽既直观,又简洁地进行系统了解。尽管我对首都师范大学张建业教授的《李贽全集注》爱不释手,但我还是对这套26册的丛书望而生畏。收到李晓东的《思想大家李贽》一书后,我如释重负,利用周末时间,一口气阅读了两遍。明显感到,本书不同于别的读本那样注重纯理论的研究和纯故事的编撰,字里行间都透射出李晓东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对典籍的学习积累,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思想大家李贽。本书涉及李贽其人、李贽著作、李贽思想、作品精选和相关资料五个部分,不但信息量大,很多鲜为人知的表述也熠熠生辉。本书给人的深切感受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李贽作为思想大家的定位进行了科学论证。将李贽定位为思想大家,而不是大思想家,是因其思想成就和历史地位与老子、孔子、庄子、朱熹、王阳明等存在差距?就此,我专门与李晓东在微信上进行了探讨。大思想家比较倾向于单体领域,思想大家则偏向于群体受众,或者说思想更加集大成。这是李晓东的见解。实际上,两种定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思想研究领域列出的中国古往今来十大思想家的名录上,李贽也赫然在目。通过再三品读,我非常认同李晓东的见解。李贽在思想领域的成就,除了精粹的思想理论,更具深远的思想照耀。
近五百年来,李贽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界的影响之大,李晓东给出了有力的佐证。在国外,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学者专门研究李贽,李贽思想甚至成为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日本著名汉学家铃木虎雄撰写的《李贽年谱》,成为日本学界研究李贽的教科书。日本学者沟口雄三不但编译了李贽的《李氏焚书》,撰写的《李卓吾——中国正统思想的异端》《李卓吾·两种阳明学》在世界也引起了广泛影响。韩国的经惠经教授所著的《李贽的文学论》《李卓吾的认识世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思想界引发了李贽热。韩国教授申龙澈专门到福建泉州瞻仰李贽故居,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社会批评——女性观》《韩国学界对李贽的评价》等论文,出版了《孔子的世界,撼动中国的自由人——李卓吾》等著作,認为李贽是“新时代东亚自由思想家”。
在国内,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更是长盛不衰,深为政界和学界推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班仪式上引用了李贽《藏书·史记列传总目前论》中“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的重要观点。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朱熹、李贽、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毛泽东主席对李贽也是推崇备至,经他推荐中央领导同志阅读的129种书籍中,李贽的著作就占了8本。而在晚年,毛泽东主席读过李贽著作并进行过评论的书籍就有9种。“身教亦未必皆相与遵守,言教只要是真理,亦未必没有人奉行。”这是毛泽东主席在读了《李氏文集》后的精彩批语。通读《史纲评要》,他更是辑录了23条。毛泽东主席甚至引用了李贽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盛赞叶剑英元帅。国内有关李贽的著述不下百种,容肇祖的《李贽年谱》、张建业的《李贽全集注》、孙官生的《姚安知府李贽思想研究》、林其贤的《李卓吾的佛学与世学》颇具代表性。
其次是对李贽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李贽一生思想超前,丰硕庞博。从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释,为什么到了晚年儒释道皆崇,学研深广?李晓东认为,李贽出生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在唐朝时,这里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宋朝时更是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开放的海洋文化和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对李贽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年不信,不等于老年不做。取向的变化会随环境、认知和学识的变化而变化。
李晓东认为,李贽思想发展的脉络应当分为五个阶段。即:40岁前,侥幸“儒学”;40-50岁,初触“王学”;50-54岁,潜心“佛学”;55-58岁,得意“道学”;59-72岁,复归“理学”;73-76岁,绝响“易学”。这样的概括,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至于书中对李贽涵盖儒学、道学、佛学、治国、民本、革新、经济、军事、教育、文学等十种思想的归纳,李晓东则说,属于近五百年来一代代李贽思想研究者们的共同成果,自己只是扮演了一个收集者和整理者的角色。李晓东认为,李贽并非一些史学家所认为的“非孔反儒”的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学有精湛研究,特别推崇儒学中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是“实话”,赞赏孔子讲求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不图名利(办教育,收门徒)、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此基础上,李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治国理念。率性自然、反对矫饰的道学思想支配了李贽一生,他将《道德经》随时放置床头“行则携持”,汲取道家思想的精髓,认为事物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提出了“万物自成”。视“无为而治”为至高无上的理想政治,倡导取消违背自然的刑礼,使社会得以自然无束缚的发展。
李晓东对李贽君臣观、孝悌观、妇女观、夫妇观、师友观、是非观、平等观的归纳也是言简不离意、语短不偏题,每部分不超过三百字,非常便于读者理解。他认为,是非观即真理标准观,是李贽最大的贡献,他主张“原情论势”,反对凭主观臆想看待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再次是对李贽存世的部分著作进行了精短导读。李贽一生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著作有14类87种。精短的介绍和导读,更容易贴合读者需求,李晓东深谙此道。在重要著作的目录介绍中,李晓东只用了两句话。即:对著书立说,李贽自己颇为自信。在《二十分识》中自叙:“若出词为经,落笔惊人,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十二分胆。”
在著作概览这部分,李晓东更是简洁明了,用极短的文字充分发挥科普作用。如介绍李贽的代表作《藏书》:李贽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载录战国至元末约800位人物的传记。李贽以自己的标准加以分类,为一些类写总序,为一些人物、事件和言论写专论和评语,语言尖锐泼辣,富有批判精神。李贽自知此书“与世不相人”,说“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取名为藏书。刊后,盛行。
四次是对李贽的为官政绩进行了总结,对李贽的跌宕人生进行了剖析。李晓东认为,李贽为官25年,其政治主张“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和政绩主要体现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1577年,51岁的李贽从南京刑部郎中赴任云南姚安府知府,他面对的是遥远偏僻、经济落后贫穷、少数民族聚居、社会不安定的蛮夷之地。针对朝廷在经济上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对少数民族不满和反抗的血腥镇压、对下级官吏考察的过于严厉,李贽提出了“原情论势”的施政方针。李晓东在肯定李贽在姚安知府任上的政绩时,列出了三个方面:一是疏通了民族关系,人心稳定,社会安定。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除了动员民众整修河道,还振兴教育,修建书院,亲自讲学。三是奖劝胥吏,鼓励外地“流官”安心边疆工作。姚安民众对李贽的拥戴,体现在他辞官离开姚安时,各族百姓沿途摆列香案送别,“市民攀辕卧道,车不能发”(《云南通志》和孙官生所著的《姚安知府李贽思想研究》均有相关描述)。
李贽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家,为什么在即将提拔时选择辞官?为什么辞官后不回故乡泉州?为什么被捕后无法忍受“勒回原籍”愤而自杀?……李晓东通过梳理李贽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同时期人物和研究者的分析,认为是其个性使然。李贽对自己的评价中常常流露出倔強、性窄、高洁、柔顺平和却外冷内热。李晓东列举出的几条依据可信度极高。如李贽在《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中,称自己自幼倔强难化。在《自赞》中说自己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次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同时期的好友焦竑在《焚书》序中称李贽”快口直肠、目空一切、愤激过甚,不顾有人杵者。特别是76岁入狱,面对这样的屈辱,桀骜、偏执、卞急的李贽做出自刎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