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寨红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 201300)
静脉穿刺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护理技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或护士操作不当及技术不过硬等多种原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外渗或漏于皮下组织形成皮下淤血[1];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发生皮下淤血后,若淤血不及时消退,静脉的再使用率降低,对于输液穿刺困难的患者来说不但给再次穿刺带来难度,甚至会影响治疗效果,也增加了继发感染的机会[2]。大面积皮下淤血的发生也会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由于多种原因,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下降,纠纷不断增加,淤血发生后若不及时消退,有些患者及家属因此可能迁怒于护士,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的敏感化和矛盾化。因此,除了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操作技能以降低护士因素导致的皮下淤血的发生外,临床上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皮下淤血的尽快吸收。为探索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受启发于三圣散在我院骨伤科跌打损伤后血肿的临床运用及疗效,借鉴其活血化淤和消肿止痛的作用,自拟以生大黄、虎杖和赤小豆为主要成分配制的消淤散,外敷于静脉穿刺引起的皮下淤血部位,促进淤血的吸收,在我院临床运用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于我院静脉穿刺输液后患者90例,男32例,女58例,年龄39~94岁,平均年龄68.0岁。纳入标准:手背皮下淤血面积≤10 cm2,手臂淤血面积<20 cm2;经专业培训的医师、护师解释后理解中药外敷的意义并愿意配合的患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过去3个月内有出血史及使用抗凝血药物者、淤血表皮破溃者及使用刺激性药物或化疗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30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淤血面积大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消淤散组成及制作 生大黄、虎杖和赤小豆分别研末后按3∶2∶1的比例混匀,木筛过滤,贮瓶备用。使用时将400 g蜂蜜和100 g食醋混合加温,取150 g上述药散加入其中调成糊状即可。
1.3 护理方法 患者皮下淤血发生后立即予以冷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淤血处约30 min,24 h后予以相应治疗处理。
1.3.1 观察组 根据淤血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糊摊于纱布上,厚约0.3 cm,敷于患处,外敷范围略大于淤斑面积,外以保鲜膜包裹,胶布固定,每日2次。
1.3.2 对照组1 用热毛巾(40~45℃)热敷淤血处,毛巾冷却后重复热敷[3]。
1.3.3 对照组2 取新鲜未长芽的土豆洗净去皮,切成1~2 mm厚的薄片敷于洗净擦干的患处,薄片应紧贴皮肤,外敷范围应略大于淤斑面积,面积较大时可采用拼铺法,最后覆以清洁纱布绷带并用胶带固定,每天4~5次,每次2 h,当患者有发热感觉或自觉无水分时应及时更换土豆薄片,以保持局部湿润[4]。
1.4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治疗5 d后淤斑吸收率及淤斑完全消散所需天数。
1.5 疗效标准 显效:淤斑完全消失或面积缩小≥6 cm2,或颜色明显变淡;有效:淤斑面积缩小≥3 cm2,或颜色变淡;无效:淤斑面积缩小<3 cm2,且颜色无明显变化[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1 3组患者治疗5 d后疗效比较 见表1。
2.2 3组患者淤斑完全消散时间 见表2。
表1 3组患者治疗5 d后疗效比较
表2 3组患者淤斑完全消散时间 (d)
3.1 皮下淤血发生的原因 皮下淤血的发生包括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护士操作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患者自身的因素包括老年患者各组织器官功能减弱,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多脏器疾病,管腔变窄,血流淤滞,极易发生血管破裂、血液外渗或漏于皮下组织形成皮下淤血;其次,老年患者常患有慢性病,血管长期营养障碍,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也易发生皮下淤血现象;甚至坏死,影响血管的恢复[6-7]。护士操作因素包括穿刺成功率低、拔针方式及拔针后按压不当等[2,8-9]。发生大面积皮下淤血后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而且影响患者的治疗,延迟康复,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患者自身的很多因素往往难以改善。因此,除了提高临床医护工作者的操作技能以降低护士因素导致的皮下淤血的发生外,积极探索对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护理干预,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吸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湿热敷与土豆片外敷的缺点 在临床上经常采用湿热敷的方法帮助吸收、促进淤血消散,湿热敷湿度调制因素影响到治疗,所用热水要及时更换,需保持温度才能加快血液循环,达到散淤疗效;且湿热敷温度的掌握需要用水温计来判断,每次使用给临床带来不便,温度过高易引起烫伤。且显效时间较慢,疗效往往欠理想。土豆片外敷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对切片厚薄要求较高,土豆片太厚不易贴紧皮肤,效果不显;太薄会很快失去水分,致频繁更换土豆片,增加护士工作量;同时作为一种食品,土豆在取材方面存在不方便及安全性的不确定性。
3.3 消淤散的临床应用优点 中医药的应用致力于病因病机的研究。皮下淤血的发病机理在于血淤气滞,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当以活血化淤散结消肿为主。自拟消淤散采用生大黄、虎杖和赤小豆3种成分,辅以食醋及蜂蜜,用于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部位外敷护理。生大黄取其活血化淤之性;虎杖取其活血定痛之功;赤小豆取其利水消肿之效;食醋取其解毒消肿、收敛止痛之功;蜂蜜则取其缓急止痛之用。上述成分的搭配使用可以达到活血止痛、散淤消肿的功效,对于皮下淤血的吸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消淤散使用期间无特殊要求,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使用。研究结果表明,消淤散用于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护理可明显促进淤斑的吸收,缩短淤斑消散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其疗效优于临床上常用的湿热敷法和土豆片外敷法。
消淤散能有效促进静脉穿刺引起的皮下淤血的吸收,从而提高血管的再利用及临床治疗效率、缩短病患住院周期。消淤散作为一种外敷纯中药制剂,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易于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鲍婷婷,邢桂红.静脉穿刺引起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2014-2015.
[2]张丽娟.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7C):1939-1940.
[3]王华菊,赵桂莲,刘惠,等.湿热敷防治静脉输液后针眼疼痛局部淤血50 例临床观察[J].中国护理杂志,2007,4(3):53-54.
[4]方楚如,陈莲华,秦美英.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药物外渗性损伤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0):1872-1873.
[5]乔雨晨,范丽梅,常红,等.中药外敷治疗血管穿刺后所致皮肤淤斑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4C):1075.
[6]姜魁芹.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后易皮下淤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1):61.
[7]陈国喜,傅荣,丁永丽.静脉穿刺部位皮下淤血35例原因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6):1058.
[8]梁雪芬,戴美芬.降低静脉输液后皮下淤血发生率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3-4.
[9]陈鲤榕,黄美仙.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