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发平
摘 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谷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拘一格,因课利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就一些教学中的方法作点初探。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新课;导入法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即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过渡,它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如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通过复习内地与台湾的历史关系(三国时卫温到夷洲和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进而过渡到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是一种侵略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为维护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逐荷虏”,收复台湾。
二、问题导入法
在从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很快导入新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谈话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如:
1.从神话传说开始,设立情境在初三历史上册《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中,我就是通过讲述有关人的起源几个神话传说再结合类人猿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能从潜意识中体会类人猿艰难的生活环境变为直立人的过程。
2.概括谈话法
结合教材特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繁盛一时的隋朝》概括简述隋朝的繁盛、一时再铺开。这种由简到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民族政权并立时代》一课,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故事引入北宋的建立再展开到其它民族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能否恰当地运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印象的深刻性,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点睛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1.诗词对联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述《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
2.圖片文字导入法
图片文字是最直观的教具,而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除了课本的插图我们还可以搜集许多历史实物的图片,如福建长乐出土的郑和镏2金塑像图片,泉州打捞出来的宋朝海船图片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所有历史课的“导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兴趣与动机这样的导入方法才是有效、可行的。当然任何一节课的导入方法不是死板的,它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不同方法并用。总之,只要有益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缪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刘克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讲授法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