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中小组讨论低效化的对策探索

2014-12-01 19:40黄海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心理课小组讨论实效性

黄海亚

〔关键词〕小组讨论;心理课;实效性

小组讨论是学校心理活动课常用的组织形式,它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合其原有认知模式,还能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态度,增进彼此了解,实现互助自助。但小组讨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下列现象:僵持冷场,无人愿意发言;三两人慷慨陈词,其他组员甘做看客听众;讨论时一派热闹,分享时默不作声;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参与积极性越低……小组讨论无效或低效化现象较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选定适合的主题

学生是讨论的主体,话题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大而空的主题不宜出现。

首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切入口小一些,从身边的现象出发,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类似话题如上网、早恋、偶像崇拜、时事热点等。笔者曾组织学生讨论路见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现象及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将各种观点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话题可预先征集,必要时还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做调查访问等。

其次,保证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缺乏争议的、已有定论的话题是不容易激发讨论热情的。讨论话题应带有“两难”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出固定的、单一的结论,而是为了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明晰、澄清自身的价值观,同时教师提供更多选择,特别是主流价值取向。类似话题如“上课迟到与闯红灯”“选名校还是选好专业”“感情与学习”等。

再次,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初高中入学伊始,可先选择人际沟通和环境适应方面的话题,稍后再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讨论,升学考试前进行应试心态调适讨论等。又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思维特点、自控力等因素制约,可暂缓使用小组讨论。另外,一节课讨论的次数不能过多,最好控制在1~2次。

二、制定必要的规则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讨论时的纪律规范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养成倾听他人的习惯,而且能保证讨论的有序、高效进行。具体规则如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讲普通话、不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保密等,特别是要强调非批评原则,因为学生只有在感到不受伤害的状态或开放安全的氛围下才可能坦露自我,敞开心扉。

规则可由师生事先约定,采取契约、协议等形式固定下来。可专门用一节课就心理课堂纪律和小组讨论规则与学生交流。讨论一旦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对于故意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敢于惩罚。要让学生知道在心理课上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行为是什么,避免心理课堂成为“放松课”“闲聊课”。当然,惩罚的形式可以多样,以不伤害人格为前提。每次小组讨论之前,要提醒学生认真践行,长期坚持,最终使规则内化到学生认知中去并自觉地外显于行为。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对每个小组或成员的行为进行具体规定,细化要求,结束时进行自评和他评,这样一目了然,便于强化与提醒(见上页表1)。

三、合理的组织结构

确定组长。由大家推选(或自荐)一名组长(通常由组织能力、人缘、责任心、学业等方面较好的学生担任),负责斡旋、控制、总结,避免话题脱轨或冷场。此外,再选择一名记录员(也可由组长兼任),及时记录归纳组员的发言情况。

小组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合形成,也可以采取抽签方式决定。辅导教师在编排小组时要注意性别、个性、学业水平等搭配,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组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接近。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尽量固定下来,便于走向常态化、深入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辅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组长或成员进行适当调整。

考虑到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班额较大的情况,每个小组的人数可控制在8~12人左右。人少,没有讨论氛围,也难以深入持久;人多,场面难以控制或者出现互相等待、僵持的现象。就60人左右的班额而言,教室的空间显得较为局促,原有的座位排列也不利于互相交流。建议课前让学生把课桌上的书本全部整理放于抽屉,保持桌面整齐。再按小组把课桌拼在一起,学生围着桌子坐。有条件的,可去专用的心理教室上课。

小组确定后,建议在组长带领下群策群力,给小组起个名字,比如“梦之队”“太阳花”“青春花园”等,还可以通过选择名言警句等制定小组口号,以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灵活的讨论形式

可以让小组成员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轮流发言,也可以选1~2人做中心发言人,他人补充,甚至还可以以笔述代替口述,保证每个人能充分表达自己。记录员在《小组讨论记录单》(见表2)中及时记下成员的发言和表现,然后与组长共同汇总组内意见,并在备注栏中填写问题、亮点等信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讨论时,根据需要进行组间竞争、组内激励,如评出最佳合作团队、风采之星等,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团队意识,这在初中低年级和小学阶段效果尤为明显。

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善于口头表达但知识不够扎实,有的思维敏捷但缺乏深度,有的习惯长时思考不善于即时表达等。建议提前告知学生相关主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想法和感受写下来,讨论时便于形成集体意见。这样还能保证参与者较好地展示思想的闪光处或思维过程,提升其探求欲、自信心。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大胆创新。

五、教师的积极参与

小组讨论前,教师要做简明扼要的讲述,明确讨论的目的和要求,利于促进学生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及情感经验联系起来。

讨论开始后,辅导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保证学生小组讨论有序和高效进行。深入小组也利于学情调查,便于下面环节的充分开展。比如,有的学生表现活跃,常处于支配地位,相形之下,其他学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表现和成长的机会,教师对此要及时引导。再如,讨论有时会出现意见相反、争论激烈的情形,教师要协助小组长进行干预和统整。

值得一提的是,辅导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学生除了感受到一点紧张外,更多的是体会到一种亲近和平等。教师如果能适时使用幽默、肢体语言等技巧,并真诚地加上一句“他的发言使我觉得很有启发”“他分析问题的角度很特别”之类的话,可以增强发言者,特别是学困生、胆怯者的自信,也能激发其他成员的参与热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这种调动和鼓励是相当必要的。

最后,教师一定要简要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即时反馈,这个环节不能省略。

六、思考与讨论

要使小组讨论健康运转、发挥作用,仅靠心理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科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讨论习惯的养成训练,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另外,心理活动课中的小组讨论注重相互之间的经验与情感分享,达到互助目的,结论和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其终极目标。这是不同于学科学习中小组讨论的地方。

在心理活动课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时,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兴趣、活动目标、环境和资源等进行分析,并作估测和预设: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讨论形式?是否有更好的活动形式?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淮安,223001)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课小组讨论实效性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