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 *

2014-11-28 07:57陈耀华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名师公平资源

陈耀华,陈 琳

(1.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省教育信息化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

陈耀华,陈 琳①

(1.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省教育信息化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我国对教育公平高度重视,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发展,但是实现教育公平采用的是以物质调配为主的传统手段,投入多,效益低。信息时代必须给教育公平注入时代内涵,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创新设计,寻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和方法。该文探讨信息时代教育公平的理念变革以及路径创新,通过网络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共享名师课程资源,建设智慧学科门户共享优质学术和专业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发展智慧教育,建构智慧性课程,使教育公平跃上更高层次,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时代化的教育公平实现道路。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度;教育信息化

一、我国教育公平发展——高度重视,实招频出

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受到的重视已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号召“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中包含了教育公平,并明确指出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公平为重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教育公平作为三大着力点之一[1]。2013年江苏省发布《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将“教育普及度”和“教育公平度”作为重要一级指标[2]。

近年来,我国采用多样化措施推进教育公平,进行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度实践,仅2013年国家层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就包括如下方面[3]。

1.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由省级政府统筹使用资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实施。希望经过3-5年的努力,使学校教室坚固适用,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学校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等基本满足义务教育要求,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国家在该方面不惜重金,截至2013年年底,仅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就投入中央专项资金218.6亿元。

2.中央财政对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政策的连片特困地区给予综合性奖补,共安排资金9.15亿元。这一政策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积极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工作。12个省市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普遍采取细化报考办法、补办报考手续等人性化措施,确保有关政策落实到位。共有4440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此举对促进教育公平、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

4.七部委部署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促进连片特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意见》提出,到2020年使片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对促进片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5.全国正式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距的评估为重点,同时评估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引导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积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截至2014年年初,已有2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认定标准,成为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6.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高校学习深造。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将2012年10000名重点高校招生专项扩大3倍,覆盖所有“211工程”高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在实施专项计划的22个省(区、市),2013年重点高校录取农村户籍学生27.8万名,农村户籍学生重点高校录取率达到7.2%。

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脚踏实地、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教育公平取得了巨大的、实实在在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力所限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调配很难保证绝对公平,国家的努力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

二、信息时代的教育公平新视角

信息时代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公平路径维度观。我国尚未完成整体工业化即迅速进入信息社会,即当前我国是工业化、信息化同步进行。在如此背景下设计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必须同时考虑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如果用M表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度,用N表示信息时代特有的教育公平度,用K表示总体上的教育公平度,则就有了以下时代化的教育公平度关系式:

我国近几年提升教育公平的实践,抽象地归纳起来是在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即提升的是M值,而对信息时代特有的教育公平度N值的提升关注不够,或N值提升不够显著,并且在采取一些措施试图提升M值的同时,有时还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导致N值的下降。问题的实质是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造成的资源调配的捉襟见肘。比如,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力图从根本上提升教育公平,使M值有大幅度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公平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教育基础、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13亿人口大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实属不易,政府、教育系统和全国人民都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为5.64:1[4],2011年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变为17.42:1[5],20年间生师比提高了3倍。而现在高校无论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还是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都远远高于20年前,即使不考虑这些要求的提高,仅从生师比一项看,相当于现在每位高校教师的工作负担是20年前的3倍,高校教师正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工作压力(当然这并非意味着1992年的生师比是合理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M值上升的同时,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这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生师比的变化、优质师资的有限性和高校其他办学条件滞后于培养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中学直到大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新增了大量的教师(我国2011年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的教师数分别为560.49万、352.45万、155.68万、139.27万[6]; 1992年分别为552.65万、256.5万、57.61万、39.08万[7],高中和高校的教师总量分别增加了近3倍和4倍多),20年内全国教师的绝对数量增加300多万,另外还有数百万教师退休后的缺额补充。短时间内教师队伍的急剧膨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高校优质师资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且更多集中在名校和重点学校。综合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M值总体上呈现“涨”的趋势,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人看到的是对教育公平的提升,而有的人更多看到的是由于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对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时代尚未来临或处于低级阶段时,M值就近乎等同于K值;在后信息时代,M值大幅度提升的空间有限,此条件下教育整体公平就更多地取决于N值。教育决策者在出台教育公平措施时,必须对此高度重视。社会学家们为大众描绘了信息社会的美好前景——通过数字化可缩小不同地区以及城乡的差距,但人们发现,数字化在缩小传统差距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数字鸿沟,原来微小的差距也许变成了更大的障碍。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率先跨上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发展越发加快,优势呈几何级数提升,诠释了信息时代的“马太效应”。从这个意义来说,本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信息技术,反而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原有的差距只在有限范围内缩小,可是又增加了时代性的新差距,使教育公平实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是时代带给人们的教育公平新难题。政府和教育界对此已有清醒认识,采取种种措施加以破解,比如我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持续5年投入111亿元建设西部农村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8],就是积极的应对措施。然而,提升信息时代教育整体公平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运用信息化之力寻求教育公平新突破

1.革新理念形成新共识

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过程,不是时代的简单递进,而是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在时代变革中,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克服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创新与时代相适应的理论、方法、路径,才能适应时代,进而引领时代。鉴于此,在教育公平方面,要革新理念,形成新共识。

(1)树立信息资源公共产品观

信息资源与传统物质资源相比,具有近乎零成本复制的特点,它作为公共产品的传播特点是投入小,受益广,绩效高,因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资源公共产品观,创新时代化的信息资源公共产品观。国家要在信息资源产品方面敢于投入、善于投入、科学投入,作为公共产品的信息资源不应被企业或某些机构所垄断,要让企业提供竞争性服务而不是利用信息资源零成本复制的特点牟取暴利,阻碍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2)树立颠覆性创新观

提出“颠覆性创新”这一概念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著作中提出,基础教育正在被颠覆性技术力量所包围,这些力量将彻底改变基础教育的学习方式,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产生巨大冲击[9]。我们应该改“新瓶装陈酒”为“新瓶酿新酒”,树立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造、流程再造、集成创新的观念,寻求教育公平路径的革命性突破。

(3)建立资源的公建众享观[10]

建立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提供建设资金主导组织建设信息资源的理念。“公建”,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动员和选择最为优秀和合适的人士建设资源,确保建设质量,为国家民族而建设,人们会乐此不疲;“众享”,建设后的信息资源原则上不加限定地供人民广为享用,具有较高的建设与应用绩效[11]。

(4)教育革命当下发生观

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既要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12],又要注意现有信息技术的巧用、创新性地运用。事实上现在的移动、无线网络覆盖,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支持泛在学习的条件[13];数字化显示设备的清晰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已完全可媲美纸质印刷品。我们要面向未来,也要使现有信息媒体发挥最大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种革命性影响就应该在当下发生,而非是在久远的未来。

2.提升教育公平的信息化新路径

本着以上认识,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公平方面可有多种创新路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利用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名师课程资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什么国家,名师资源总是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普及问题已解决以及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教育公平的最高要求是让学习者接受名师的教导,然而名师又是稀有资源,传统手段无法让绝大多数人都接受名师教育,但利用网络可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共享名师授课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这已成为许多学校和国家的创新行动:

a.上海开放大学请名校名师上课,让开放大学的学习者享受名师资源[14];

b.风靡全球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让人们在世界范围内享用名校资源;

c.我国优质资源班班通中的“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15],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共享名师资源的实践;

d.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同样使大规模的学习者可以方便获得名师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共享名师授课资源,已成为一种潮流,势不可挡,但目前仍是初级形式,我们期待国家层面上借鉴MOOCs,与学分银行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相融,构建共享名师授课资源的高级形式,真正利用此构建能支持学习方式革命的平台。时代发展与13亿人口的大国优势结合,决定了该方面我国可以在世界上做得最好。我们为此研究设计的是“视—传—研—创”新的教学模式[16],其本质是不仅将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利用,而且将其与人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紧密相连,将名师作用发挥到极致。

“视—传—研—创”教育模式是指用名师的教学视频大规模地传递基本的教学信息,学习者通过观看名师视频进行基本的学习,但伴随而来的是通过主动获取式地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学习与分析,加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拓展学习内容的范围,再通过教师组织的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启发思维,激发灵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和集体的创新创造。“视—传—研—创”核心过程为五要素,即名师视频、视听学习、深化拓展、头脑风暴和创新创造。

与之相类似,人大附中推出的“双师教学”模式,将“网上远程授课”与“当地课后辅导”相结合,具体做法是让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观看人大附中的直播课程,在收看的同时由当地学校老师针对课程内容组织进行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利用了优质的名师名校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避免了视频教学缺乏互动、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对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17]。如何将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加以利用,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将对优质资源的应用贯穿教学始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弥补师资差距带来的教育过程不公平现象。

(2)建设智慧型学科大门户,大规模传播共享优质学术资源

网络上信息资源数量极为庞大,然而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发展缺少战略规划,“人们淹没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网络上缺少专业的特别是学科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学科信息资源是居于最高层次的信息资源,代表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学科的高度,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8]。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建设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将优质资源集中展示[19]。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平台先进、机制完善的学科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是时代的需要,不仅可引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专业人、学科人在具有公平的专业和学科信息资源的环境下共成长。

学科信息资源创新建设,应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其系统的资源建构提升到抢占学科信息资源平台国际制高点的高度给以重视。学科信息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是学科门户。建设智慧型的学科门户,可促进人高层次发展、创新发展,着眼的是实现高层次教育公平。智慧型的学科门户,应齐聚所有学科门类一、二级学科的资源,应成为学科的智慧生成平台、学科变革创新平台、协同创造平台、学科激活发展平台、学科资源深度聚合平台,并提供移动网刊,力求将之打造为世界级的中文学科资源中心。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主体建设的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密切合作,以有1000万人次访问量的教育技术学科网为基础打造中国学科门户,是战略之举。

(3)大力发展智慧型课程,建构高层次教育公平

当前教育存在若干深层次问题,比如教育内容陈旧并有相当多的远离社会需求,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教育评价仍以知识性、记忆性、终结性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故此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们追问,如何才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这一时代难题,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层面上实现时代化的高位教育公平?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发挥的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大多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均衡上,可以说这种作用仍属于新瓶装旧酒式的,并非是颠覆性创新,本文上面所探讨的两大路径同属此类,这些很难撼动当前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所实现的教育公平,也只能是低层次的公平。我们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巧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通过创新与发展智慧教育,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0],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深层次现实问题,建构更高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创新与发展智慧教育,激发学生的智慧,首先而且核心的是以建设智慧型课程为抓手。所谓智慧型课程是按时代要求全新建构的新型课程,它具有多元性、生成性、发展性、社会性、联通性、创造性、智能性等特征,是智慧化功能集聚的课程。智慧型课程以有助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长链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视—传—研—创”为基本学习模式,以立体多元的评价方式为根本。立体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学习者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训练情况、递进式练习(闯关游戏形式)情况、阶段性测验情况、综合项目训练情况、优秀作品创新创造情况、学习进步幅度、突出贡献情况、协作合作学习情况、期末考试情况等等。在智慧型课程为学生建立的个人学习空间中,全方位记录学习者的所有学习信息,包括学业数据与学习轨迹,建立学习分析模型,以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以评价制度的改革促进学习方式改变,使学习更有趣味性、挑战性、进步性。智慧型课程是对传统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传统学习方式、传统评价制度的颠覆。江苏师范大学正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和江苏省优势学科智慧教育创新研究为契机,对智慧性课程的建构进行全方位探索研究。

四、结语

以上利用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举措的共同特点,是突破过去立于地域以及学校的“小农经济模式”,实现全国范围、世界范围的提升、发展、共享、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云技术以及大数据的方兴未艾,为中华民族变革教育、引领世界创造了机遇,我们必须珍惜和把握。

[1] 柴葳.教育民生: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N].中国教育报,2013-01-11(1).

[2]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http://www.jiangsu.gov.cn/xxgk/bgtwj/whjy/201302/t20130225_786888.html,2014-02-17.

[3] 教育部.2013年教育大事记[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2/163507.html,2014-02-17.

[4][7] 教育部.199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eol.cn/20010823/207277.shtml,2014-02-17.

[5][6] 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2014-02-17.

[8] 曾祥翊.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0-35.

[9] 杨现民,陈耀华等.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1.

[10] 陈琳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72-76.

[11] 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 (4):41-46.

[12] 陈耀华,陈琳.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2-26.

[13]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14] 李桂云,潘超.上海开放大学:以重生的勇气向开放大学转型[J].中国远程教育,2013,(6):12-15.

[15] 宋灵青.以实干的精神,巧干的智慧,实现2013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大进展——2013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8.

[16] 陈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17] 王军.构建双师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16-17.

[18] 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6.

[19] 陈琳等.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20] 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陈耀华: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资源与学习方式(chenyaohwa@126.com)。

陈琳: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chenl6666@126.com)。

2014年3月30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Research on Promoting Education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hen Yaohua, Chen Lin
(1.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2.Jiangs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Xuzhou Jiangsu 221116)

Education equity i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a, 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these days.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s are on traditional ways that depend on resource disposition which cost a lot but have low bene fi t.New connotation should be added to education equity in the IT agem, in order to fi nd methods to achieving education equity by informatization ways.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idea change and method innovation in the IT age. By sharing course resource of famous teacher nationwide or even worldwide, sharing high quality academic resource through smart portals,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resources by creating new teaching mode, developing smart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smart course, we can make the education equity to a higher level, and pave an epochal wa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education equity.

Education Equity; Degree of Education Equi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434

A

1006—9860(2014)07—0070—05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编号:BCA120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 陈琳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名师公平资源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笨柴兄弟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