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学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 100875)
信息化环境中校本研修的变化与发展
栾学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 100875)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校本研修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笔者试图以三个典型时期出版的六本校本研修教材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归纳校本研修在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变化轨迹并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该文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信息化环境支持下关于校本研修的变化与发展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即:(1)信息化环境对实现校本研修目标的支持越来越有力度,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学校层面及区域层面上;(2)针对参与校本研修的研修群体的研究已经呈现越来越深入而精细化的趋势;(3)校本研修已从网络研修共同体模式逐渐向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发展;(4)校本研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创新合作模式;(5)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校本研修的人力管理模式逐渐成熟;(6)注重研修过程中的再生资源的收集与管理;(7)研修活动管理出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轨迹;(8)出现了从无绩效评估到以校为本的“自治型”绩效评估的发展轨迹。
校本研修;信息化环境;教材内容分析;变化与发展趋势
“校本研修”由上世纪60年代在教师教育行业中出现的“校本培训”衍生而来。自2003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设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开始,至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为了更好地探索教师研修的新模式而首次开展的“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中的“高中数学教师集中培训与远程校本研修一体化试点项目”十年来,国内有关校本研修的研究以迅猛的态势开展起来,更重要的是校本研修在信息化环境支持下得到逐步发展。
校本研修是指以中小学校为教师研修主阵地,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以研究为途径,以专业素养修炼的进步为目标,以校本学习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解决校本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师教学及研修提供了新的契机,不仅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基于此,在当前国内关于校本研修的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的高速发展时期,笔者试图以文献为基点,归纳并分析近年来在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轨迹,探究未来校本研修的发展路径。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检索项为“全文”、检索词为“校本研修”并含“信息化环境”、匹配为“精确”的方式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至“2013年8月”,得到有关校本研修的文献256篇。为了提高文献样本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将通知、卷首语等与本研究相关度不大的文献剔除,最终确定242篇文献。基于不同研究者的论述,笔者最终选取出“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目标实现支持”“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组织模式支持”“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管理方式支持”以及“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支持”四个维度来考察有关校本研修教材内容的变化与发展。
笔者分别选取了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校本研修行动指南》、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本研修面面观》以及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远程校本研修系列丛书”(包括《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及《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方法与技术》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简称CA),是通过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文字、图形、符号等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然后逐步用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的意义反映出来,并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的一种研究方法[2]。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可以把各类教育文献资料(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论著及各种教科书、教学计划、教案、学生练习等)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样本,按照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对这些内容资料做客观、系统的量化处理,取得量化的结果,然后把这些样本的量化结果,按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方面的研究用途[3]。又由于定量分析是微观和宏观分析范式中最常用到的手段,其突出贡献在于真实性和客观性[4]。因此,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
2.研究类目及编码表的建立
根据对近十年的242篇关于校本研修文献进行分析,笔者以“目标”“组织模式”“实施方式”“评价维度”“信息技术背景因素”五个维度为类目,并与文献分析过程中归纳出的与之相关度最高的词频按照统一规则进行归类,共分成三个层级的指标。为了保证编码表本身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信度,首先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出40%的样本量进行预分析,并对编码表中的各级指标进行了修订,最终确立了编码分析表,如右表所示。
3.数据采集依据
首先,笔者对研究对象(6本校本研修教材)按照近似年份分成三个时期。其中《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07年出版)与《校本研修行动指南》(08年出版)划分为第一个时期,《校本研修面面观》(10年出版)划分为第二个时期,“远程校本研修系列丛书”(包括《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及《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方法与技术》)划分为第三个时期。
然后,由笔者及另两名人员为编码小组,分别对六本教材的全部内容(除去了章、节级标题等冗余内容)以每个自然段的文本为分析单位进行编码,对于每个分析单位中出现的语义归类到编码表(见右表)的某个或某几个三级指标之中——即每个语义出现1次则在相应的三级指标中加1。以此得到的六本教材的编码数值再按照不同时期算出平均值(如某项三级编码中第一时期两本教材的和除以2、第二时期则除以3)。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编码小组的成员均经过下列培训过程:熟悉研究项目→知悉调查表中应用的概念和观点→在预编码中进行训练→编码员之间的信度评判→修正对编码的理解,以此来尽可能控制信息与编码的一致性。
内容分析类目及编码表
4.数据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信度分析主要在于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本研究以笔者为主编码员,另有两名人员为助理编码员共三人进行数据编码采集,分别将三名编码员记为A、B、C。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R=n*K/[1+(n-1)*K]。式中:R 代表信度;n 代表编码人员数目;K 代表平均相互同意度,由每个编码员与主编码员进行比较确定,其公式为K=2M/(n1+n2)。式中:M 代表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编码;n1代表第一编码员所分析的编码数目;n2代表第二编码员所分析的编码数目。那么在本研究中,K的最终值应当为K=(KAB+KBC+KAC)/3。式中:KAB代表编码员A和编码员B的相互同意度;KBC代表编码员B和编码员C的相互同意度;KAC代表编码员A和编码员C的相互同意度。
通过计算后得到三位编码员的编码信度R约为0.9173,大于0.90,可以把主编码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由于篇幅限制,忽略具体计算过程。同时,在编码表的录入阶段,通过CHECK检错方式进行检查,发现误差后及时纠正,全部录完后抽取30%的编码进行复核,符合率为98.6%,对出现的随机误差进行了修正。
根据上文介绍的方式与原则分别对六本教材进行内容分析与编码,可以得出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中较为明显的几个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1.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目标实现支持的变化趋势
师本层面、校本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的目标实现支持在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目标实现支持(师本层面)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图1显示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不仅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也越来越体现在对同侪互助式的教师群体发展的支持上。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需要建立在专业引领的基础之上。所谓专业引领通常指的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如大学教科研人员和专家型教师等”,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的引导,带动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动形态[5]。图2和图3显示出,在信息化环境下对校本层面及区域层面研修目标实现的支持也越来越有效,尤其体现在区域层面,这是由于近年来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研修社区等信息化研修平台的逐步兴起,为校本研修创造了更广阔的时空条件,使教师随时随地地进行研修成为了可能。同时,在第三时期的教材中更是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标显性化了出来,从而使得借助信息技术,对校本研修中教师自我可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图2 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目标实现支持(校本层面)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图3 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目标实现支持(区域层面)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2.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参与群体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参与群体方面,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如下页图4所示。
下页图4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研修教师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参与到校本研修之中,尤其在第三个时期的“远程校本研修系列丛书”教材中,率先提出了“网络助学者”(即支持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助学者角色[6])的概念,网络助学者因需要为研修教师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支持服务而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国内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助学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通过对三个时期的校本研修教材的分析可知,三个时期的校本研修教材对参与研修的教师群体开始从不做群体区分到明显的区分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群体的发展趋势[7]。
图4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参与群体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3.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时空形式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时空形式方面,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
图5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时空形式平均值转变趋势图
图5表明,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已从原先单一的面对面形式、或是随后借助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研修共同体模式,逐渐向参与式面授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单纯以网络社区形式开展的校本研修在进入第三时期后发展缓慢。
4.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组织模式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组织模式方面,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
图6反映出,三段时期内,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组织模式中相对变化较大的是课题培训式、基于大学研究者支持的模式以及教师经验学习圈模式。其中在信息化环境下课题培训式的校本研修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专题活动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笔者认为,在校本研修越来越强调调动教师的自主能动性进行研修的今天,单纯以任务驱动为组织形式的研修模式将渐渐不占主要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需要通过丰富的研修活动设计与其他模式的紧密结合而产生出的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或尊重成人学习规律与原理的“教师经验学习圈”模式。
图6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组织模式的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5.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人力管理方面的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人力管理方面,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
图7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中人力管理支持的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通过图7可以看出,近年来,除了前文提到的助学者这一新兴角色外,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中对研修教师的管理支持也有不小的转变。首先,网络研修平台中独具的权限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对不同群体(即专家、助学者以及研修教师之间)实行相应的账户管理;其次,近年来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校本研修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是对校本研修环境的影响[8],后者主要体现在网络研修平台为研修教师与异地的同侪教师、专家级助学者等提供了良好的交互与管理平台。
6.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资源管理的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资源管理方面,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
图8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资源管理的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从图8可以看出,信息化研修环境下的资源管理呈现出了两个显著的变化趋势:(1)研修资源的创生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2)注重研修过程中的再生资源的收集与管理。在第三时期比较注重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校本研修的阶段,研修资源不仅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收集与管理,还能流通于专家、助学者与研修教师之间,通过一系列的研修行为变成活的、优质的资源,实现从初级资源向再生资源乃至知识资源的转化。
7.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活动管理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活动管理方面,三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
图9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活动管理的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图9表明,在第一与第二时期中,有关网络研修管理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进入第三时期后,网络研修活动管理随着网络研修平台的不断完善而迅速发展,既包括网络研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研修活动的实时监控与调整,也包括对研修活动的评价方面。
8.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评价维度变化趋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评价维度方面,针对教师个人或校本研修团体开展的评价维度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与变化,而在第三个时期,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出现了若干种其他评价维度,其变化趋势如图10所示:
图10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评价维度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图10反映出对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特色绩效评估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趋势。当前已经发展出了几种新的校本研修绩效评估范式,分别是:基于波普尔模型的实践性知识分析、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视角的以及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领域的绩效评估等,这三种评估模式都是基于真实性评估的,且更具有可操作性[9]。图10还反映出从无绩效评估到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再到以校为本的“自治型”绩效评估的发展轨迹。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发现并得出八个校本研修变化与发展的结论:(1)信息化环境对校本研修目标实现的支持越来越有力度,它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学校层面及区域层面上,同时,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指标更加关注校本研修中教师自我可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2)借助信息化工具,针对参与校本研修的研修群体的研究已经呈现越来越深入而精细化的趋势;(3)在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校本研修已从网络研修共同体模式逐渐向参与式面授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发展;(4)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课题培训或专题活动为组织模式的校本研修正在被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及尊重成人学习规律与原理的教师经验学习圈模式所代替;(5)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校本研修的人力管理逐渐发展成针对不同群体的特色化管理模式;(6)信息化环境下的研修资源管理呈现出了研修资源的创生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以及注重研修过程中的再生资源的收集与管理两个显著的变化趋势;(7)借助信息化工具,当前校本研修活动管理出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轨迹;(8)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绩效考核已经呈现出从无绩效评估到以校为本的“自治型”绩效评估的发展轨迹。
虽然本文仅仅以三个典型时期的六本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本研修教材为个案研究对象,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今后校本研修的发展趋势做一些管窥的预测:
第一,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助学者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参与式面授培训与网络远程研修结合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将越来越占据校本研修的主导地位。针对混合式校本研修目前缺乏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目的量身打造的、系统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问题,探索聚焦混合式校本研修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已经显现出其发展趋势。比如,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成由专家助学者、首席助学者、工作室主任、普通助学者等组成的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层级,同时对每个层级中的助学者进行横向分工,分别对参与校本研修的教师提供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学术支持等服务。助学者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协作,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体系。
第二,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不同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行动研究系统的建立。课堂教学行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指标,具有外显性、易于观察和易于量化等特点。同时,语言行为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10]。因此,课堂语言行为提供了整个课堂行为的充足样本,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或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通过对课堂中的公共对话进行深入研究,来发现和揭示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规律,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改进[11]。借助信息化工具,针对新手型教师、胜任型教师及成熟型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将会成为校本研修的重要研究领域。第三,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提升教师自主能动性的研修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是提升校本研修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自身的研修素养与学习能力。如何利用校本研修的活动设计激发教师持久的研修动机,培养教师在研修中自我成长与自我调控的意识,发自内心地开展自主学习与研修、参与同侪互助,将校本研修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是未来校本研修的活动设计领域中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比如,通过设计与实施教学微经验分享的研修活动,由教师拍摄自己的教学微片段在网络研修社区中进行分享与讨论,以促进不同地区的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相互观摩与交流;通过设计与实施课程改进的专题研修活动,由专家助学者、教研员以及其他同行教师组成听评课专题小组,跟踪研修教师的课堂并进行持续的改进;又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辩论赛,让教师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获取并构建关于信息化工具支持教与学的相应实践性知识等。
[1]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陆,张敏霞,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与变化[J].远程教育杂志,2011,(4):27-32.
[3]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赵兴龙,周序,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写作文本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30-36.
[5]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9-13.
[6]杨卉,冯涛.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王陆,张敏霞.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马英志.校本研修面面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11]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绩效评估方法与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2,(1):61-72.
[10]Flanders, N. A.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M].NJ: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70.
栾学东: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Luanxd@263.net)。
2013年10月28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G434
A
1006—9860(2014)02—0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