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霖
广东皮划艇队在第九届及第十一届全运会周期聘请了前东德柏林划船中心主教练曼福瑞来组织和实施全队的训练。在他的带领下,广东队在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年轻运动员,如2009年全运会、2010年亚运会冠军获得者李强与黄茂兴,2011年亚洲皮划艇锦标赛200m单人艇冠军李伟杰等。
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周期,广东皮划艇队聘请了德国功勋级教练约瑟夫,在他的执教经历中,曾带领德国国家队参加了4届奥运会,获得金牌17枚、银牌8枚、铜牌4枚;此外,他还率队夺得67枚世锦赛金牌,可谓是皮划艇界的一位传奇教练员。
笔者从2006年起长期近距离观察、学习与总结二人的训练实施过程,现对二人各自的训练理念和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做一比较与分析,为国内教练员及训练学专家与学者提供借鉴。
对原东德柏林划船中心主教练曼福瑞与德国(原西德)国家队主教练约瑟夫的训练特征、训练监控及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查阅近年来国内及国外有关皮划艇项目的参考文献,为本研究理论依据。利用工作及业余时间,与两位教练员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对二人的训练理念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理解。通过运用类比、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方法,结合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理论,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具体实例使理论由其表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达具体。
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及与两位教练员的直接交流,可以看出两位教练员对皮划艇静水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本质特征,特别是500m与1 000m两个距离的项目的概念认知是基本相同的(表1)。
表1 本研究皮划艇项目特征一览表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Canoe Sprint
两位教练员在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组织与实施中,所遵循的主线是相同的,即首先对自己训练对象——运动员的初始状况进行了解,根据赛事日程安排好训练周期,对每个周期建立起阶段目标,每个阶段结束时通过测试来对这个阶段的训练效果进行诊断,在对上一个阶段的训练做出总结后,对下一阶段的训练进行修正(根据ICF教练员培训材料,图1)。
图1 皮划艇训练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示意图Figure 1.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Processes of Canoe Sprint
两位教练员在训练强度的分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上,也基本相同,表2是以广东男子皮划艇队的训练强度分级与常规训练手段为例进行分类。
表2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训练强度分级与常规训练手段一览表Table 2 Training Intensity Scale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Kayak Man
两位教练员最大的区别在于训练监控评价手段的应用上:曼福瑞与约瑟夫使用的都是递增强度划的测试方法,曼福瑞选择的测试距离是250m,约瑟夫选择的是1 000m与250m两个距离;曼福瑞是采用三点乳酸法来确定BLA为4mmol/L时的强度值,并以4mmol/L对应的强度值与两次测试曲线的趋势特点来分析前一阶段的训练效果,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并对下阶段的训练内容进行修正;约瑟夫选择的比较参照值是BLA为3 mmol/L和7mmol/L时对应的强度值,主要目的是通过测试制订出当前阶段运动员发展有氧能力的科学强度范围,对下阶段的训练特别是有氧训练给出科学的生理指标。
第1部分(有氧系统测试):4×1 000m递增强度测试(表3)。
表3 本研究约瑟夫有氧系统测试要求一览表Table 3 Test Requirements of Aerobic System
利用4个1 000m的递增强度划,每组获取运动员的时间、平均速度、桨频、每桨划距、心率及乳酸,将这些数据代入预先设计好的EXCEL表格当中,利用对数方程,计算出3mmol/L和7mmol/L对应的船速。由于表格具有简单的数据管理功能,因此,通过多次定期的测试后,可以对运动员个体数据进行对比,便于进行个体能力的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下一阶段的专项训练中的强度1划与强度2划制订个体标准。
表4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测试结果一览表Table 4 Test Result of Athlete A
从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的测试结果为例。测试条件:日期:2013年1月7日;时间:8:00AM;距离:1 000m;风向:90°;风速:3.5~4.5m/s;气温:10℃;水温:11℃。表4中的时间、桨频、心率与BLA都是由实际测量得出,速度与桨幅则是推算得出,如该名运动员第1组成绩中,速度=距离/时间=1 000/289.9=3.45m/s,桨幅=距离/桨数=距离/(桨频×时间)=1 000/(60×4.83)=3.45m。通过以上数据,可分别得出该名运动员BLA与船速、BLA与心率、心率与船速的对应曲线(图2、图3、图4)。
图2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BLA-船速对应曲线图Figure 2. Corresponding Curves of Bla and Speed of Boat)
图3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BLA-心率对应曲线图Figure 3. Corresponding Curves of Bla and H.R
在3个曲线图中,每条曲线都按照相同方法选取了6个 点[13,15,16],即 LT(本 级 比 下 一 级 少 的 量 超 过0.5mmol/L,即乳酸阈,这里为第2组测试值)、2.5mmol/L点、4 mmol/L OBLA点、5mmol/L点、7mmo/L点、LTP(最大乳酸稳态,大概为最大心率的91%,这里为第4组测试值),这里除了LT与LTP值外,其他几组数据都是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在求得特定数据后,用2.5~4mmol/L乳酸值对应的船速与心率作为下阶段强度1的训练监控强度值;用5~7mmol/L乳酸值对应的船速与心率作为下阶段强度2的训练监控强度值(表5)。
图4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心率-船速对应曲线图Figure 4. Corresponding Curves of H.R and Speed of Boat
表5 本研究特定BLA值对应测试结果一览表Table 5 Test Result of Given Bla Value
第2部分(无氧系统测试):2×250m递增测试(表6)。
表6 本研究2×250m递增测试要求一览表Table 6 Test Requirements of 2×250mStep Load Paddling
通过两组250m测试,将每次测试的第2组数据中表示最大强度的相关值与上次测试结果相对比,来评价运动员无氧系统能力的变化。
表7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 2×250m递增测试结果一览表Table 7 Test Result of 2×250mStep Load Paddling
以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A两次测试结果的对比为例,通过表7中的数据对比可知,采用2×250m递增划测试,通过第二组的成绩结合BLA的变化以及桨数、船速、桨频、桨幅等数据,与上次测试结果相对比,可用来判断该名运动员利用每桨效果的变化,以此作为诊断技术状态的原则。例如,该名运动员两次测试的最好成绩都是49.5s、但是对应的完成250m划的桨数分别是107桨和102桨,且乳酸为10.71mmol/L与12.82mmol/L,可以判断出该名运动员无氧效率有所提高、每桨效率有提升。
5×250m递增强度测试,内容与形式如表8所示。以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B为例,其在第1次(2009年1月23日)进行250m递增强度测试后,经过一个训练板块,进行了第2次(2009年2月19日)的递增强度划测试(表9)。
表8 本研究递增250m乳酸阈测试要求一览表Table 8 Requirements of 250mStep Load LA Threshold Testing
表9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B 2009年1月23日与2月19日的乳酸阈测试结果一览表Table 9 Test Result of LA Threshold in January 23rd and February 19th,Kayak Man Athlete B
将第2组、第3组、第4组的数据进行拟合回归(根据WILLIAM L.BEAVER.1985),得 到 二 次 回 归 方 程 y=11.0102*x^2-73.8766*x+125.0216(其中y为 BLA值,x为时间值),并得到相应曲线,通过此方程,可求得BLA为4时的乳酸阈强度值(LAT 4),并与上次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如LAT4值提高,且受测试运动员的整体曲线右移,则表示该名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所提高;如左移则表示该名运动员有氧水平有所下降,应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做出适当调整。
在该测试体系中,第1组的BLA测试结果可作为衡量运动员在参加本次测试时的身体疲劳状态,理想值应≤2.5mmol/L。在经过一个最大强度划后,如果第5组BLA值和第4组的数据相比下降幅度较大,则说明该运动员身体情况较好,有氧恢复疲劳能力强;如果和第4组乳酸数值相比下降幅度不大,则说明该名运动员有氧能力不足或本身机体消除乳酸的恢复能力差。如图5所示,男子皮划艇运动员B在2月19日(水温23℃,正顺风2m/s)的测试结果与1月23日(水温22℃,侧顺风1.5m/s)的结果相比,有了明显的右移现象,说明经过一个有氧板块的训练后,该名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了提高;且通过第5组时间与桨数的关系对比,判断得出该名运动员的桨下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
两位教练员虽然分别来自于原东德与原西德,但他们对皮划艇静水奥运会传统比赛项目的本质特征的认知是基本相同的,即都认为皮划艇静水是以有氧能力为主的比赛项目,二者都强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基础有氧能力的提高,注重有氧训练的质量与比重。
图5 广东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B乳酸阈测试结果分析图Figure 5. Analysis Chart of LA Threshold Test Result
同两位德籍教练员相比,国内的皮划艇教练员目前虽都认识到日常训练中有氧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但在把握与处理有氧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的关系时差别较大。此外,国内大部分教练员在自己的多年训练过程中,缺少一个理论性支撑较强的专项有氧测试评价手段,导致整个训练过程缺少主线而系统性不够,这使得教练员在对运动员实施了一个大周期的训练后,进行训练规律总结时,缺乏科学、系统数据的支持。
约瑟夫训练监控评价体系重点在于对运动员当前状态的了解,为下阶段制订训练指标;在训练中控制较为精确,在通过测试得到训练控制指标后,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不断进行校正,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曼福瑞训练监控评价体系在于对前一阶段训练效果的评价,通过对测试结果的评定来判断前一阶段的训练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测试结果在整个训练阶段安排中是否合理,评价较为粗略,多用语言性描述。
曼福瑞训练监控评价体系使用的测试距离为250m,从单次运动时间上来看过短(约1min左右),从能量供应角度出发,这样的运动时间还不能动员到有氧供能系统,因此,用此距离测出的数值来评价有氧能力水平不严谨,从实际结果来看,整个累积测出的数据强度也相对偏高。约瑟夫训练评价体系虽然从时间上讲较为科学(约4min左右),但由于测试距离过长,采集的数据类型有限,且运动员在公开水域的航道划行时受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大,测出的数据有许多失真之处。
两种训练监控体系所得出的理论数据都是通过公式推算得出,不具有相对的高精确性和实时性。因此,在应用任何一种测试手段时,都需要对相同的测试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并且保证每次测试过程的一致性与数据的可比较性才能具有意义;此外,测试的结果需结合其他生理生化数据及运动学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对特定的测试对象总结出一定规律。
[1]崔大林.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2]陈支越,杨尚春,李建萍.乳酸阈强度的4种训练方式对水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82-84.
[3]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申霖,吴玉彪.250m递增乳酸阈测试在广东省皮划艇队十一运会周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57-60.
[5]尚文元,常芸,刘爱杰,等.中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测试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43-449..
[6]吴昊,周琦年.皮划艇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特点与评定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4):12-32.
[7]徐菊生,陆健,文野,等.国家皮划艇队1999年冬训期暨高原训练阶段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监测与控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2):96-100.
[8]席新,冯炜权;乳酸动力学和运动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43-48.
[9]中国皮划艇协会资料[BD/OL].http://www.chncance.cn.
[10]赵晋,王庆君,刘爱杰,等.通过BLA变化曲线对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成效的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2):139-142.
[11]BISHOP D.Physiological predictors of at-water kayak performance in women[J].Eur J Appl Physiol,2000,82:91-97.
[12]COSOJ D,HAMOUTI N,AGUADO-JI MENEZ R,et al.Restoration of blood pH between repeated bouts of high-intensity exercise:effects of various active-recovery protocols[J].Eur J Appl Physiol,2010,108(3):523-532.
[13]LAROCHE D P,AMANN M,RUNDELL K W.Grade influences blood lactate kinetics during cross-country skiing[J].J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2010,24(1):120-127.
[14]NIKOOIE R,GHARAKHANLO R,RAJABI H,et al.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anaerobic threshold by monitoring the%SpO2changes and respiratory gas exchange[J].J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2009,23(7):2107-2113.
[15]SMITH R M,LOSCHNER C.Net power production and performance at different stroke rates and abilities during pair-oared rowing[A].In:Eds:Hong,Y.and Johns,D.Proceedings of the XV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0:340-343.
[16]STALLKNECHT B,VISSING J,GALBO H.Lactate production and clearance in exercise.Effects of training.A mini-review[J].Scand J Med Sci Sports,1998(8):127-131.
[17]STROMME S B,INGJER F,MEEN H D.Assessment of maximal aerobic power in specifically trained athletes[J].J Appl Physiol,1977,42:833-837.
[18]TESCH P,PIEHL K,WILSON G,et al.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Swedish elite canoe competitors[J].Med Sci Sports,1976,(8):214-218.
[19]TESCH P A.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kayak paddlers[J].Can J Appl Sport Sci,1983,8:87-91.
[20]TESCH P A,LINDEBERG S.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during arm exercise in world class kayak paddlers and strength trained athletes[J].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1984,52:441-445.
[21]VAN SOMEREN K A,PHILIPS G R W,PALMER G S.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open water kayaking and kayak ergometry[J].Int J Sports Med,1999,21:200-204.
[22]VAN SOMEREN K A,OLIVER J E.The efficacy of ergometry determined heart rates of flatwater kayak training[J].Int J Sports Med,2001,23:28-32.
[23]ZAMPARO P,CAPELLI C,GUERRINI G.Energetics of kayaking at submaximal and maximal speeds[J].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1999,80:54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