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杰 刘贤敏
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曹艳杰1刘贤敏2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体育系,2.教科院)
体育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颇多,从尝试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培养的改革创新以及体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深入挖掘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体育教学;深层次;原因;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表明了国家层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展现出来的,体育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针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质量现状剖析其深层次影响因素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从中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不停在进行改革。在本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学生主体性、自主性以及个性等名词备受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推崇,习惯了“技术和技能”系统化教学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们,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弱化教师的主导性等问题,则显得无所适从[1]。高校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来促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而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可谓是越来越强烈。因此,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已是当前高校着力发展的方向,应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更为符合当代体育教学观念的改革要求[2]。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效果的优化。从中国知网以“体育教学现状”为主题搜索近十年的核心期刊论文66篇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以及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足,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突出;(2)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3)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调、积极性不高;(4)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缺失,体育学习态度不端正;(5)体育课与运动安全事故的矛盾;(6)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意见》还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非常重视,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及时对学生体质水平进行调研与监测。表面上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好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该不断上升。但是,据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学生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下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3]。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体育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还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反思的。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内核。“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体育课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载体,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形式主义化曲解,容易纵容学生形成散漫的习惯,滋生对体育课不重视的思想意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教师主体创新作用的发挥,从而造成“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出现,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是体育技能与体育文化知识的施教者和传承者,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备受社会的关注,学校体育工作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体育教师的社会关注度升高。1980年部分地区开始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的试点工作,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体育是考试科目”,1993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试点工作方案》。据此,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升学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根据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将在全国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加试体育又在部分地区开始试行,体育教师的社会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惯用名词使用频次的存在,这是对体育老师工作的藐视和不尊重。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体育课往往会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这已形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改革创新的必要途径之一就是科学研究。当前,科研之风盛行,教师从事科研是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学与科研不可以失衡,一旦失衡将会滋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重学术轻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任职后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追求学术性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易于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4]。造成教师本职教学工作重心的偏离,教学改革创新意识钝化和动力的不足。尤其是对体育教师而言,“重武轻文”观念的影响之深,盲从地写论文、搞科研者不少,加之科研反哺教学成效的不明显,体育课不受重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质量改善不乐观,甚至有下滑趋势。
高等体育专业院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摇篮,培养体育教师的质量和规格,是未来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育教师的传统培养模式偏离了注重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和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能力的轨道[5]。目前各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的课程设置方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时数分配,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时缩水,以及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与所在区域基础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这种模式培养的体育人才,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式和人才竞争的社会现实,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的过程,而且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6]。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依托体育教师的专业组织,通过长期的、系统的、专门化的专业练习,习得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从教过程中实施体育教师专业自主,表现体育教师的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7]。这里所讲的体育专业教师是指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从事体育专业教学的教师,他们是培养各级类学校体育教师的主力军。通过检索文献资料发现,针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较多,而针对体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展开研究的鲜有。针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不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意识淡漠,专业知识、实践知识更新缓慢,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面前,常感到束手无策;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不足,职后培训被定位在离散程度大、集中时间短、远离实践的层面上,往往是理论在加强,专业在削弱,研修重心游离于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职业内涵扩展之外;未能构建培训经费保障的绿色通道,体育教师专业化拓展缺乏立体化的外部环境支持[8]。体育专业教师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将会造成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壁垒,对未来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产生影响。
健身意识要从小进行教育与培养,并不断加以强化,逐步形成自主健身意识,有了自主健身意识才会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逐渐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实现这一目标,最好是从家庭教育启蒙开始,融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育资源,将体育健身理念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课程改革一直是热点话题,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但是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涉及不多,要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基础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加以融合,结合基础体育教育实际优化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基础体育教育需求的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实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必经之路,针对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集中突出的问题,通过多元化渠道逐项解决。尤其是要强化体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尽可能提供政策支持,融合多方资源开辟体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新途径,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教师打好内涵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传承人。体育教师是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施动主体,它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配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决定了当前和未来的教学的质量与教育的传承,进而决定了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孙国友.还体育于“人间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151.
[2] 万海波等.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65-69.
[3] 汪玲.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1.5:513-515.
[4] 刘恩允,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A:57.
[5] 瞿惠芳,蒋荣.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1.
[6] 张再生,张春瀛.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73.
[7] 张华江,徐微.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再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0(3):56
[8] 丁广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超越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830.
Analysis of Underlying Cause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E
CAO Yan-jie, etal.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Taizhou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Jiangsu,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E and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of teaching ideas, cultivation of PE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in PE major.
PE; underlying; causes; analysis
曹艳杰(1979—),山东菏泽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理论。{004D5DD9-9D18-9211-8400-986250632B58}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年项目,编号:Q201228;受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科技项目资助,编号:ST123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