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薇
走近贵州布依族文化
◎蔡雨薇
贵州布依族创造了灿烂璀璨的文化,尤为宝贵的是其中的生态文化。布依族人保护生态、热爱自然的思想和行为始终贯穿于其民族文化中,即便千百年来布依族与其他民族有交融,但它仍根深蒂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特色习俗文化。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为调研基地,带大家走近贵州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等,每逢喜庆节日,歌声昼夜不停。布依族人以牛为祭祀品,认为牛是人类的祖先。
1.吃狗肉
在贵州,许多民族都视狗肉为佳肴。其中最出名的莫属“花江狗肉”,花江镇是布依族居住区,所以贵州各地民族吃狗肉的习俗是由布依族传开的。
在传说中,最初狗是被用来祭祀驱邪的,而祭祀物品最后被人吃掉,狗肉、狗肉汤治好了人们的瘫痪疾病。后来根据这个经验,狗肉和狗肉汤从祭祀中脱离出来,单独成为一种药物,被用来治疗打摆子。
2.“地蚕会”
每年开春之后,地蚕都会危害庄稼,啃食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这天人们带着炒好的包谷花到山坡上去供奉地蚕,“迷住”地蚕,堵住它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啃食种苗。宰牛供祭祀,祭祀之日禁止外村人入内。贵阳地区称为“仙歌会”。
3.恋爱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对歌恋爱的一种方式。小伙子看上哪家姑娘,便请本村的姐妹当媒婆,去与意中人说和,经过几次交往,若情投意合,便可定终身。
4.婚俗
春天是定亲的好时节,年轻人的爱情成熟后,男方托人向女方求亲。求亲应允后男方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定亲、合八字,母亲、女儿对礼品满意的话这桩婚事就算定下来了。到了秋天,迎亲队伍吹着唢呐曲迎新娘,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来。
5.“六月六”歌会
布依族的祖先“盘古”在远古时代,在培育种植的过程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和龙王的女儿相爱结婚生子,一次儿子不小心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就返回龙宫再也不回来了。后来盘古就娶了别的女人,有一年的六月六盘古病死,这个儿子就遭受继母的虐待。他实在忍无可忍就偷偷上天告状,并且想方设法把继母种下的秧苗毁掉,继母知道后后悔万分便道歉。每年六月六都会供奉盘古,祭祀祖先。
6.语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由于和汉族长期交往,布依语中吸收了不少汉民族的词语。布依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在民间有人利用汉字记载或自造了一些土俗字来记录布依族古歌或巫师所诵的布依族经文,称为“汉体布依字”。
1.铜鼓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2.月琴
月琴的装饰华丽,有的在面板上雕刻出龙、凤等动、植物图案或各种镂空民族图案花纹,还有的镶嵌六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有些精品月琴,则在面板上装饰银片、铜片,在弦槽和琴尾间系有一长串响铃,使月琴成为精美的民间工艺品。
3.姊妹箫
相传在贵州南盘江北岸,古时候住着一户布依人家,他们家有七个聪颖、俏丽的姑娘,有一年秋天,七姊妹在竹楼上纺纱织布,一根竹竿被黄蜂螫了一个小孔之后,一连七天每根晾纱的水竹都被螫了一个小孔。忽然吹来一阵秋风,七根水竹发出悠扬的“乌里乌鲁”乐声。大姐学着黄蜂在竹管上钻了一个小孔,六个妹妹也各钻一孔,做成了一支七孔箫,用它吹出动听的音乐,给布依族带来了欢乐。
4.布依歌
布依族民歌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为一首,押韵方式多是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同韵,每句为三个音节,表现手法上有比喻、排比、对仗、重叠、反复等形式,丰富多彩,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特点。
“明歌”指用汉语演唱的歌,按歌词内容又分“排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
“土歌”指用布依语演唱,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歌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多用于演唱传统的古歌。
5.布依族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以人体运动为表现方式,以人的主观情感通过人体内在本能的自然表现形态,以美的线条、美的律动、美的韵味、美的姿态造型等动作,辅以美的音乐、美的服饰、美的环境来表达和反映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爱性等情态。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