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2014-12-01 19:31丁彦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儿童

丁彦华

〔摘要〕家庭是一个由婚姻、亲子和兄弟姐妹等子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婚姻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要素,父母婚姻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父母双方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关于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的人格、应对方式、网络成瘾和行为倾向等诸多问题的关系,提醒父母用心关注和维护好自己的婚姻状况,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婚姻质量;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22-0004-04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重要生态系统。婚姻质量作为家庭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家庭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夫妻双方提供了首要的身体、心理和情感支持。婚姻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1-3],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养育行为,养育行为又影响了孩子的适应情况[4-5]。在整个童年期,父母婚姻关系不良会给儿童带来痛苦,他们会表现出哭泣、愤怒,感觉不适和焦虑[6]。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关于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以期给那些只把关注目光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用心经营自身婚姻状况的父母一些启示,提醒他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多关注自身,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一、关于父母婚姻质量概念的界定

西方关于父母婚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70年代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中国学者则是在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关于父母婚姻质量,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权威定义。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质量(Satisfaction Quality),主要表现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调适学派则认为婚姻质量是是婚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Adjustment Quality),是夫妻之间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其基本理论内涵包括已婚者对婚姻关系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还有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概念,即高质量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表现出夫妻之间的融洽的关系,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双方的关系表示满意。

在国内,卢淑华、文国峰从主观方面对婚姻质量进行理解和评价,认为婚姻质量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条件下的人们对自身婚姻的主观感受和总体评价[7]。沙吉才等把婚姻质量表述为“夫妻间的各种关系的和谐程度,包括夫妻关系的矛盾、矛盾表现形式及解决方式等”[8]。徐安琪等人则把婚姻质量定义为夫妻的物质生活、性生活、情感生活、余暇生活、夫妻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尺度,并以夫妻调适的方式和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描述[9]。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婚姻质量的概念界定尚无一个被理论界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多数学者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认为婚姻质量是双方的满意度与婚姻关系的客观和谐程度。通常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高满意度,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二、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网络成瘾的关系

现代社会儿童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网络成瘾不仅会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性格孤僻、道德感弱化等严重的问题。儿童网络成瘾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父母婚姻状况作为家庭的基石,确立了整个家庭精神氛围的基础,婚姻冲突会对家庭系统中的夫妻子系统造成影响,继而导致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和关系——亲子关系的破坏,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破裂。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也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潜在因素。邓林园、方晓义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10]。

(二)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人格的关系

父母婚姻质量一方面会渗透在他们自身的情绪与言行中,通过无意识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子女的情绪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对其自身身心状态的消极作用来影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质量,最终影响到子女的人格发展[11]。王素然、严贺杰使用陈仲庚修订的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性格基本定型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婚姻关系与大学生人格在神经质维度上呈显著负相关,在掩饰性维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父母婚姻关系影响到子女的神经质倾向、情绪稳定性和焦虑程度,父母婚姻关系越融洽,子女情绪越稳定、越不易焦虑,社会成熟度发展较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12]。凌四宝、杨东明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来看,两大类的学生人格16PF 因子分不完全相同,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四因子分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16PF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相比,乐群性(A)、稳定性(C)、兴奋性(F)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持强性(E)、有恒性(G)、幻想性(M)、忧虑性(0)、敢为性(H)以及紧张性(Q3)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对16PF 次级因子分的比较发现,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其适应与焦虑(X1)因子得分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而心理健康水平(Y1)及在新的环境中的成长能力(Y4)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13]。

儿童人格的发展受父母关系中的消极方面影响更大,如父母间的冲突。父母间的冲突主要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它可由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公开的/隐蔽的)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性来描述。尤其是暴露在儿童面前的婚姻冲突,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破坏性更大。Cummings 等人的实验研究发现,目睹成人激烈争吵后,儿童对同伴的身体攻击或言语侮辱行为增多[14]。刘湘玲、王俊红等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冲突会影响问题少年的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少年更倾向于采用逃避、幻想否认、发泄情绪等消极的方式应对,父母婚姻冲突的强度、次数、内容以及冲突解决和应对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情绪稳定性,长期生活在婚姻冲突家庭里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丧失生活目标[15]。孟彬、张炳奎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和睦家庭的学生情绪更加稳定、对人更加友善,而离异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易怒、自卑、孤独、压抑、封闭及厌恶交往等个性特征[16]。

父母婚姻冲突不仅影响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也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戴晓阳等学者研究发现,离异的家庭背景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信任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17]。张静、石淑华等以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气氛和谐的儿童其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家庭关系紧张的儿童,生活在融洽、和谐家庭氛围中的儿童明显更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18]。孙莹以初中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初中生对父母婚姻冲突的知觉与其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父母婚姻冲突越严重,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越低[19]。

(三)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它包括外化的行为问题(如多动、攻击、违纪等)和内化的行为问题(如抑郁、强迫、焦虑、社交退缩、躯体主诉等)。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因素和儿童自身发展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既与子女的攻击、激进和违纪等外显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也与子女的焦虑、恐惧和社交退缩等内隐行为问题呈负相关。在发生婚姻冲突时,父母的敌对、生气、退缩和情感疏远等,还能够直接或间接预测儿童多年后的焦虑、社交退缩和反社会等内隐和外显等行为问题 。

梁宗保、张安慰等学者采用母亲报告的形式,对474 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完整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及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父母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即时的负向预测作用,即父母婚姻质量越高,儿童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越少;儿童的努力控制对其当前、后期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负向预测作用,即儿童的努力控制能减少儿童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20]。

李剑侠、郭菲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8 年的横断数据,对其中3718 名11 到19 岁的在校女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婚姻质量、教养行为和外化问题存在两两之间的显著相关。父母婚姻质量与监控和说理呈显著正相关,与严厉呈显著负相关;婚姻质量本身对外化问题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好的婚姻质量能预测女孩较低的外化问题,较差的婚姻质量可以预测女孩的高外化问题[21]。卢长娥以学龄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关系。结果发现,行为问题组儿童的父母婚姻质量各因子分均低于行为正常组儿童,且在大部分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是夫妻交流、解决冲突方式、性格相容性、过分理想、经济安排、业余生活、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父母的婚姻质量越差,其子女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22]。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的各种焦虑症状关系密切,婚姻关系中的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婚姻满意度、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业余活动、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等因素与幼儿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低婚姻质量家庭的幼儿其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婚姻质量家庭[23]。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关系的冲突、破裂以及低满意度会导致儿童学业成绩落后、同伴冲突等诸多的不良社会适应问题。父母婚姻冲突通过影响孩子所处的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同伴关系。陈红香、郑建梅研究发现,儿童对父母婚姻冲突的感知越强烈,他们的同伴关系越差,相反儿童对父母婚姻冲突的感知越弱,同伴关系越好。儿童感知的父母婚姻冲突的内容和解决方式可以很好地负向预测同伴关系中的社会喜好和朋友数,而冲突频率则对社会影响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在频繁爆发冲突的家庭中,孩子可能出现社会退缩的倾向,为了逃避责备以及自责,他们会选择一种自认为安全的生活模式( 尽量不引起他人的注意)生存下去。这种退缩影响了儿童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活动[24]。

三、研究启示

家庭是由婚姻、亲子和兄弟姐妹等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级结构组成的生态系统,整体对外发挥作用,具有自我平衡和自我组织的功能;家庭子系统内所有成员的行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婚姻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要素,父母婚姻状况会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儿童。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矛盾冲突越少,就越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促进家庭内部的凝聚力,更倾向于对子女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对家庭形成一种安全的归属感。相反,如果父母婚姻质量较差,父亲或母亲在夫妻子系统中会感受到更多的负性情绪和行为,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负性情绪和行为迁移到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从而间接破坏亲子间的关系,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问题,影响孩子的学业、同伴关系等社会适应状况。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财富,不是更多的教育投资,而是营造和谐美满的婚姻,给孩子创设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Horwitz A V,Mcliaughlin J,White H R.How the negtive and positive aspects of partner reletionships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married people[J]. Health Soc Behav,1998,39(2):124-36.

[2]卢莉,郭宏.已婚妇女婚姻质量及心身健康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l2(4):227-228.

[3]Nomura Y,Wickramaratne P J,Warner V,et al.Family discord,parental depression,and Psychopathotlogy in Offspring:ten-year follow-up[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14:402-439.

[4]Kitzmann K M. Effectcs marital conflict on subsequent triadic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parenting[J]. Dev Psychol,2000,36(1):3-13.

[5]Kanoy K.Ulku-steiner B,Cox M,et al.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predict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J].Fam phychol,2003,17(1):8-20.

[6]Cummings E M.mar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functioning[J].Social Development,2003(1):6-36.

[7]卢淑华,文国峰.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1,2:8-16.

[8]沙吉才.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78-79.

[9]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J].中国社会科学,1998,1:145-159.

[10]邓林园,方晓义.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青少年舟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9:71-75.

[11]梁春莲,万素华等.夫妻关系对孩子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3):215-216.

[12]王素然,严贺杰.父母婚姻关系与大学生平女人格相关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120-121.

[13]凌四宝,杨东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比较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20(6):91-93.

[14]Bandura A. Aggression: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M]. NJ: Prentice-Hall,1973.

[15]刘湘玲,王俊红.问题少年的人格、应对方式与父母婚姻冲突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6):92-94.

[16]孟彬,张炳奎.父母婚姻状况对子女人格和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661-2662.

[17]戴晓阳,曾宇霞.单亲和非单亲儿童自我意识与人际信任关系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8]张静,石淑华.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19]孙莹,张妍.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43-45.

[20]梁宗保,张安慰.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追踪研究: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5):525-530.

[21]李剑侠,郭菲.父母婚姻质量、教养行为与女生外化问题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73-75.

[22]卢长娥.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81-84.

[23]王玉廷.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4]陈红香,郑建梅.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295-297.

(作者单位: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邳州,221300)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分析家庭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研究
六一儿童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