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探索①②③

2014-12-01 09:03马方圆王晓英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马方圆+王晓英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性,启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主动探索。文章介绍了微课程的概念和发展背景,提出通过合理选择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视频、建立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四个步骤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制作微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建设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46-02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网络媒体,以及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理念的发展,微课程正在全球范围开展起来,并将引起一场广泛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可以采用微课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知识,并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灵活,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将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1 微课程理念的背景

微课程的雏形为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的60 s课堂和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 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概念引入、解释和举例普及科学知识。现在所说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认为建设微课程可以按照五个步骤:罗列核心概念、写出15~30 s的总结、录制1~3 min的视频、设置课堂任务、将教学视频和课堂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率先对微课程进行了解释,微课程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同年,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程作品大赛。借助于网络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程不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而且逐渐发展为以网络为依托的“微网络课程”。王觅,祝智庭等提出,微视频课程是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更具自我学习的需求和目标,利用微视频所进行的网络学习活动总和[3]。2013年2月,胡铁生对微课程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因此微课程不仅要重视课程的开发、录制和共享,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可利用性和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当前,我国的微课程建设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学中,针对中小学进行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中小学微课程的建设程序及标准[4]。在大学课程中也有必要尝试、运用微课程,尤其是针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解释和适当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不仅要培养出有科学知识的人,还要培养心理健康的,能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的社会人。2014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强调,“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要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着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的共鸣,课堂教学的环境也会让学生感到心理健康知识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距离。因此,要开展灵活多样,能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微课程教学即要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索、搜集资料,将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2.1 合理选择课题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适合制作成微课程的课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考教材众多,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综合当前使用广泛并得到普遍认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包含如下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性心理、择业心理、应对挫折、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等。在每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中,又可细分为多个知识点,如相关概念、形成原因、问题预防、能力培养等。依据每个课题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每个课题的多个知识点,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成为制作一个微课程的主题。

2.2 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组成的核心部分,确定微课程的主题后,就可以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出10 min左右的微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区分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微课程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其次,要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探究、实验、表演或讲解等方式传递教学内容[5]。可以通过案例体现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标准;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了解预防心理问题的策略或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播放心理咨询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在有心理问题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播放心理疾病患者的视频资料或影视资料,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直观的了解。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后,在完成教学后,还要布置课堂任务或课后作业,如适当扩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尝试针对某类心理问题探索适当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分析自己存在哪些心理问题等。利用问题或任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搜集资料,解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将心理健康知识与自身相结合,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endprint

2.3 制作教学视频

在完成详尽的教学设计后,就可以开始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制作视频时可以选择利用软件录制教学课件同时辅以教师讲解的简单方式,也可以参考我国精品课网络课程的成熟的录制方式,即分别录制教师讲授活动和课件演示过程,并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总之,在制作视频时应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尽量完善视频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其次,还要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加工,使其成为真正的微课程。后期制作摘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课程的标题要简明,简单而明确的表达教学的主要内容,还要显示出微课程所属的课程及学科的名称、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等;(2)各二级标题要清晰的表达整个教学内容的结构,各级标题序号按教学内容顺序进行依次排列,使学习者通过各级标题可以形成清楚的知识框架和思维脉络,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和储存;(3)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可以加字幕,便于学习者着重理解和掌握;(4)片尾要注明微课程所属单位、视频制作单位和制作的时间;(5)对于采取分别录制教师讲授和课件演示方式的视频,还要进行后期的剪辑和整合,使教学内容通顺而科学。

2.4 建立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微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平台提供给学习者进行学习和评价,并要有专门的管理员对该平台进行相应的管理,才能使这些微课程知识形成体系,并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否则就成了零散的视频,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就提供了微课程知识传递的载体功能。在国外迅猛发展的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为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基础。微课程教学平台是微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可以由教育部门统一开发,也可以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发,平台要包括以下基本功能:可以上传和下载微课程视频、微课程的管理和应用,对微课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者评价和对微课程的专家点评)、对微课程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学习者和专家对微课程的评价和意见,微课程制作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科学、规范,然后重新上传微课程视频,由平台管理员进行处理后,再供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

另外微课程平台不仅可以接收微课程制作者上传的资源,还可以针对现有的心理学相关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进行修改,也纳入到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视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

3 提高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微课程的能力和意识

要想制作优良的微课程,首先,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能将心理学知识化整为零,并进行清楚和简明的解释,能触类旁通,由一个知识点演绎出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次,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要有相应的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制作规范的教学课件,并将教学课件和对知识的讲授进行很好的融合。如果教师能够具备录制视频和编辑、剪辑的能力,则更有利于对微课程的制作和完善。最后,教师还要具备对微课程教学平台的基本的管理和应用能力,能够利用平台共享微课程资源和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学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微课程所需的各种能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平台的建设提供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具备制作微课程的能力,但是缺乏制作微课程和深入研究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微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在教师之间实现资源的互通,因此制作微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量快速膨胀,教师应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6],通过平时的积累和思考,将心理健康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制作出受学生喜欢,被学生接受的优秀微课程。教师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体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微课程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国外其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移动学习、远程教育及各种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都体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应以微课程的发展为契机,通过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建设微课程发展的机制,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建设的探索中,要整合各种力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接受建议和点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体制拓展到其他学科,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2]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4]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 吴安艳,陈继良,张泓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J].软件导刊,2013(6):199-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