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及角色分析 *

2014-11-29 02:55胡凡刚李兴保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子群领袖

刘 敏,胡凡刚,李兴保

(曲阜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及角色分析*

刘 敏,胡凡刚,李兴保

(曲阜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对社区成员的发言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对社区成员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是虚拟社区研究的两个重要视角。为融合这两个研究视角,深化对教师虚拟社区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促进教师虚拟社区的有效运行,该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对聚类分析筛选出的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和社会网络角色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意见领袖处于核心位置,担当重要的中间人角色,控制着社区的信息折射和资源流动。在反思意见领袖的筛选方法基础上,该文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对如何利用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和角色促进教师虚拟社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

聚类分析;意见领袖;社会网络位置;中间人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教师虚拟社区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广大教师获取知识和交流、讨论教育问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在教师虚拟社区中,各社区成员基于教育知识的共享、讨论与建构形成基于网络时空的社会网络。其中,不同的成员在社区中表现各异,有的社区成员较为活跃,积极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沟通和讨论,有些社区成员却不够积极,常常处于“潜水”或“隐形”状态。因此,不同成员在教师虚拟社区议题探讨与建构中的作用不同,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所担当的社会网络角色也存在差异。

国内教师虚拟社区的相关研究较少。已有关于虚拟社区成员的相关研究中,要么以社区成员的发言特征为依据,通过聚类筛选并分析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1-3];要么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虚拟社区成员的社会网络位置[4-6],鲜有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试图结合上述两个研究视角,对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及在社会网络中所担当的中介角色进行分析,以深化对教师虚拟社区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促进教师虚拟社区的有效运行。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Laxarsfeld提出的“意见领袖”的四个基本特征受到普遍认可[7]。Kieler[8]指出基于计算机的交流缺乏无声语言等社会环境线索,研究重点应该放到交流文本的分析上。日本学者Naohiro Matsumura等[9]提出“影响力扩散模型”(Influence Diffusion Model)来确定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国内学者余红[10],薛可、陈晞[11]等基于此模型,根据成员的发言活跃程度、响应值及认同值的不同筛选意见领袖。

笔者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成员发帖量、回复量及认同值的不同进行聚类分析,以筛选出教师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然后,对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和社会网络角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研究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统计分析方法(Statistical Analysis)以及内容分析方法(Content Analysis)。使用的软件工具为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Ucinet 6和SPSS 16.0。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国内知名的信息技术学科论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www.nrcce.com/nrcce_bbs/)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研究中选择该论坛的“课程讨论区”版块在2012年1月至8月间的所有发帖作为分析样本。由于论坛话题讨论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因此在研究中,既统计了在此时间段内新发表的主题帖(及其回帖),也统计了在2012年1月之前发表并且在2012年1月至8月间仍在继续讨论的主题帖(及其所有回帖),共计33个主题帖,349个回帖,涉及66个社群ID。为提高效率,进行分析前对这些ID从“1”到“66”进行编码。

(三)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筛选

根据已有研究,意见领袖是社区中具有如下特征的人:(1)活跃,积极参与社区交流;(2)受到较多关注,影响大,是社区中的焦点人物;(3)在社区成员中具有较高的认同率(支持率),其发言往往能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社区成员的意见走向。本研究以上述三个特征为筛选指标,根据教师虚拟社区的实际情况分别用变量“发帖量”“回复量”和“认同值”进行衡量。数据搜集时遵循如下原则:(1)发帖量记录社区ID发言的总次数;(2)回复量指社区其他成员对某ID发言进行回复的总数量,既包括针对该ID主题帖的回复帖,也包括在其他主题帖讨论过程中针对该ID发言的回复帖;(3)根据回帖内容判断回帖者的态度是“支持/赞同”“反对/质疑”还是“中立/无明显态度”,分别赋值为“1”“-1”和“0”,最后将针对某ID的所有回复态度值加总记作该ID的认同值。

聚类分析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若干特征,按照性质上亲疏程度的不同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分类。本研究中以发帖量、回复量和认同值为聚类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研究对象中涉及到的66个ID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多次分类比较,结合对原始数据的回溯分析,将66个ID分为4个类别:

第一类由54个ID组成,其共同特点是发帖量、回复量以及认同值都很低,即他们的活跃度、关注度及认同度都很低,因此将这一类命名为边缘参与者。

第二类由1个ID组成,编码为“32”,其发帖量和回复量都很高,认同值非常低,表明他在教师虚拟社群中发言积极,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其发言并不被其他成员所认可,因此将这一类命名为争议者。

第三类由8个I D组成,编码分别为“6”“16”“22”“23”“24”“29”“30”和“31”。这一类社区成员的特点是回复量大于发帖量,认同值不高,故将这一类命名为议题扩散者。

第四类由3个I D组成,分别是编码为“13”“26”和“12”的社区成员。他们的发帖量、回复量和认同值都较高,因此将这一类命名为意见领袖。

二、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分析

(一)社会网络关系数据统计

“社会网络”指社会行动者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这一概念强调每个行动者都与其他行动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这一事实[12]。为分析教师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关系,研究中考查了社区成员发帖之间的呼应关系并根据呼应关系进行数据统计。由于论坛作者发言的复杂性,根据研究需要在数据统计时作如下规定:(1)只统计有文字内容的发帖。(2)对于将同一主题的内容分多次发表的帖子,如帖子“假以时日,信息技术课程真的没有开设的必要了……”,楼主“陈鸥辉”在第1楼和第2楼的发帖明显表现出逻辑上的连续性,在统计时并不将第2楼的发言作为作者对自身的回应;(3)由于主题帖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呼应对象),故不统计主题帖;(4)一般而言,主题帖下的所有跟帖都是对主题帖作者的回应,除非在跟帖中明确指向其他人。如“徐冬青”发表的主题帖“7±2法则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共有九个跟帖,2楼、4楼、6楼、8楼、9楼和10楼的发言都是针对主题帖内容进行的评价,显然是对主题帖作者“徐冬青”的回应;3楼、5楼和7楼则是楼主“徐冬青”对社区成员“wavewoo”发言的回复,所以这三个贴子要记作“徐冬青”对“wavewoo”的回应,而不因为它们是“徐冬青”所发主题帖的跟帖记作“徐冬青”对自己的回应。

(二)社区成员关系矩阵与社群图

在获取数据后,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建立对应的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行节点表示发表贴子的社区成员,列节点表示贴子的呼应对象。因为成员之间交互次数将影响对成员社会网络位置的确定,所以研究中并不把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

表1 贴子作者呼应关系矩阵(部分)

利用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得到社区成员有向社群图(如图1所示)。从社群图中可以看出,三位意见领袖“12”“26”和“13”参与的社区互动较多,明显处于社区网络的中心位置。另外,争议者“32”,议题扩散者“22”“23”“30”“31”等在教师虚拟社区的讨论中也很活跃,处在社区网络的中心位置。而“11”“43”等边缘参与者参加的互动协商较少,有些边缘参与者仅同教师虚拟社区中的少数甚至只同一位成员有过联系(如社区成员“39”“35”“36”“37”“41”“66”“65”只和议题扩散者“6”有联系,而与社区中的其他成员均无联系),他们处于社区网络的边缘位置。

图1 帖子作者有向社群图

(三)教师虚拟社区社会网络密度分析

社会网络密度反映的是社区中各成员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是教师虚拟社区中人际关系总体分布的量化表示。网络密度越大,表明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越密切。在Ucinet中对社区网络密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标准差为0.5819,表明社区中各成员间人际关系情况的差异性较大,反映出不同社区成员的交往行为有较大差异,导致他们在社区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有所不同;(2)教师虚拟社区网络密度值为0.0801,根据Mayhew和Levinger的研究[13],实际网络中最大密度为0.5。可见所研究的教师虚拟社区网络密度较低,表明社区中存在很多彼此间不直接联系的成员,他们之间的联系及交流是以其他社区成员为中介的。这些作为“中介”的社区成员往往位于社会网络结构的中心。

(四)教师虚拟社区的中心性分析

在社会网络中,常利用中心性量化指标衡量网络成员所拥有的“权力”(即某人通过与他者的关系对他人的影响,或者说他人的依赖性),进而评价网络成员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或优势差异[14]。在Ucinet中可测得社区中各成员的四种标准化中心性指标。其中,特征向量中心性指标要求数据是无方向的,与本研究数据情况不符,故在研究中不予考虑,仅对其它三种中心性指标进行分析。

1.在中心性指标中,度数中心性指标反映的是成员自身的活跃程度,没有考虑到对其他人的影响和控制。该值越大,表明社区成员越活跃,与其他成员的交流越积极。表2显示了教师虚拟社区中度数中心性值最大的十一位成员。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虚拟社区最活跃的成员是争议者“32”。三位意见领袖“12”“13”和“26”的度数中心性值都很高,表明意见领袖在教师虚拟社区中非常活跃,不仅积极发表主题帖,而且积极发帖回复其他成员。另外,扩散者“22”“6”“24”“16”“30”以及边缘参与者“10”“14”也较为活跃。

接近中心性指标反映的是社区成员的独立性,即社区成员在大多大程度上不受其他成员的控制。接近中性值越大表明社区成员越独立,在社区生活中越少依赖于他人。表3显示了教师虚拟社区中接近中心性值最大的十位成员。由表3可以看出,教师虚拟社区中接近中心性值最大的成员是争议者“32”。三位意见领袖“12”“13”和“26”,扩散者“16”“30”“22”“23”以及边缘参与者“8”“25”也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性值。表明他们在教师虚拟社区中较独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不易受他人控制。

表2 度数中心性指标表(降序排列,部分)

表3 接近中心性指标表(降序排列,部分)

中间中心性指标可以研究某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控制性,其值越大,表明该成员占据的社会网络位置越重要,其控制信息传播的能力越大。表4显示了教师虚拟社区中间中心性值最大的十位成员。由表4可以看出,中间中心性值最大的是争议者“32”。意见领袖“26”“12”“13”,扩散者“6”“24”“16”“22”以及边缘参与者“28”“10”的中间中心性值也较大,明显高于教师虚拟社区中的大多数成员(中间中心性值小于2.000的社区成员有52位)。表明这些成员在教师虚拟社区中的社会网络位置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社区信息的传播。

表4 中间中心性指标表(降序排列,部分)

(五)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在Stephen P. Borgatti和Martin G. Everett[15]提出的两种核心—边缘结构中,连续的核心—边缘结构利用网络位置的量化指标“核心度(Coreness)”来判断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划分社会网络的核心集合和边缘集合。

在Ucinet中对社区成员进行核心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社区成员组成的结构矩阵与核心—边缘理想模型矩阵的相关性系数为0.785,拟合度较高,说明该数据结构与理想模型之间的关系紧密,二者的相关度很高,即教师虚拟社区成员中存在核心—边缘结构。(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值为0.782表明各点之间的核心度差异很大。(3)按照社区成员核心度≥0.2为核心成员,核心度≤0.05为边缘性成员的划分原则,将争议者“32”、意见领袖“13”“26”“12”和议题扩散者“23”五位社区成员划分为核心成员,将议题扩散者“30”“29”“31”“22”“16”以及边缘参与者“9”“20”“8”、“14”“21”“25”等11位社区成员划分为半边缘成员,其余50位社区成员为边缘成员。

表5 社区成中核心度表(降序排列)

续表5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度高的社区成员,如编码为“32”“12”“26”“30”等的社区成员,其中心性值也高;而中心性值较高的社区成员,如编码为“6”的成员,其核心度并不高,处于教师虚拟社区社会网络的边缘位置。这与伯伽提和艾弗雷特[16]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三、教师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角色分析

(一)结构洞分析

结构洞分析是从社区复杂关系(三方关系)的视角在社区“结构”层面上,对成员在复杂关系中的角色进行的分析,能够深刻揭示整个社会网络关系的架构规律。结构洞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指出结构洞是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充当结构洞的人可以把另外两个互相没有联系的人联系起来,起到“桥”的作用。因此,结构洞通常成为网络中信息折射和资源流动的“阀门”,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竞争优势。

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可以获得各成员ID的结构洞指标。包括:有效规模(Effective Size)、效率(Efficiency)、限制度(Constraints)、等级度(Hierarchy)四个方面。其中限制度是最重要的指标,一般以限制度为依据并结合有效规模指标的大小进行结构洞分析。下页表6显示了部分(按限制度指标值升序排列的前20位)社区ID的结构洞指标。测量结果显示共有20位社区成员的网络限制指标值小于0.5,表明他们掌握了较多的结构洞,有学者[17]认为这部分社区成员是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或潜在意见领袖)。结合网络有效规模指标值,发现争议者“32”是整个网络中掌握结构洞最多的成员,意见领袖“12”“13”“26”和议题扩散者“6”“22”“24”的网络有效规模指标值也较大,表明这些成员在教师虚拟社区中掌握的结构洞也较多。在教师虚拟社区中,上述社区成员是社区新思想、新资源的发布者,他们比其他成员更具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表6 伯特结构洞指数(部分)

(二)中介角色分析

在社会网络的某个群体内部可能存在一些中间人,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以及不同网络之间也可能存在中间人。中间人往往掌握着群体内部以及群体之间更多的信息,沟通、联系着不同的群体成员甚至不同的群体及网络,因而具有一定的信息、控制优势,比其他成员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更具有竞争力。上文分析结果已然表明,教师虚拟社区中存在结构洞位置,掌握结构洞的社区成员可能是不同成员、群体甚至网络之间的中间人。然而,社会网络中中间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所不同。古尔德和费尔南德兹(Gould & Fernandez)认为根据中间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可以把中间人分为五类。具体来讲,在三方关系ABC中,如果A需要通过B才能与C联络上,则B就是中间人。其中,如果A、B、C处于同一个群体之中,这时称B为协调人(Coordinator);如果A、C处于同一个群体之中,而作为中间人的B处于另外一个群体时,称B为顾问(Consultant);如果B,C处于同一个群体之中,而A处于另外一个群体,这时称B为守门人(Gatekeeper);如果A、B处于同一个群体之中,而C处于另外一个群体,则称B为代理人(Representative);如果A所在的群体既不同于B所在的群体,也不同于C所在的群体,即三人隶属于三个不同群体时,称B为联络人(Liaison)。由上述五类中间人的界定可以看出,在进行中间人分析前应首先对网络中的成员进行分区,明确每一个成员所隶属的群体。本研究中利用块模型(Block Models)分析实现。

1.块模型分析

块模型作为一种研究网络位置模型的方法,是对社会角色的描述性代数分析。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可以通过迭代相关收敛法将教师虚拟社区分为八个子群(位置)。子群的分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虚拟社区子群分布树形图

块模型分析结果还显示,教师虚拟社区的密度值为0.076。将教师虚拟社区子群密度矩阵表中大于0.076的值都修改为1,小于0.076的值都改为0,得到教师虚拟社区交往关系的像矩阵,如表7所示。

表7 教师虚拟社区交往关系的像矩阵

从像矩阵可以看出,教师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主要由子群2、3、4和6的成员发起,其中子群2、3和6内部成员之间存在交往,子群1、5、7和8是交往中的接收子群,子群3在社区交往中以发出信息为主。根据子群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教师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简化,如图3所示。由简化图可以看出,子群2、3、4、6中的成员是教师虚拟社区交往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子群4是子群1与其它成员交往的中介,子群3是子群5和子群8与其它成员交往的中介,子群6是子群7与其它成员交往的中介。

图3 教师虚拟社区交往关系简化图

2.中间人角色分析

根据图2的子群分布情况在Ucinet输入如表8所示的数据表,并将其第一行数据“ROW1”作为分区向量,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对教师虚拟社区中间人角色进行分析。

表8 教师虚拟社区子群分布情况

表9显示了教师虚拟社区成员的中间人指数(非标准化)。由表9可以看出教师虚拟社区中较重要的中间人有争议者32、意见领袖12、议题扩散者22以及意见领袖13和26。结合上文的块模型分析以及每个点在8个子群中所扮演的中间人指数数据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争议者32(属于子群4)的117个中间人角色中以不同子群间的“联络人”角色为主。他是子群1中成员与其它子群成员发生联系的唯一中介。同时,争议者32还是子群2的主要顾问。

(2)意见领袖12(属于子群3)的56个中间人角色中包含了协调人、顾问、守门人、代理人及联络人各种角色。其中,以代理人和联络人角色为主。意见领袖12是子群3中成员与子群2、4、5、6、8中成员发生联系的最主要中介(代理人角色),是教师虚拟社区中唯一担当“协调人”角色的成员。

表9 教师虚拟社区成员中间人指数(省略五类中间人指数均为零的成员)

(3)议题扩散者22(属于子群3)的36个中间人角色中以“联络人”角色为主(35个),是子群2中成员与子群4、5、6、8成员进行联系中最主要的联络人。

(4)意见领袖13(属于子群2)的18个中间人角色中作为子群3、4中成员互动的“联络人”角色11个,作为子群3及子群4的顾问角色共5个,作为子群3或子群4中成员与子群2中成员联系的中介2个(守门人角色)。

(5)意见领袖26(属于子群2)的12个中间人角色中包括子群3、4中成员互动的“联络人”角色4个,子群3及子群4的顾问角色共4个,子群3或子群4中成员与子群2中成员联系的中介4个(守门人角色)。

四、研究结论及思考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社会网络视角对依据发言特征经由聚类分析筛选出来的意见领袖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虚拟社区的成员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不同,很多成员彼此间不直接联系,需通过其他社区成员为中介才能实现联系与交流。

(2)意见领袖在教师虚拟社区中非常活跃,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不易受他人控制,他们对社区中信息传播的控制能力较强。

(3)教师虚拟社区具有核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是一个3层次性结构,意见领袖处于这一结构的核心位置。

(4)意见领袖掌握较多的结构洞,在教师虚拟社区中起到“桥”的作用,成为社区信息折射和资源流动的“阀门”。

(5)作为教师虚拟社区中的重要中间人,意见领袖在社区中担当了不同的中间人角色:有的意见领袖担当了以代理人和联络人为主的所有五类中间人角色,是虚拟社区子群成员与其他社区成员联系的最主要中介;有的意见领袖担当着顾问、守门人和联络人角色;有的意见领袖在教师虚拟社区中的中介作用等同,所担当的中介角色可以互相替代。

(二)相关思考

1.利用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角色,促进教师虚拟社区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建构

在虚拟社区中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知识的获取、建构与创新等活动都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特性的制约和影响。根据Granovetter提出的联结强度的概念,社会网络中的联结分为强联结(StrongTie)和弱联结(WeakTie)两种,强联结维系同质群体内部,是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基础与出发点,通过强联结个体较易获得高质量的、复杂的知识。弱联结则跨越不同的信息源,能够沟通和连接网络中的异质群体,是获取无冗余的新知识的重要通道。

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意见领袖既处于教师虚拟社区的核心位置,又是教师虚拟社区中的重要“中介”。他们不仅积极地与其他社区成员发生直接关联,而且是社区中其他成员、子群联结的重要“中间人”。可见,意见领袖既掌握了大量的强联结关系,也掌握着虚拟社区中重要的弱联结关系。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强联结与弱联结在信息和知识传递中的不同作用,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位置及其社会网络角色,一方面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互助合作的较为稳定的教师虚拟社区网络关系,高质量、稳健地传播信息和复杂的或隐性的知识,促进社区成员及教师虚拟社区知识的建构和生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可以突破新信息传播的小群体限制,减少教师虚拟社区信息传播中的冗余,提高教师虚拟社区信息交流和知识建构的效率。

2.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促进教师虚拟社区的自我组织与自我演化

从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来看,教师虚拟社区的演化发展是在他组织(虚拟社区的发起者及创建者建构社区平台、规划社区版块、制定最初的社区规则等)基础上,自主、自治、自觉的自组织过程。作为序参量,意见领袖在教师虚拟社区的自组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教师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并不是一个个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其实质是意见领袖在社区中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的总合。在教师虚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中,应充分利用意见领袖凭借其社会网络关系对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区的控制和影响,促进教师虚拟社区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演化:在微观层面上,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有效地控制教师虚拟社区的信息流动,引导社区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宏观层面上,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和中介作用,调动教师虚拟社区的各种资源,协同社区的不同子群。在提高教师虚拟社区微观和整体有序性的同时,使教师虚拟社区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更为高效的社区组织结构,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促进社区成员的职业发展、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完善的新方案等新的功能。

3.利用意见领袖的资本优势,促进教师虚拟社区成员的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虚拟社区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意见领袖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意见领袖的个人社会网络规模大,参与社区子群交流多。因此,与其他社区成员相比,意见领袖能够联结、掌握更多社会资本。其发言,往往体现出更为广阔的思维视野,对问题的较为深刻的剖析与论证,圆融的教育实践智慧,不倦的教育探求及坚定的信息技术教育信念。关注意见领袖的发言,积极与他们交流与讨论教育实践问题,往往能够使社区成员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和相关知识,加深对当前教育现状的理解,获得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新思路,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教育智慧的形成。有助于一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4.意见领袖筛选方法的思考

意见领袖研究是教师虚拟社区研究乃至虚拟社区研究的重要视角。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当前意见领袖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主要依据发言特征经由聚类分析筛选出意见领袖;第二种方法则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将虚拟社区中处于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中核心位置的成员或在虚拟社区中占有结构洞较多的成员界定为意见领袖。从本研究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所筛选出的意见领袖不尽相同:运用第一种方法,将筛选出三位意见领袖12、13和26;若采用第二种方法,则发现32(第一种研究方法所界定的争议者),12、13、26和23(第一种研究方法所界定的议题扩散者)同样处于社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核心位置,都属于意见领袖,或者结合网络有效规模指标值的大小,将占有结构洞较多的32(第一种研究方法所界定的争议者),12、13、26和6、22、24(6、22、24在第一种研究方法中被界定为议题扩散者)界定为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筛选结果的上述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研究方法关注点的不同:第一种研究方法关注的主要是社区成员的活跃性及发言被其他成员认同的程度,因此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所筛选出的意见领袖不仅仅在社区中较为重要,而且往往能够影响其他成员的思想或意见。第二种研究方法则着眼于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表示的态度是认同还是反对),所筛选出的意见领袖是社区社会网络关系中较为重要的成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两种研究方法对意见领袖的筛选过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第一种研究方法在进行聚类分析时将社区成员分为几类,以及对聚类结果的解释等显然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性。第二种研究方法中如何确定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中社区成员核心度指标的临界值,或者如何在占有结构洞较多的成员中依据有效规模指标的大小筛选出意见领袖都需要研究者依据研究案例的实际人为确定。因此,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所筛选的意见领袖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显示出研究者依据研究目的的某种主观性。

[1]王陆,马如霞.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4-58.

[2][10]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5(2):66-75.

[3][11]薛可,陈晞. 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为例[J].新闻大学,2010,(4):87-93.

[4]胡凡刚,包惠民等.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8):40-53.

[5][17]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8):18-23.

[6]梁斌,包昊罡.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2013,(7):34-37.

[7]Lazarsfeld, P. F., Berelson, B. R & Gaudet, H. The People's Choice:How the Voter Maker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M].New York: Duell, Sloan & Pierce,1944.23.

[8]Kieler S.. Computer mediation of convers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 st,1984,(39):1123-1134.

[9]Naohiro Matsumura, Yukio Ohsqwa, and Mitsuru Ishizuka. Influence Diffusion Model in Text-Based Communication[DB/OL].http://www2002.org/CDROM/poster/109/,2013-12-22.

[1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Mayhew B H, Levinger R L. Size and the density of interaction in human aggreg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1): 86-110.

[1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0.

[15][16]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Models of core/periphery structures[J].Social networks, 2000, 21(4): 375-395.

刘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liumin1660@163.com)。

胡凡刚: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应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hufangang5@163.com)。

李兴保: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lixingbaosd@126.com)。

2013年10月7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G434

A

1006—9860(2014)02—0046—08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虚拟学习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价研究”(项目编号:BCA110022)成果。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子群领袖
领袖风范
超聚焦子群是16阶初等交换群的块
有限群的弱τσ-嵌入子群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子群的核平凡或正规闭包极大的有限p群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虚拟社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追寻领袖足迹 奋力追赶超越——学习《梁家河》
πSCAP-子群和有限群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