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研究

2014-11-28 22:22李敏黄媛宜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李敏++黄媛宜

【摘要】对52名非学前教育界的公众人士所作的访谈表明: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描述基本一致,即德行品性为重,专业知能次之,仪表风貌为轻;对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德行品性和专业知能存在一些不满;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了解不充分,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轻视和误判。增进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细节(尤其是技术和学术细节)的了解,有利于重构公众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形象的认知。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6-0025-05

教师职业形象包括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前者指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所展现出来的能够为人所感知、识别并作出相应价值判断的特征,后者指与教师职业相联系的特征在教师个体身上的体现。教师职业形象还可分解为“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前者指现实中教师所展现出来的特征,这是理解当前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影响优秀人士是否选择教师职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后者则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价值期待。

“只有对教师形象进行更新和重塑,教师职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和专业化。”〔1〕目前中国大陆关于教师职业形象的研究还比较少。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王爱平、〔2〕饶世权和铁怀江、〔3〕秦彧、〔4〕阮成武 〔5〕等。他们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含义和构成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但现有研究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关注的多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尚未有针对性地关注“幼儿园教师”;二是关注“应然”较多,关注“实然”较少,较少进行实证研究。

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的职业形象从根本上讲是教师职业的存在价值对从业者的根本规定。因此,就像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一样,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不是幼儿园教师单方面能够决定的。社会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以及从业者的职业形象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通过价值期待和舆论评价等方式实现。从公众的角度研究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形象,能够折射出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理解,有利于反思、重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供新的视角。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公众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但公众总是由个体构成的。本研究采用目的性取样,按照三个原则选择样本:非学前教育界人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专科以上学历。具体方式是通过QQ群挑选候选人,经笔者确认后入选为正式的受访者。最终样本人数52人,其中男性22人(占42.3%),女性30人(占57.7%),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本科学历、专科学历的人分别为5人(占10%)、14人(占28%)、23人(占46%)、8人(占16%)(有2人学历不详),平均年龄32岁,职业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军人、商业机构人员、媒体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共向受访者提出三个问题:先是运用心理学的投射原理,使用词语自由联想的方法,要求受访者快速回答“一说起幼儿园教师您联想到的词语”;随后,请受访者补充回答“请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现实中您接触和了解到的幼儿园教师的普遍状况”以及“请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教师”。研究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追问一些问题,同时收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最后,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受访者的反应进行分析和解读,用SPSS 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分析框架

综合采用两个分析框架:一是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分解为仪表风貌、德行品性、专业知能三个维度,分析受访者心目中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在这三个维度的重要性分布情况;二是从情绪色彩的角度将受访者联想出来的反应词分为积极、中性、消极三类,以分析三类情绪色彩词语的分布情况。此外,分析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变量与上述各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

(一)对自由联想反应词的分析

1.职业形象各维度情况分析

(1)总体特点

将受访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词按照是否提及仪表风貌、德行品性、专业知能分别从三个维度统计频次,并计算百分比(提及率①)。结果表明,提及率最高的维度是德行品性(占69.2%),其次是仪表风貌(占19.2%),最低的是专业知能(占11.5%)。

这些反应词中涉及德行品性的词汇包括大量褒义词,如“和蔼”“善良”“温和”“慈祥”“爱心”“责任”“亲切”“耐心”“奉献”等,以及极少数贬义词,如“妖魔化”“功利”“虐童”等;涉及仪表风貌的典型词汇包括“可爱”“有朝气”“青春”“靓丽”“活泼”“阳光”等;涉及专业知能的典型词汇包括“唱歌跳舞”“玩耍游戏”“有点文化的高级保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等。

(2)比较分析

从性别、学历两个角度对受访者反应词在各维度上的提及率进行卡方检验,同时进行年龄与各维度提及情况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仪表风貌”“专业知能”还是“德行品性”,在性别和学历上的卡方检验结果均不显著(p>0.05),且各维度提及情况与受访者年龄不存在显著相关。

2.反应词的情绪色彩分析

(1)总体特点

从受访者的反应词涉及积极、中性、消极三类情绪色彩的频次和百分比可以看出,受访者流露出的积极情绪比重最大(提及率65.4%),但消极情绪的比重也不小(提及率30.8%)。

受访者使用的积极情绪色彩的代表性词汇包括“多姿多彩”“有爱心、童心”“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活泼、大方”“学历层次整体上移”“关心照顾孩子、能及时和家长沟通”等,消极情绪色彩的代表性词汇包括“虐童”“教学方式老套、不具有创新精神”“道德滑坡”“师资良莠不齐”“文化水平低”“偏远地区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严重”“收受家长礼金、物质现实”等,中性色彩的代表性词汇包括“儿童”“娃娃王”“小朋友”等。

(2)比较分析

从性别、学历两个角度对受访者反应词情绪色彩提及率进行卡方检验,同时进行年龄与三类情绪提及情况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在积极情绪的提及率方面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存在显著差异外(p<0.05,女性表露出积极情绪的比率更高),其他各个项目的卡方检验结果均不显著(p>0.05),且反应词情绪色彩与受访者年龄不存在显著相关。

(二)对描述“实然”和“应然”状态词汇的分析

1.对描述“实然”状态词汇的情绪色彩分析

(1)总体特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笔者只分析了词汇的情绪色彩。可以看出,受访者流露出消极情绪的比重较大(提及率74%),其典型词汇包括带有不满和指责意味的“虐童”“物质”“不够专业”“混日子”“收受礼金”“文化水平低”“不负责”等,以及带有同情意味的“辛苦”“压力大”“收入低”“地位低”“身心疲惫”等。

(2)比较分析

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学历的受访者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的情绪色彩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词汇情绪色彩与受访者年龄无显著相关。

将这个问题答案的情绪色彩统计数据与上述自由联想反应词的情绪色彩统计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受访者在三类情绪色彩的提及率方面发生了方向性变化,即对“实然”状态的幼儿园教师,受访者表露出消极情绪的比率较高。

2.对描述“应然”状态词汇的职业形象维度分析

(1)总体特点

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笔者只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三个维度的提及率。提及率最高的维度是德行品性(占91.8%),其次是专业知能(占61.2%),最低的是仪表风貌(占12.2%)。

(2)比较分析

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表明,受访者用以描述理想状态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词汇在“仪表风貌”“专业知能”“德行品性”三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和学历差异(p>0.05),且各维度提及情况与受访者年龄无显著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与第一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此题中受访者对“仪表风貌”的提及率有所下降,但对于“专业知能”和“德行品性”的提及率有很大程度提升。

三、分析与讨论

(一)德行品性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诸维度之核心

不难看出,无论采取哪一种提问方式,也不论受访者是何身份背景,其使用的词汇中提及德行品性的比率都是最高的。可以认为,德行品性作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构成维度之一,在公众的心目中占据核心和重要的位置。

这种情况可能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历来有按照德行品性选才取士的传统,“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且以“传道”为先,自然是德高者方能居之。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与近几十年来“为人师表”“蜡烛”“春蚕”等教师职业形象宣传相结合,极大地影响着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判断。第二,公众对学前教育常识性理解的影响。无论事实上学前教育活动(通俗表述为“与孩子打交道”)中蕴含着多少高深的学术内容和技术要求,一般人根据自身经验最容易感受和理解的还是其对成年人耐心、爱心、细心等品性的考量。第三,对儿童利益的关切和对教师素养的担忧。年龄特征决定了学前儿童必须依赖于成人的细心照料和教养才能健康成长,且儿童本身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能力微弱,幼儿园教师的德行品性将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保教质量。近几年对一些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的揭露让公众对教师素养产生了担忧,并引发了对德行品性的更多关注。

(二)公众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乃非“专业化”的一般职业

无可否认,德行品性是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伦理基础。经验表明,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伦理基础,再强大的伦理基础也难以支撑一个“职业”升级为“专业”。参照国际教育界广泛运用的利伯曼( M. Lieberman) 对“专业”的定义,〔6〕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本研究中受访者回答前两个问题所使用的词汇里面,涉及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非常少,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虽涉及多一些,但仅有4位受访者用到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理解儿童”之类的表述,其他只用了“能力”“专业知识”“全才”等非常笼统的说法或者“能歌善舞”等流于表面、有失偏颇的说法。

这种情况可作两点推论:第一,就现实层面而言,公众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所轻视。这一则是社会公众视德行品性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核心维度的相应结果,二则暴露出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尴尬处境,即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能”似乎并未在社会公众的职业评价标准中占据重要位置,无论事实上这个职业中蕴含了多少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在很长时期内都被定位为‘无知者的非专业人员……似乎是人人皆可胜任的职业”。〔7〕可以说,公众对幼儿园教师到底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清楚,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难度与挑战等缺乏深入了解,本质上处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事前不研究、事后不总结”的状态。

(三)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良好期待与诸多不满并存

从情绪色彩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由联想反应词当中,具有消极情绪色彩的词汇提及率是不低的(30.8%),而关于“实然”状态的消极词汇提及率更是高达74%,远远超过积极词汇和中性词汇提及率的总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消极词汇中除了少量具有同情意味的词汇外,其主体带有强烈的指责意味。这些指责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德行品性,指责幼儿园教师“道德滑坡”“虐童”“收受礼金”“混日子”“不负责”等;二是学识能力,指责幼儿园教师“文化水平低”“教学方式老套、不具有创新精神”“偏远地区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不够专业”等。

虽然这些指责难免以偏概全,但也或多或少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问题所在。可以认为,现实中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与公众心目中期待的还存在明显差距,至少从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来看,对幼儿园教师当前的状况存在明显不满。这种局面如果不加以改变,将产生一种类似信任危机的可怕循环,即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不信任,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消极情绪增加,影响当前正在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影响原来可能投身这一职业的优秀人员最终无奈放弃,师资缺口不得不由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从事本职业的人员来补充等。因此,优化和净化幼儿园教师队伍,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显得尤为迫切。此外,公众对于幼儿园教师的仪表风貌并没有太多关注,这与当前诸多幼儿园“选美”式的教师聘用标准对比鲜明,值得反思。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的描述基本一致,即德行品性为重,专业知能次之,仪表风貌为轻;对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德行品性和专业知能存在一些不满;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了解不充分,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轻视和误判。这些公众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

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其一,有必要增进社会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细节(尤其是技术和学术细节)的了解;其二,须严格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和淘汰机制,同时改进福利待遇,以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良好期待。此外,在一个大众传媒越来越发达,媒体影响无处不在的时代,可以考虑巧妙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以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重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

必须承认,由于样本较小,本研究的结论需谨慎对待。另外,公众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与幼儿园教师自身职业认同和行为改变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如何重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等问题,均有待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5〕阮成武.教师专业形象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1).

〔2〕王爱平.试论师范大学生形象塑造〔J〕.高等师范教育,1999,(6).

〔3〕饶世权,铁怀江.教师职业形象三论〔J〕.福建论坛,2007,(10).

〔4〕秦彧.现代教师职业形象的内在精神及其建构〔J〕.教育探索,2006,(2).

〔6〕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7〕苏刚.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现实困境及重塑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猜你喜欢
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微格教研视域下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探索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报告
优化管理,过渡也精彩
务实高效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探索
幼儿园教师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