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领悟。师生间情感的沟通以及由此产生的心境是促进师生间积极互动的首要条件。英语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因此,英语教学作为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进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效益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把对学生情感上的关怀化做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这些细微的地方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赏识和关心,心理上便会产生一种无法表达的满足和愉悦感,这就必然能促进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和勇气。反之,师生若不关心学生的心理体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由厌恶教师进而讨厌学习,这时即使教师讲授精彩,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获得与情感塑造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性,并且还能及时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揣摩学生心理,平等地对话交流
英语教学中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和信认感,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能舒缓内心的紧张,焦虑,燃起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教学上的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轻松愉快地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例如在学到各国文化差异时,可以列举一些有意思的例子,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可以行云布雨的神异动物,而在西方文化中确是邪恶的会喷火的怪兽化身。学生如果问到学习英语的问题或困惑,教师应该有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并及时打消疑虑,让学生认为老师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是共同进步成长的好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这样这些学生就会很快地对英语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
二、合作式小组教学,弱化简单评价
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通过合作式小组教学,学生将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学生乐于掌握课本基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立性、主动性、与时俱进和进拓创新性,并且使学生有强烈的平等观念、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运用情感干预,加深主体体验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步骤,切不可先入为主,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取代学生的认知习得过程。同时特别注意有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推动在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自豪和成就感,建立师生交流融洽的渠道,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而且我们要让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情感渗透成为加深学生英语学习体验,培养学习信心的方法。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里的积极情感要素,将外来优秀文化与学生的主体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走进教材,探索教材没有的东西,实现学习信心的培养。英语教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再加工,使之与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要不断注重教法创新,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激发其想象、创造能力,同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英语教学中适时运用声、形、光、色兼备的电化教学设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更明显。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心理学家也曾说过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健全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情感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达到心灵之间的契合。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只有及时转换角色,变学生的主导者到引导者,把学生的需求与情感放在主要位置,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师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慧琴,《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的思考》,深圳大学学报,2001.
[2] 任元顺,《批评学生的心理原理与实用技法》,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3]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俊松(1977—),男,汉族,江苏东海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育理论及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