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工业文明大潮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世界意识逐渐生长、成熟的历史。今天,全球化不可逆转,融入世界、和而不同是中国的唯一选择。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意识已成为了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着重于阐述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意识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 中国; 近现代史; 世界意识; 教学
所谓“世界意识”,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认识和对待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世界意识,也称作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对学生进行世界意识教育有利于造就一批具有民族灵魂以及世界眼光的新世纪人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合格公民的人格教育目标,并将历史教育作为履行和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课程。新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国际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指出:“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同时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联系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了解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形成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2011年颁布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意识已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意识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在世界大背景的观照中,渗透世界意识
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念,是内中华而外夷狄的“天下观”,世界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史家开始自觉地以新的视角观察中国以外的世界,同时也从世界范围和中外关系的角度观察中国,确定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等史学家就认识到将中国历史置于不断变化的世界历史中反省,撰写中国史当阐明中外群际关系,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再进而为“世界之中国”[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12],明确指出将中国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整体中进行考察,将中国历史视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体现了早期史学家的世界意识。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已经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或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如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吸收着许多国家的先进文化,曾举世瞩目,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他各国。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世界历史、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华民族的探索史,同时也是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史。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各种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这四条线索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哪条线索都离不开世界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和国的许多重大决策同样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做出的。
中国历史是离不开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的,不能割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分析历史事件,应该以开放的全球史观指导教学,把中国近现代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比如,我在《屈辱的岁月》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中国不可避免地汇入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而国内的种种因素,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充满屈辱的历程。本课就让我们走进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从而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鸟瞰”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以理解“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积极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在中外差距的深层反思中,领悟世界意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抓住一些典型事件,进行中外横向联系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世界意识的理解。如清朝大兴文字狱之日,正是西方启蒙运动轰轰烈烈之时。结果是埋首书堆、回避现实的汉学在清代大盛,整整浪费了几代人的聪明才智;而欧洲国家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革命、改革交替进行,国势蒸蒸日上。这实际上已经预示了鸦片战争的结局。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和“天朝上国”的惨败,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危机,首先惊醒了中国的思想界,中国的知识分子再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向西方学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向西方的学习只局限于“师夷长技”的“器物”层面,而随着瓜分世界高潮的到来而发生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把触角伸向了政治制度浅表层次,但最终这些变革无不归于失败,都未能改变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和统治中国的悲惨局面。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同样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日本,面对腐朽的幕府统治,在民族危机的牵引下,形成了以中下阶层武士为主力的倒幕运动。倒幕运动成功后,建立了明治政府,进行了明治维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国内的封建制度,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清政府。从上述事件中,可以发现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变革社会政治制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追赶历史潮流;一种是逃避历挑战、被动接受挑战、被外力强行卷入历史潮流。对比这两种现象,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不言自明。在奔涌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融入其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只能被淘汰。通过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对照,引导学生树立顺应历史潮流,开放的视野和积极进取的世界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曾走在世界前列,影响过其他国家与民族,中国也曾受到过其他国家、民族的影响。此外,还应看到,先进的未必一切都先进,落后的并非一切都落后,先进中包含着停滞发展的因素,落后中孕育着崛起的希望。由此,使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理解、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国际协作的观念,引导学生从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中进行历史的反思。中外史学家普遍认为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国是最先进、最发达的,尔后,西方由后向前,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却由前而后,在封建主义道路上走向衰落,后来,中国又由弱变强。反思中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复杂原因,可以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重大。全球化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世界轨道,全球化时刻考验中国,中国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适应世界,制定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策。中国的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世界意识也必将提高。开放的意识,是以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是一个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并重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希望所在,是一个民族国家具有鲜活生机的重要因素。开放的意识,是世界意识的核心。当今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只有既注意历史知识的教学又重视爱国思想的教育和世界意识的教育,并从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借助于历史教学,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理解世界,融入世界,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的浪潮。
三、在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世界视野”中,感受世界意识
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先进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步扩大和深化的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近代世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史”[张汉林:世界意识教育刍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6]最早的近代世界意识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与道光帝的愚昧无知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甲午战争后,随着留洋学生迅速增多,他们的思想新鲜、活跃,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增强了国人的世界意识。孙中山、严复、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周恩来、邓小平等等这些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留学生,他们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更皆备全球意识,胸怀天下,将中国的问题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为中国把脉、开药。他们知道,中国离不开世界,他们知道,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夷”“灭夷”或“排夷”问题,而是怎样抓住世界的潮流,融入世界的大洪流。孙中山曾深刻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林则徐魏源到孙中山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再上升到“文化”层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赢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宏伟的历史进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视野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把源于西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二、第三、第四代领导集体,面临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紧紧抓住世界历史的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终使今日的社会主义中国令世界刮目相看。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世界视野”扩大和深化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并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今天,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开放局面。[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光明日报》,1997-11-2]
四、在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中,强化世界意识
今天,开放的中国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白肤卷发的外国人,他们似乎都是友好的。而一百年前,踏上中国领土的外国人却都是性同犬羊,一副强盗嘴脸。同样是外国人,在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为何如此不同?现实与历史,似乎总有矛盾的地方。在近现代史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历史与现实的对比,通过分析来寻找答案。比如在比较近代史上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通商”与新时代下的“对外开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下列三个问题:
(1)中国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开放沿海通商口岸。我们怎样对比思考其布局与我国改革开放形成的新格局?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为了对华输出商品强迫清政府开放的,其前提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上的,国家主权被破坏,对中国的封建经济起来瓦解作用。而今天,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在主权独立、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为发展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主动开放的,起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降低关税有何区别与联系?通过探究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关税协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附件规定“值百抽五”原则,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上海首先丧失的海关管理权继而扩展到了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建立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外国人担任,至此,中国海关管理权完全丧失,使民族经济失去了保护的壁垒,极大的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与此同时,中国农副产品的生产日益商品化,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侵略者的商品基地和原料掠夺地。由此可见,这种关税降低,是基于国家主权丧失,民族经济失去了保护的壁垒,极大地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今天,我国历经艰辛,终于走进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又一重大步骤,它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3)怎样认识清政府向列强借外债和今天我们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的不同?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与今天我国的外资企业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允许外资租用土地与历史的租借地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今天我们利用外资,坚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是以不丧失国家主权为前提,引进外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与当时清政府大借外债有本质的区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大借外债,当时正值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际,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是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政治贷款,以牺牲国家的海关、财政主权为代价,使中国长期受制于列强。同理,历史上的租借地是列强强行瓜分的,是变相的殖民地。今天我们允许外资租用土地,是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的经济开发,外商对所租用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行政管理权、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也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它使中国的资源从地上到地下遭到空前掠夺,中国的广大市场被占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遭到空前阻碍。今天,吸引外资来华创业,是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分析上述历史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放,改革,主动与世界经济发展同步,取他国之长,振兴民族经济的重大举措。而近代中国的一系列“开放区”,则是西方现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给予的一些特权,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侵华权益,瓦解中国的民族经济,置中国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的历史,我们经历了一段从闭关锁国到被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紧闭的大门再到今天“我家大门常打开,迎接八方来客”的主动开放的曲折历程,从“天朝大国”的傲视天下到“落后挨打”的狼狈不堪到今天的“重新崛起”,这期间给人们的历史教训弥足珍贵。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往往和主动开放联系在一起的;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落,往往又和闭关自守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开放的意识,是以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是一个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希望所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鲜活生机的重要因素。开放的意识,正是世界意识的核心,而世界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在《奥运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世界意识》[王加丰:发表于解放日报,2008-8-19]一文中指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三种相当固定的身份,那就是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民族或国家的一个公民和人类中的一员或一个世界公民。相应地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三种意识,那就是作为某个家庭的成员的意识,某个民族国家的公民的意识及一个世界公民的意识。”一个没有世界意识的公民,其人格也必定是缺损的,不完整不健康的。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与未来,面向世界,树立时代感很强的世界意识,也是我们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汉林.世界意识教育刍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6
[4]徐立新.世界意识教育[J]. 北京,教育艺术,1999-09
[5]朱建国.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2000-04
[6]冯一下.世界意识:历经百年形成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4.
[7]王加丰.奥运会与国民的世界意识[N].解放日报,2008-8-19
[8]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J].历史教学2004-04
[9]于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J]2006-09
作者简介:黄文基,男,1984年7月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任教于浙江省江山市石门初中。长期从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多有文章获江山市级奖项,曾于《中学生学习报》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