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华,于 洋,何志海,赵宏炟,张庆庆,王相博,姜璐璐,刘 达
自1981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实行学位制以来,全国研究生招生基数在不断扩充,从1998年到2007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展了近12 倍,在学研究生扩大超过10 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校学生人数不断扩张的前提下,必然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种问题亟需从事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相关人士认真思考。尽管如此,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还是直接引发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危机”。教研[2013]第1 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政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杨振宁在东南大学讲演时也指出:“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做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确实和国外不少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专家指出:“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还达不到优秀本科生的水平。”正是基于“质量危机”的背景下,才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究竟怎么样?如何在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为此,本项目通过实证研究,对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密切结合实际,探索新形势下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进行再构建,以求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所启发并提供参考。
关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对策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共计10 篇硕士论文(2000-2006年),此期间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对策研究的只占4 篇,且多数是关于现状的分析与概括,没有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本质内容的论述,从2006年后相关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多,并表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尤其是关于国内与国外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之间的差别的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表现为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质量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策略这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结构与体系、不同培养模式下,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有所不同。美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体制可概括为五个特点:第一,美国研究生教育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自学能力。无论是研究生的录取、课程的设置、讲授方法、课程要求,还是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方面都体现这一思想。第二,美国的一些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很注重跨学科、跨课程、跨专业的教育。第三,研究生必须掌握能够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第四,注重基础理论课程与应用性课程及专业课程跨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第五,课程设置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王学峰[1]在《美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方法的特点分析》一文中提到美国是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且硕士和博士在某些课程学习中所强调的内容基本一致。王天生[2]在《英国体育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中提到英国体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和课程选择上有很强的自主权,非常注重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课程开设,且开设的课程应少而精,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采用的授课方法也较为灵活和多样。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相比,我国体育学硕士生在课程中涉猎的最新前沿知识较少,更加缺少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课程。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大多为现在我国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但大家关注的目光也仅是集中在自身所熟悉的角度和路径上进行探讨,关于如何改革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去改,改革的重点和途径又是什么,还未能得出一致的观点和意见。但却为我们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体系,以求对整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及质量提升,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研究方向多而杂,缺乏规范化,不利于各培养单位间的信息交流,给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创作工作中造成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整体的科研价值不高。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过高、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更新率较低。且多数高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仍采用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同时所授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衔接较差,甚至缺失。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不高、技能水平有待加强;参与科研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培养单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上有待加强。
硕士生导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且数量不足,部分导师还表现为疏于对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指导,各培养单位对导师的监管、遴选体系及政策的执行还不到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重新界定主要培养目标在培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培养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归宿。过去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培养目标一直按学术型培养,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的体育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此,应重新定位,以此来重新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研究生教育应遵循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按“精英教育”的培养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培养,从而体现硕士生教育的独特层次性。在学术型、专业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的关系上,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仍应是教育的主体,拥有“学术性”才能体现出硕士研究生生教育与培养的首要特性,才能体现出其与本科、高职人才在培养目标与类型定位上的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将硕士生教育定位在普及化背景下的新型“精英教育”,即更加注重研究生的质量教育过程。这种观点淡化了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被认为是接受博士教育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体现在能适应那些进入博士生阶段学习但不能如期完成博士学位的要求,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短期学习后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技能和知识的期望[3],为此,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学位往往是他们眼中硕士生教育的基础。事实上,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构成内容看,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应是运动技能类体育高级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在具有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科研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重新审定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首要目标,通过重新优化组合培养过程的诸多要素与监管手段,使“培养体系”按着各自的内在逻辑进行“优化构建”,必然会对提升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效果和作用。“课程体系再构建”的立论依据主要包括:一是针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借鉴国外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共性;三是依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本理论[4]。这种培养体系的再构建,绝非是对原有教育过程的屏蔽,而是针对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原有培养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如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学制、导师队伍等要素进行“优化构建”,它是在合并原有培养体系上的一种创新、发展和转变,也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弊端是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运动技能水平不高,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甚至教学过程中连一些最基本的示范动作都无法准确的完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与研究生自身努力程度有关,也与招生评价标准有直接关系,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我国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
在教育理念创新上,提出并实施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五种质量观”。即:发展质量观强调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校教育成人成才;目标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质量要符合学校自定目标要求;需求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要对接,突出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多元质量观强调人才标准多样化,提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特色质量观强调人才要有特色、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
制定“应用复合型”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方案,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提高提供参考。(1)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上,构建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一个主线、两个环节、三个层次、四个不断线”。“一个主线”就是以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又突出“能教学、会训练、懂管理、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特点;“两个环节”就是基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有机结合;“三个层次”就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衔接贯通;“四个不断线”就是学生从大四到研究生三年,专项技术、专业理论、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教育不间断。(2)方案设置上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合理衔接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主要培养体育师资向培养多能、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3)方案设置上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理论与实践、学科与术科、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克服某些片面的认识和倾向。(4)方案设置上实现从封闭式办学向研究、开放式办学转变,实现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向全面培养能力为主转变,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刚要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改中的龙头与命脉,它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与其在社会未来发展的潜在贡献。改革教育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必须以思想转变为先导,须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适应与实用、体现科学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最大程度避免生产“废品”与“次品”。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应以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新的教育观念的创新为起点,在培养方案中确立新的价值观、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从而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5]。因此,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这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一定要把其研究方向——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使其通过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真正掌握并能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规律,能熟练地从事未来的体育教学、科研、竞赛训练工作以及相关的健康文化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成为真正的爱体育、懂体育、会体育的高级骨干人才,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1]王天生.英国体育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6-10.
[2]王学峰.美国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方法课特点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4):73-75.
[3]教研[2013]1 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政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N].
[4]杜春华,杨淑媛,杜娟.新世纪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方案改革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6):60-62.
[5]杜春华.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人才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J].冰雪运动,2009(6):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