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教育传承*

2014-12-05 19:58钱应华
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广西

钱应华



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教育传承*

钱应华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柳州 545004)

广西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其产生与发展与广西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广西苗族芦笙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教育传承

广西苗族芦笙舞是流传于融水、隆林、三江、龙胜一带苗族聚居的乡村民间舞蹈。它产生于广西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节日喜庆、求神祭祀当中,承载着广西苗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广西苗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广西苗族芦笙舞面临着传承困境。为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9年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目前,学界对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传承的研究方法和切入点有很多,笔者着重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广西苗族芦笙舞传承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并针对广西苗族芦笙舞目前所面临的传承困境探索其新的有效的传承路径,以期使广西苗族芦笙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1]。

1 广西苗族芦笙舞表演的主要特征

1.1 广西苗族芦笙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西苗族芦笙舞有各种跳法,主要表现在脚步的变化上。以踏、蹲、踮、蹉、转、趱步和踢腿等基本步法为主,讲究动作的对称和技巧性。特别是丧葬期间跳芦笙,可谓高手云集,他们表演各式各样的翻滚、倒立、倒背下腰、吻碗喝酒、倒立吹笙脚击鼓、滚打、滚碗、滚刀、滚“油锅”等等特技,真是各献奇艺,各显身手。那芦笙曲,更为神奇。曲子称谓有12排。一排有30调,总共360调。每一调有一段词,从广西苗族的先民一直讲到现在。既有狩猎垦荒的叙述,也有随皇帝征战的悲壮诉说;既有民族迁徙的哀怨倾诉,也有在艰苦卓绝中享受天伦之乐的甜言蜜语等等。整套舞蹈就是在回叙一部历史。舞中为陈述苗族先民在迁徙中要跨过12条河,他们就拿12碗水,相隔一段距离在地上放一碗,摆成一条直线。然后,舞者吹着芦笙,躺着从12个水碗间翻滚过去。为表现先民在迁徙中要翻越12座高山,就将12把尖刀倒插在地,排成一条直线,舞者吹着芦笙从尖刀中翻滚而过。那跳、跃、翻、腾、踢、击的动作,就宛若战场上拼杀场面的再现。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岭南苗乡的阴柔之美,它将广西苗族人民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情感累积投射于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示着广西苗族二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1.2 广西苗族芦笙舞反映广西苗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广西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民间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其动作干脆流畅、潇洒奔放、柔则如水、刚则如铁,以踏步、蹲步、踮步、蹉步、转步、展步及踢腿等基本步伐为主,特别讲究动作的对称性、技巧性和灵活性,节奏明快,变化多样,舞姿优美,是广西苗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勤劳、善良、纯朴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在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中只有竞技表演性的芦笙舞的舞蹈动作较大,而其它形式的芦笙舞动作都较为轻柔舒缓,舞者在缠绵婉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是广西苗族同胞节日场景集体联欢的热烈气氛的反映,也是广西苗族人民热情好客性格的体现。以广西苗族“群排舞”为例,“群排舞”大都是用来迎接宾客的,舞者站寨村口道路的两旁,男舞者吹笙而舞,女舞者则根据芦笙曲调而舞动,苗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热情好客,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客人们感觉到更为亲切。展现了广西苗族内在强大的凝聚力和广西苗族人民重情重义的民族特征[2]。

1.3 广西苗族芦笙舞宗教色彩非常明显

芦笙舞是广西苗族的传统广场舞蹈,具有宗教祭祀与自娱相结合的特点,因其伴奏乐器为芦笙而得名。芦笙是广西苗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乐器,男性中无论大人小孩都必备无缺。芦笙舞也是广西苗族民间最为普及的舞蹈。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在民族节日和重大的庆典活动中表演,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属于宗教礼仪活动。另一种是在婚丧场合和一般娱乐场合进行,没有固定程序,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增减。宗教性的芦笙舞主要于农历十月在寨子的“神林”里表演,春节期间在寨内家庭和广场举行。舞蹈的主持者家长或村寨首领选定一位德高望重、舞技全面的老人或是成年人担任领舞。主持人先在家里摆一张篾桌,桌上放一箩谷种,一对粑粑(象征太阳、月亮),一对蜂蜡,一对香,一壶酒和一块猪肉,这便是敬献给神灵的供品。接着,主人为领舞的人拴线、敬酒,然后,所有的舞蹈者围着供桌跳起了《嘎略舞》,之后由一人端供桌,其余的舞蹈者跟着他跳到了庭院外,继续跳着祭祀舞蹈。这说明跳祭祀芦笙舞既有一定的自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性。这种约束性是围绕着纪念祖先、祭祀神灵和企盼丰收而显示出来的,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宗教色彩。

2 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保护现状及教育传承情况

2.1 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保护现状

2.1.1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面临的问题

广西苗族芦笙舞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文化变迁与冲突,特别是经受了“文革”的洗礼得以恢复,似乎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芦笙舞文化明显存在着忧患与危机。

一是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随着经济发展,封闭地区与外界接触日益频繁,特别是现代文化的渗透,使原本凝固的生活秩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因为经济落后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本土文化意识的淡漠,致使民族传统文化在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其次,当苗乡的青年男女们在外出打工的浪潮中走出深山,也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和接受山外的文化,当他们脱离这片土地时间较长的时候,没有了文化空间的熏染,对传统文化会渐渐淡化,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失落。

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文化传统的改变,而正是以上所说诸种情况的改变,则意味着文化空间产生变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原本落后的生产方式已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取代,原本的民族语言被普通话所代替,原本的民族服饰已经汉化,原本的民族建筑变成了钢筋水泥房,原来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已经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他们更乐于接受的是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现代文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增强了个体意识。原来那种集体性参与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正在逐步减少甚至消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苗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而有时间或者愿意去学习吹芦笙、跳踩堂的年轻人相应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

三是对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旅游的认识误区。当下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许多基层政府部门都看到了民间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所蕴涵的巨大潜力,特别是民族地区,总是想以旅游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有时不顾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与规律,粗暴地动用行政手段加以干涉,从而使得一些既有的形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2.1.2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计划中的内容

2.1.2.1静态保护

(1)进一步深入实地全面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广西苗族芦笙舞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广西苗族芦笙舞所包含的文化、艺术、民俗、手工艺等全部状况。(2)将普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建立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数据库。(3)进一步深入开展广西苗族芦笙舞理论研究及拍摄音像资料的工作。抓好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理论研究工作(如通过培养本地或在外工作本地人的芦笙舞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出版研究成果文集),抓好广西苗族芦笙舞相关内容(如发展历程、芦笙制作方法、芦笙演奏方式等)音像资料的拍摄工作,完成广西苗族芦笙舞专题片的拍摄工作。

2.1.2.2动态保护

(1)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10个村屯作为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的重点场所。(2)建立广西苗族芦笙舞民间艺人名录档案,由所在地县人民政府下文确认并表彰广西苗族芦笙舞民间艺人(如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生活补贴等办法)来提高广西苗族芦笙舞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以此调动人们传承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积极性。(3)对芦笙制作、芦笙柱制作、芦笙服制作及有关歌谣、音乐、舞蹈的老艺人进行重点考察,将其技艺以文字和声像方式保存下来,鼓励他们传承技艺。(4)在中小学开设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传习班,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任教,向青少年灌输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知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在中小学举办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巡回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广西苗族芦笙舞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传承难题。

2.2 广西苗族芦笙舞的教育传承

目前广西有一部分学校已将当地苗族芦笙舞文化方面的专家、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作教育顾问,有的甚至直接请这些专家、民间艺人给学生授课或传授技艺。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香粉乡的雨卜村、杆洞乡的杆洞村、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二小学建立了三个《芦笙制作》传承保护基地,基地主要由当地政府出资,邀请芦笙制作传承人到学校开办培训班,并给予传承人适当补贴,学生利用活动课或课后时间参加培训;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吉曼村、良寨乡良寨村、安太中学建立了三个《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基地,由政府出资购买了一批芦笙、芦笙柱和芦笙服,以村委会为单位组织建立了芦笙队,由芦笙舞传承人带领排练,每逢节日喜庆,苗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盛装,在鼓手鼓声的引导下,吹奏芦笙跳起芦笙舞。安太中学芦笙队除了参加芦笙舞传承人所开办的培训班的培训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苗族芦笙舞,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师生们通过跳芦笙舞既锻炼了身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苗族传统文化。

为促进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广西多所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芦笙舞文化活动。不少学校将苗族芦笙舞文化融入到“六一”文艺汇演、冬季运动会、新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同时,无形中强化了学校及学生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增强了学校及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

3 广西苗族芦笙舞教育传承举措

3.1 运用高科技手段传承广西苗族芦笙舞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视、电脑、电影的不断进入,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媒体迅速进入,使本来封闭的少数民族山寨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但是,网络资源的共享也能为少数民族山寨传统文化的传承另辟蹊径。把民族传统文化以视频文件形式上传到网络上,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能够扩大教育范围、增加教育对象。广西苗族芦笙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通过人的躯干和四肢来表现,用文字或画图来记录很难说明清楚。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广西苗族村寨芦笙舞的传承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目前,传承芦笙舞文化师傅大都年事已高,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技巧动作已经无法完成,再加上记忆力的衰退,传承过程难免会有疏漏,并且也不利于大面积的传承。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运用高科技录像技术,将广西苗族芦笙舞制作成影视录像片或制作成视频教材,同时,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宣传广西苗族芦笙舞蹈纪录片和舞蹈教学视频,放到网络数据库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广西苗族芦笙舞[3]。

3.2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业务素养、业务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广西苗族芦笙舞能否在学校持续长久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广西城市的体育教师还是乡村的体育教师,都感觉到在教授芦笙舞的过程中自己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有关芦笙舞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使其在教授芦笙舞时随意性较大,一般不会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去设计课堂教学,而仅仅是从学生感兴趣、好玩的角度进行授课。即使有的教师在授课教案上写上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深入讲解这项运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对芦笙舞技巧的传授也不是很到位。针对专业教师在芦笙舞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业务素养、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在高师院校体育院(系)定期开设芦笙舞文化学习传习班,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讲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达到在学校教育中有效传承和保护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目的[4]。

3.3 拓宽广西苗族芦笙舞的教学形式

广西苗族芦笙舞在学校教学中的有效传承需要拓宽芦笙舞的教学形式,促进各教学形式的协调统一和配合。以开发芦笙舞体育校本课程为主要形式,配合以音乐课、科技课、历史课、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能起到在学校教育中有效传承芦笙舞文化的良好效果。

长期以来,各学校体育课所传授的体育课程内容大都是以现代西方竞技体育活动(如田径、球类、体操等)为主,很少考虑到青少年学生自身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随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形成,目前,广西苗族地区已有一些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芦笙舞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出了具有本家乡、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此外,有些学校在音乐课、科技课、历史课以及第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适当渗透了一些芦笙舞文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增强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余宁.侗族舞蹈探源、形式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5):73-76.

[3]陈东云.瑶族传统舞蹈的保护与教育传承——以广西贺州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 Inheritanc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Lusheng Dance in Guangxi

QIAN Ying-hua

(Department of P.E. and Health Education,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Liuzhou 545004, Guangxi, China)

Lusheng danc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Guangxi, created by Miao nationality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it is the dancing form to entertain the spirits and human beings. Its produc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Miao nationality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ctivities, religious belief and national idealism. The article analyzes existence problem on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 inheritanc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Lusheng dance in Guangxi, basing on the educatio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n view of its existence problem,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Miao nationality Lusheng dance bette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society condition.

Guangxi; Miao nationality Lusheng dance; protection; education inheritance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TY005),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苗族芦笙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C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钱应华(1968—),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广西
广西贵港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广西戏曲》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