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林 曹秀堂 刘丽华 田 鸥
解放军总医院在2011年-2014年间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医院标准运行网络化考核监测系统。该系统以解放军总医院《业务运行标准》、《员工行为标准》、《标准考核指南》为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院主要业务的关键环节中医务人员执行标准的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预警,对医院核心运行指标进行实时展现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对医务人员执行标准的科学管理,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医院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的。该系统整合了HIS、ERP系统的资源,打通了存在于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标准化落实的信息化监测、反馈,在每名医务人员、每个科室的关键标准考核指标落实中发挥了电子眼、红绿灯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院、部、科各级管理者方便快捷地统计查询医院、科室运营状况。该系统填补了国内医院运营监测系统和标准化管理系统的空白,在医院标准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
医院标准运行网络化考核监测系统从总体架构上可分为3个层面:(1)数据层,包括来自HIS系统、ERP系统以及其他物联网系统的数据;(2)数据整合层,运用DB(Database)、DW(Data Warehouse)和ODS(Operating Data Store)对来自数据层的数据,依据标准监测考评需求进行梳理整合,按统计维度分类,满足下钻上卷等基本功能;(3)用户展现层,基于BO(Business Objects)公司的门户网站(Web portals),将来自DB、ODS和DW并经过整合的数据,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包括预警提示、短信通知、屏幕提示、声光报警等,以实现对医院服务过程中的质量、责任、时效、服务和费用的全方位监测。同时,该平台的设计紧紧围绕标准化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核心指标、患者服务、医疗保障、医疗管理4个部分、20个模块,见图1。
监测的信息服务系统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是临床、医技科室应用HIS、ERP等业务系统的操作记录。这些原始数据存储于HIS系统的业务分系统,包括门急诊业务分系统、临床业务分系统、辅诊业务分系统、手术麻醉分系统等。这些分系统的数据,根据管理决策需求,梳理、整合、抽取生成具有全局关联特征的信息资源库,汇集并储存于ODS统计信息资源库。为了不影响HIS系统的运行速度,该抽取汇集工作被安排于每天晚上在HIS系统最空闲的时间,即凌晨4:00。之后,数据再根据统计监测需要,被重新组合为各主题数据集,比如,门急诊主题数据集、住院收治主题数据集、人力资源主题数据集等,具体如图2所示。
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可实现如下功能:
1.3.1 查询功能。所有指标的信息服务均设计了不同时间区间、不同科室、不同类别等查询条件;所有指标的结果可按院、部、科逐级钻取,直至医生、病人、药品、设备等个案信息。
1.3.2 预警功能。通过雷达图、仪表盘、趋势图等直观方式,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锁定目标。
1.3.3 结果展示。各项指标均给出目标比、同比、环比,进行序次、趋势的展现,便于寻找差距,探索规律。
2.1.1 十率±X。对医院核心运营指标,包括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满意率、感染率、收益率、会诊及时率、不良事件发生数、诊断符合率、医疗文书合格率、床位使用率等共10类核心指标及若干子指标进行跟踪,为医院、科室提供指标导航服务。
2.1.2 患者管理。对在院患者,重点关注特殊状况的患者,如军队伤病员、大手术患者、超长在院患者等;对出院患者,重点反映死亡患者、北京医保患者、单病种患者等的救治情况;对待床情况,重点反映军人待床、超长待床和科室空床情况。
2.1.3 财经信息。对各类财经活动进行预算控制、过程监控、明细追踪,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和结算信息。预算管理侧重预算进度跟踪;成本核算包括院、科两级收入、支出、成本分摊等信息;结算信息侧重押金、减免费、欠逃费的管理。
2.1.4 临床核心技术。重点考察科室人员掌握核心技术程度和科室收治患者中核心技术的普及程度。主要内容包括科室、项目编码、核心技术名称、水平等级、开展时间、开展次数、成功率、技术难度、风险程度、ICD-10编码、手术或操作编码。
2.1.5 绩效考核。结合医院目标考评指标、十率±X核心指标、单项奖励指标完成情况,展现绩效考评结果和超劳补贴分配结果,包括院目标考评指标、院级绩效考核与超劳补贴一次分配指标、岗位绩效考核与超劳补贴二次分配指标等。
2.2.1 急诊服务信息。依据业务标准,对急诊服务的数量、质量,急诊患者有关信息、急诊医生有关信息开展监测与记录。
2.2.2 门诊服务信息。依据业务标准,对各类门诊服务(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夜间门诊等)的数量、质量,各种身份类别门诊患者(军队患者、医保患者等)有关信息、门诊出诊医生有关信息开展监测与记录。
2.2.3 住院服务信息。依据业务标准,对各种身份类别住院患者的数量、诊断、治疗、质量、费用等信息开展监测,对各级各类医师工作数量、质量、效率等情况开展监测与记录。
图2 标准化监测与考核指标数据整合汇总
图3 标准化监测与考评信息服务平台主界面
2.2.4 手术麻醉服务信息。对各类手术(门诊手术、急诊手术、住院手术)、不同时段手术的数量、效率(术前平均住院日、手术间利用率)、质量(如愈合情况、非预期再次手术)、费用及麻醉情况(麻醉方式等)进行监测。
2.2.5 医技服务信息。包括医技科室各种检查检验项目的工作量完成情况、为军服务落实情况(军队病人诊疗人次及费用)、预约及报告及时情况(预约申请人次、出报告人次)、检查费用、等待天数。
2.3.1 人力资源。主要监测内容有医院、临床部、科室各级工作人员编制与实有信息,各类工作人员(军人、职工、聘用等)实有人员与超编缺编等指标,各种岗位(医护技药等)实有人员与超缺编统计指标及工作人员个案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岗位、薪酬、科研、教学信息等)。全院工作人员流动统计指标。
2.3.2 药品保障。监测内容包括药品采购、库存、消耗情况,药品品种及消耗,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单品种药品开单情况。
2.3.3 医用材料。监测内容包括耗材采购情况,如当期采购金额与构成比;库存管理情况,包括入库金额与构成比等。
2.3.4 设备器械。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设备数量、总值、折旧、现有量、原值、现值、在用量、新购金额、维修费、使用单位、购置时间等。
2.3.5 后勤物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库存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使用信息、库存金额等。
2.4.1 质控管理。重点监测9类指标:诊断类指标、治疗类指标、重返类指标、死亡类指标、非预期二次手术、不良事件报告、病案基础质量、单病种收治、医疗纠纷指标。
2.4.2 感控管理。通过HIS系统的检查、化验结果,实时监测可疑院内感染病例,重点监测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三大管使用及感染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包括以下指标:感染现患率指标、抗菌药物使用、病原学送检率、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指标、传染病疫情监测指标、感染部位监测、多重耐药菌监测等。
2.4.3 资质排班。包括两项内容:执业与资质管理,规范医、药、护、技各类人员的资质管理;排班信息,对全院各级各类排班进行集中管理与统计,包括各级行政值班、急诊医生排班、门诊医生排班、住院医师排班等。
2.4.4 医疗资源。对医院床位、手术间、诊室等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其中,床位资源信息包括各科室编制床位、展开床位、医疗床数、康复床数、日间病床数、体检床数等;手术间资源包括手术室、核定手术间数、开放手术间数等;诊室资源包括科室、核定诊室数、开放诊室数等。
2.4.5 学科人才。对医院学科、人才的建设成果进行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医院“四百工程”信息(包括百项优势、百病秘诀、百位名医和百名新秀)、医院评选的优秀临床医师信息、医院评选的优势学科信息、新业务技术信息等。
医疗统计科负责信息平台的管理与维护,每日向院首长、医务部领导、医疗处报送标准化运行核心指标日报,每周向各临床部、科室发布运行周报,每月向院部机关、临床部发布月度标准运行监测报告,每年1月底前向全院发布上年度标准运行监测报告。
机关四部每两周通过院周会通报标准运行信息化考评情况,重点是全院及各临床部、科室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和患者服务、医疗管理考评结果。各临床部每周在部周会通报本部各科室标准运行信息化考评情况。每周各科室利用科务会通报并讲评本科室考评验收结果。
院首长在每月医院骨干例会上对当月全院标准运行信息化考评情况进行讲评,重点是全院及各临床部、各科室月度核心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医疗保障验收结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要求。
信息化考评验收结果与经济奖励挂钩,作为每月超额劳务补贴分配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考评验收结果纳入目标考评,作为对科室实施月度目标考评的重要依据。
会诊及时率提升到96%,疑难危重患者联合会诊救治率提升到80%以上,手术并发症降至3%以下,非预期二次手术降至1.6‰;患者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比如,生化科急诊生化报告及时率从69.4%上升到90.4%,上升了21个百分点;住院管理科床位调控率提高了2.8%,放射科门诊影像报告及时率由60.9%上升到90%。
反映医院综合效率的平均住院日由13.5天下降到8.47天。物资器械管理效率显著改善:药品库存下降70%,器械和物资库存下降68%。同时,行政性消耗降低15%,医院综合成本率下降4.6%,药费比例由46%下降到37%。
[1]刘丽华,田鸥.医院业务运行标准框架与基本要素介绍[J].中国医院,2013,17(8):1-3.
[2]Charles Shaw, Charles Bruneau, Basia Kutryba,et al.Towards hospital standardization i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2010, 22(4): 246-247.
[3]Jan Mainz.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clinical indicator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2003,15(6):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