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学习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 *

2014-11-29 02:54杨凌霞丁草萱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草根学习者

张 浩,杨凌霞,丁草萱

(1.扬州大学 教育技术学系,江苏 扬州 225000;2.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0;3.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微型学习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

张 浩1,杨凌霞2,丁草萱3

(1.扬州大学 教育技术学系,江苏 扬州 225000;2.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0;3.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依托片段化学习内容和移动媒体的微型学习,在当下的兴起具有源远而丰厚的文化背景。对微型学习兴起背后宏大文化背景的考察与分析将有助于对其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对其特征及未来走向更准确的把握和预判。该文通过历史研究和文献分析, 从文化背景视角来研究当前的微型学习,阐明了微型学习兴起的传统文化渊源、大众文化影响和技术文化土壤,指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微型学习的文化基因;现代大众文化对微型学习的发展的影响,快餐文化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娱乐文化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对学习价值取向的认识,而草根文化则重构了学习资源的集聚渠道;此外,若干带有微文化特质的技术文化现象与时下微型学习的兴起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联。

微型学习;大众文化;微文化;技术文化

一、引言

新媒体环境激发了碎片化微内容的生产,也为各种形式的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包括微型学习的兴起。微型学习指向一种微小的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学习媒体设备被方便快捷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学习者在轻松的心态中获得轻快、愉悦和满足感的学习体验[1]。微型学习作为新媒体环境支持下非正式学习中一种表现形式,其产生与兴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背景。分析微型学习的文化背景,从文化的角度探寻微型学习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形成与发展的迷因(Meme),即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言“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形成与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2]本文对微型学习兴起文化背景的探寻即试图从东西方文化交融和历史与现实的发展中寻找微型学习的文化迷因。微型学习的生成孕育于一定的文化传统与背景,这个看似来自西方的学术概念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可以也探寻到与其精神价值相近的文化渊源,微型学习概念的明确提出、内涵的明晰及学习价值取向的形成等更多受到现代大众文化和当下技术文化的影响(见右图)。对微型学习兴起背后宏大文化背景的考察与分析将有助于对其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对其特征及未来走向更准确的把握和预判,这种理解和把握对于微型学习实践的开展具有理念参考意义,可帮助实践者突破单纯的技术视域,从更宏大的文化视角关照学习微型化现象,在技术应用和开发中提升文化自觉,并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层面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技术问题。

微型学习兴起的文化背景图

二、传统文化溯源微型学习基因

微型学习这一概念术语的形成虽是近些年由西方学者提出,但其中蕴含的关乎学习认识与理解的相关思想并非现代独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论及学习的态度、过程与方法时曾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等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这些习语或成语体现了古人对学习以微量化累积而渐进过程的认识。在德育教育中,人们也常会引用三国时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4],提倡个人德行的修养应从日常小事和细微之处入手,方能终成大器。古人记事作文讲究微言大义,只言片语表达复杂深邃的道理是文化人学文做人的基本素养。明清童子接受启蒙教育时的学习材料一般俗称为“三百千”的三本经典蒙书,《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都是以三字或四字一节,音律合韵、朗朗上口,因而也易背易记,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之下不需数年一般儿童皆可学有成且终身难忘。

儒家经典《论语》也基本是以只言片语的形式的语录体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甚至有人幽默地将《论语》称作最早的微博集,将孔子称为最资深的微博控。《论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内容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谈哲理,点评人物或对热门事件发表观点的言语,而且内容互动感强,经常出现与子贡、颜回、子路等实名关注者之间的回复应答。如此比拟虽是一种穿越式的戏谑之语,但也一定程度反映《论语》的特点,寥寥数语,精妙简练,意蕴深远。

儒家之外,佛家的禅语中也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说,这类禅语以某个具体物象为例,从特定视角喻示了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包含着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悠深意味。这些东方传统文化中对学习世界的微观认识可以看作与当代微型学习理念精神价值相近的传统文化渊源。

三、大众文化影响微型学习兴起

除了传统文化渊源,微型学习的生成与发展更有着深厚的大众文化背景。美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指“我们的文化中的那些大众化产生的,并且或者通过大众媒介共享的一切东西”[5]。大众文化的构成相当复杂,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流行文化思潮或文化现象,如快餐文化、娱乐文化、草根文化等对学习者学习行为价值取向和习惯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快餐文化改变知识获取方式

学习者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之下,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与其他文化消费活动一样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定的快餐化趋向。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意识增强,在饮食活动中进食用餐的时间大大缩短,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一批随到随吃、既省时又可口的西式快餐和随后出现的各种中式快餐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日常食品。随之,快餐这一饮食文化习语也被引申到大众文化的其他领域,如新闻、文学和影视等领域,用“文化快餐”来指征那些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的文学或影视作品等。

然而,快餐文化在满足现代人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常被诟病为大众只图口舌之快而无深沉养分。但正如饮食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公司的一则广告语“好吃的,也是有营养的”,快餐未必就一定是垃圾食品。在学习领域,微型学习以其便捷、快速、微量的特征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种“快餐”风格,带有“快餐”特色的微型学习迎合了现代学习者的学习口味,也在着力建构起一种新的学习价值观。

(二)娱乐文化引导学习价值取向

娱乐文化是当下社会大众文化中一个不可轻视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娱乐文化提倡以形象的、轻松的基于公众需要而产生和传播信息,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公众产生影响,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转变等。娱乐在大众文化中从最初带有一定原罪的意味逐渐无罪化,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加呈现平民化和草根化的特质。甚至,似乎社会一切活动“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6]尼尔波兹曼对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警示虽然看似语出惊人,但至少这也说明了娱乐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集体意识中并已成为一种无法抵制的文化习惯。

娱乐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在寓教于乐的理念中体现了对学习者成长过程中生命体验的尊重[7]。传统的学习价值观往往认为学习者特别是孩童受教育是为将来成人后应对社会工作与生活做准备,娱乐在学习中的地位充其量只是为使孩童达到成人社会预设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若干种手段中的一种方式,如此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真正的生活体验与教育目标之间的情境割裂,受教育者往往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似乎他们被认为还没有达到享乐的阶段。这种对学习中娱乐的认识实际上根源在于对生命阶段的价值判断。学习者的当前生活阶段与其整个人生的其他阶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前者和后者理应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待遇,不应忽视学习者当前生活的真正乐趣与意义,应当承认快乐是学习者当前生活的目标和整个生命体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而学生在其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或类似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团结的品格、细致而坚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所希望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的。

娱乐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在娱乐活动中, 学习者有极大的自主与自愿性, 因而参与主体是自由的,其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张扬。微型学习提倡以微量的内容组块、较短的时间片段,保持学习者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态,正是对这种尊重学习者的生命体验与乐趣的学习价值观的认可。

(三)草根文化重构资源积聚渠道

“草根”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后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用以比拟普罗大众的蓬勃发展,其坚韧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学家艾君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亚文化”现象。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实是社会民众的一种诉求表达,体现了社会大众的爱好情趣、价值审美等变化,折射出社会民众的一种生活和消费需求,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

网络媒体对草根群体有着天然的亲和,它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将草根阶层集结在一起。回望历史,互联网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草根文化,在网络世界里,不分阶层长幼,平等包容,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草根的天堂。网络媒体的各种应用服务,从早期的电子邮件列表服务、BBS到Web2.0时代的博客、播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一路走来,始终保持着与草根群体的紧密的联系互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学习者毋庸置疑浸染在这种草根文化之中,同时也正是这种草根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参与各种网络媒体活动使用新媒体学习工具,在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同时创造着资源,贡献自己单个微薄而整体巨大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如由万千网友共同编撰的多达上千万词条且在不断更新维护中的“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这样的网络学习资源正是这种草根文化在网络世界中的一种正能量的显现。

四、技术文化孕育微型学习土壤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技术应用中出现了大量显著带有微型文化色彩的微文化现象,在网络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一种以小搏大的长尾效应,网络技术开发中的众包模式(Crowd Sourcing)创造了群体智慧实现开发创新而类似聚沙成塔的神奇;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展现着看似简单的闲言碎语背后蕴含的巨大力量,移动应用程序在应用商店中数十亿次的下载更助力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智能通讯终端成为一种时下年轻人新颖时尚的学习生活工具。

(一)以小搏大的长尾效应

在网络经济领域,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率先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长尾效应的网络新经济模式。他系统研究了Amazon、eBay、Netflix等若干互联网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的销售数据进行了比对,观察到一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所表征的需求曲线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在分别以数量、品种为横纵坐标的二维坐标系中,其形状正如同一条拖曳着的长尾巴,向着代表“品种”的横轴尽头无限延伸,长尾(Long Tail)由此得名[8]。

网络使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的宽广,商品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急剧下降。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常常为人所忽视的长尾部分。由于网络带来获取渠道的重大变化,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可以个性化地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新消费经济时代微型媒体和微内容所延展出的长尾效应,刺激了微型学习内容的生产以及微型学习服务的供应。学习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和生产合一的活动。学习者也相应的成为学习内容消费者和学习内容资源生产者的合一者(Learning Prosumer)。

(二)聚沙成塔的众包模式

新媒体经济环境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产品开发模式。企业特别是提供IT或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公司,原本需要投入巨资聘请专业技术或设计人员去做的创新和改进,如今它们尝试借助某种参与方式,使大量用户自愿、乐意且无偿(或以相对低廉的代价)加入研发过程并得以有效实现,这种开发改进模式被称为“众包”(Crowd Sourcing)[9]。

众包的出现,始于开源软件Linux操作系统的开发,网络社区平台的兴起使众包模式的优势凸现出来,网络社区比公司更能够有效地组织起人力资源。工业革命是靠大规模生产而促动社会发展,众包模式是依靠社群集体创造并改进而发达。工业革命造就了传统的企业,众包时代造就了微观平等的合作性企业。众包的关键是看所拥有的创作者兼消费者的众广参与度。众包模式不仅是一种网络经济运作模式,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微型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模式,众包模式可以结合问题导向或项目导向的学习,学习者群体以协作参与的方式针对某个具体项目,边做边学,学习者个体参与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微小的改进和观察交流、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不断积累对问题的认识,实现对目标的逼近和最终达成。

(三)风生水起的微博平台

微博的出现打通了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形成一种简洁的互联网和手机的交互方式,它的微型化和移动性特征充分显示了这种表达方式的功能与价值。用户在微博上的大量闲言碎语形成了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而经由这种联系形成社会心理学家所称的“环境知觉”。每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信息,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假以时日,当它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一种展现学习、生活轨迹的图卷。微博的盛行让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微,不是小,不是弱,不是卑;微,是精妙,是细致,是深入。微博传播多元趣味、创新话语空间、改变社交生态、整合人际互动、推动信息流通[10]。

微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简单,导向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每天数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日积月累,这种行为就变得具有哲学含义而又具有了近似心理学中“内观”疗法的功效。微博是一种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互动工具。通过微博分享和发现信息比起自我的内观来有着更为强大的力量,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源数量丰富、传播力度惊人,信息的流转还可以促进社群的形成。微博成为时下广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其影响必然辐射到教育领域,如学术机构、学校、文教单位纷纷开始将其利用整合成为一种有助于学习者开展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工具,微博正逐渐成为师生及学习者群体间沟通交流的便捷平台。

(四)蓬勃发展的移动应用

从2007年乔布斯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苹果公司出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移动通讯产品iPhone手机开始,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商店安装各种移动应用程序来实现各种所需的应用功能服务。随着Android系统的发展和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应用程序呈现蓬勃而迅猛的发展态势。仅以苹果应用商店为例,现有移动应用程序超过50万个,每月新增上千个,不到一年的时间下载量突破10亿次,2011年1月已达到了100亿次下载。在这些应用下载中,由第三方开发的免费应用占到约四分之三。

在此背景下,在教育技术界开发面向微型移动设备的移动应用程序已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技术发展热潮,而以苹果iPhone或三星Note系列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也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时尚而高效的学习工具。各种移动应用程序一般体量不大、功能专一,有些甚至一个应用程序只是一本电子书、一个小游戏、一个菜谱、一个视频微课程,内容涵盖办公、财务、健身、美食、娱乐、旅游、音乐、影视、新闻、教育、学习探索等方方面面。正是这些丰富精彩个性化的移动应用程序使得智能手机受到全球用户的追捧,而开发学习型的移动应用程序并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开展微型学习也成为现代学习者的一种新颖时尚的学习方式。

五、结束语

微型学习的理念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可以探寻到与其价值相近的文化渊源,微型学习概念的明确提出、内涵的明晰及学习价值取向的形成更加来自于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对当下学习者学习行为和价值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技术应用中也出现了大量显著带有微文化特征的技术现象,这些文化理念与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微型学习存在与发展的宏大背景,而微型学习的发展本身也成为当下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景观,值得更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1]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2]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北京: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祝智庭,邓鹏,孙莅文.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J].中国电化教育, 2005,(5):11-14.

[8]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2.0[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9]杰夫·豪. 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0]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张浩: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教育应用(etzhanghao@163.com)。

杨凌霞: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应用(yanglingxia-003@163.com)。

丁草萱: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xiaocaoyzjy@126.com)。

2013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G434

A

1006—9860(2014)02—0013—04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研究”(项目编号:10YJC88015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草根学习者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