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研究①

2014-12-06 02:22王景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3期
关键词:教龄职称职业倦怠

王景亮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1 职业倦怠释义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人对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而产生一种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低。职业倦怠的直接后果是,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1]。我国的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也对职业倦怠的涵义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如李彬认为,职业倦怠是服务行业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2]。韩奎英对职业倦怠的定义是个体不能够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正确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3]。耿海燕对职业倦怠的定义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挫折感、身心疲惫感[4]。张海灵认为职业倦怠是从业者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5]。众多学者对于职业倦怠的诠释尽管存在差异,但我们发现它们并不冲突,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目前国内外较为认同的还是马斯拉池(Maslach)和杰克逊(Jackson)等人所下的定义,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症状”[6]。

2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2.1 总体情况

研究表明,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宁夏的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较为普遍,尤其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问题相对突出[1]。上海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还没有达到中度水平,总体倦怠以及各个维度都处于相对中低水平[6];安徽、福建、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并且较为严重[7,11-12];长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与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基本相同,即河北和长春两地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但倦怠程度并不是很严重[8]。沈阳与河北和长春两地情况接近,也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但并不严重[9]。天津市和河南省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着不甚严重的职业倦怠情况,未到理论中数,但情绪衰竭相对突出[12-13]。

此外,宁夏高校的男女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上无显著差异,具有教授和讲师职称的教师情感衰竭程度较严重,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情感衰竭方面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青年教师程度较轻,6~10年教龄的出现第一个职业倦怠高值期,21年教龄的出现第二个职业倦怠高值期[1]。

安徽省高校男女体育教师在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程度上男女教师无明显差异,教龄在10年左右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最严重,11~20年教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开始下降,高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倦怠明显低于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7]。

长春、河北两地的高校男女体育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河北省男女体育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教师重于女教师;长春31~40岁年龄段的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30岁以下的程度较低;各教龄段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差异显著,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8]。

沈阳市高校男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无显著差异,31~40岁年龄段的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最严重,51岁以上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最低;3年以下教龄的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明显,4~1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开始逐渐显现,16~2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较教师和助教为轻[9]。

甘肃省高校男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女教师的工作热情略高于男教师;教龄在8~12年的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最为严重,具有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略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11]。

天津市和河南省普通高校的男女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天津市的是女教师略高于男教师,而河南省是男教师略高于女教师;天津市教龄在16~20年的体育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高,11~15年和26年以上次之,5年以下最低,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而河南省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具有教授职称体育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12-13]。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且,近半数高校体育教师表现较为严重。(2)男女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无显著差异;(3)平均教龄在15年左右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情绪衰竭最为严重;(4)高学历、高职称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较为严重。

2.2 具体表现

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工作中情绪消极,态度淡漠

韩奎英在研究当中提到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于长期情绪上的倦怠、疲劳、冷漠悲观;在工作中态度淡漠,教学上不积极,对同事多疑[2]。薛庆利等人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爱心态度冷漠,平时不愿提到工作的事情,备课不认真,上课打不起精神,甚至不想上课[5]。高菲在研究中发现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焦虑、自卑、消极被动,个别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应对,行为举止无常,行为怪癖,有另谋职业的想法[14]。总体来说,产生职业倦怠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情绪上不易控制,易产生消极情绪,对待事物提不起兴趣,不能积极地应对各方面的问题,对自身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中缺乏耐心。

2.2.2 个人成就感降低

韩奎英在研究中发现体育教师普遍学历较低,使他们在各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其他学科教师反差较大,会轻视自己的工作[2]。薛庆利等人发现体育教师因为学历较低,体育专业不被重视,其发展机会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较少,失去竞争的激情,个人的成就感降低就促使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怠慢[5]。高菲通过研究发现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偏差,认为体育教育工作并不重要,使他们成就感降低,没有明确的目标[14]。总之,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学历、专业不被重视、发展机会少等因素,导致高校体育教师个人成就感较低。

2.2.3 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下降

韩奎英在研究中发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发脾气,因压力大导致失眠[2]。薛庆利等人研究发现,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加剧抽烟喝酒的情况,出现恶心、头痛、肌肉酸痛、血压升高、肠胃疾病增加、睡眠失常等症状[5]。高菲在研究中发现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导致身体衰弱,食欲不振,无力应付工作[14]。总体来讲,产生职业倦怠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2.3 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宁夏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单位因素、经济因素、自身因素和学生因素[1]。耿海燕在研究中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是工作量大,伤病困扰,缺乏发展机会,缺乏社会和学校的认可,用人制度等几个方面[3]。张海灵在研究中发现社会的影响、教学管理滞后、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差距、教师的自身因素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安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学生因素、工作因素、职业期望、组织气氛、自我发展、科研压力等[7]。劳动分配制度的同工不同酬,体育教学工作不受重视,教学环境差,继续教育与晋职提升的机会少,缺乏激励机制等是福建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10]。导致天津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职业因素[12]。专业不受重视,工作不被认可,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是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13]。高菲通过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工作层面三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14]。许晓阳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因为教师理想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教师缺乏社会认可和发展机会,以及职称的评定、经济因素、学生因素。郭浩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内部因素是教师身体状况、教授对象、教师的科研能力薄弱;外部因素是社会因素、组织结构因素。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力不够、自我满足、性格缺陷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等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个人内部因素;专业受歧视,社会地位较低,体育文化氛围较淡,教学条件不良,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厌倦,学历、职称和科研压力,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等是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外部因素。

3 结论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且,近半数高校体育教师表现较为严重。男女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无显著差异。平均教龄在15年左右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情绪衰竭最为严重。高学历、高职称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较为严重。工作中情绪消极,态度淡漠,个人成就感降低,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下降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受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职业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

4 建议

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提升体育专业的社会地位,进而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要积极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合理公正的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相关制度,为其搭建进修提高的平台,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为其职称的顺利晋升扫清障碍。

[1]王飒,张宁.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1):86-88.

[2]李彬.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阐释[J].才智,2011(28):189.

[3]韩奎英.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J].职业,2010,4(17):79-80.

[4]耿海燕.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142-143.

[5]张海灵.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消解途径分析[J].无锡职业学院学报,2009,8(1):80-82.

[6]刘明智.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关系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7]余少兵,朱莉.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2):66-69.

[8]苗文婷.长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9]白秀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组织支持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1.

[10]薛庆利,仇晓桦.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4):70-72.

[11]高玉洲,王小虎.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61-2363.

[12]游江波,李骏.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94-96.

[13]郝明.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2):133-135.

[14]徐立彬.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3,30(5):379-381.

猜你喜欢
教龄职称职业倦怠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基于教龄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