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潮流之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课堂改革初探

2014-11-25 11:11李冬琴
考试周刊 2014年83期
关键词:课堂改革慕课

李冬琴

摘 要: “慕课”的到来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感,同时也成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巨大动力。如何在这场以世界为平台的高等教育变革中找出路,走出自己的前沿道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慕课”特征的分析,探寻其与传统高校课堂的结合方式,希望能寻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慕课 中国高等教育 课堂改革

2014年5月3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慕课(Mooc)的特别节目——“慕课来了”。这个节目播出后,“‘慕课的搜索指数暴涨至原来的300%,果壳网旗下在线学习社区‘MOOC学院,也一度被汹涌而来的访问量刷到服务器过载。”[1]“为兴趣而学,世界名校任选、可以随时炒老师的鱿鱼……”节目中所谈到的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引发了国人的极浓厚兴趣,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慕课”的到来是否会引发国内高校的一系列巨大反应,传统大学真的会就此消亡么?面对这样的强大危机,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已经成为当下各高校不可回避的问题,“闭关锁国”只会使自己更落后,跟风则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路,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唯有面对、研究、变革,走出自己的前沿道路才能在这一场赛跑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什么是慕课

《新闻调查》栏目对慕课的定义是“MOOC(慕课)即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通常译作‘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是一种从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它把学校中的课堂,转化成更碎片化、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形式,移植到了互联网环境中,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2]。光明日报这样定义慕课:“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3]慕课发源于美国,从英文单词的词义解释可以得出“?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4]可以看出,对慕课的定义大多停留在对其片段特征的描述上,我们可以从以下特征了解慕课:

(一)短时间,小主题。

慕课与传统课堂、网络课程的最大区别莫过于课程时间上的减缩。传统高校课堂一节课的时间通常在45~50分钟,用于讲授一个大块的课程内容,而一节慕课的时间通常在5~10分钟,短时间里针对一个小主题实现讲授、训练、拓展等目标。一个大问题被切割成几个零碎的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形成一个“课程”。都市化、大城市的生存方式带来的是人的时间的碎片化,专门抽出一个完整的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越来越不可能。这种碎片化的课堂时间契合了目前年轻人的时间存在方式,充分利用他们的零碎时间学习。一个小问题一个小“课程”满足了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求,对那些已知的内容学生可以跳过不学或少学,而对于不知的难点则可以重复观看,集中时间和精力攻克,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二)以网络为主导的“电影式”视频传播方式。

教室是传统课堂的主要传播渠道,慕课和网络课程资源的传播渠道都是通过网络这个新媒体途径传播。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室容量和地域的局限,可以同时容纳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步学习,并打破了时间限制,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

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慕课采用的是“电影式”的视频。传统的网络课程只需要一台摄影机,拍摄地点局限在教师,讲台上,最后呈现的是“教师+PPT”的视频样式,往往显得呆板和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慕课”的视频拍摄更加接近电影,讲究人物的造型、拍摄背景的选择、后期电脑特技效果的制作,老师不再局限在教室的三尺讲台上,而是走到了室外,他们在运动,充满活力与自信,有些拍摄制作精良的慕课给人的感觉就像在看好莱坞大片,充满了节奏感和惊喜。这样的视频怎能不受到学生的喜爱呢?

(三)开放性与互动性的学习方式。

传统高等教育的门槛很高,只有通过了考高的“独木桥”才能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更不用说是国内一流大学或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慕课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对学生来说只要有一台电脑,具备可使用的网络,就能在家聆听一流专家的课程;对教师来说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传播教育思想和理念,平台上师师平等、课课平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和授课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对“如何教”的思考。传统的网络课程要么是对传统课堂的现场录制,要么是教师在摄像机面前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无法达成与学生的交流与反馈。慕课的理念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理解把课程分割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对每一个小问题进行思考,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想象成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让学生在电脑面前产生“老师在对我”的主体感觉,而不是“老师在给他们上课”的“旁观者”感觉。在慕课的交流平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实现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无法实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

二、慕课与传统课堂的互补与结合

(一)慕课与传统课堂的互补关系。

“慕课”2012年发源于美国,2013年走进中国,当时立刻引起了国内一流大学的重视,到2014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期关于慕课的节目,“慕课”才被广大国民认识和重视。尽管媒体对于慕课的到来会不会造成传统大学的消亡表现出了十足的担忧,但教育家还需冷静面对。“在北大校长看来,慕课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则把慕课看作一把双刃剑,它颠覆传统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的另一重身份,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相信,慕课和传统课堂谁也不能代替谁,但是缺了谁都不够理想和完美”[5]。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6]

从各教育领航者的态度可以看出,慕课的到来,给中国的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威胁与挑战,但二者目前还没有达到你死我活的悲观关系级别,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和延伸。好比羊群里突然出现了一只狼,这并不会带来羊群的整体灭亡,凡是会思考的羊一定会在这一场狩猎中加强锻炼,跟上狼的速度。国内许多一流高校已经纷纷迈开了步伐,以开放包容和学习借鉴的心态迎接这次教育的变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与慕课签约,让国内学子能够享受到耶鲁、哈弗等世界名校的教学课程,同时自己的课程也接受世界学子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中文“慕课”平台。尽管许多高校纷纷上马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但这种缺乏课程精髓研究的“画皮”式热闹效应究竟能走多远还值得商榷。

(二)慕课如何成为传统课堂的补充与延伸。

让慕课的到来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广大的教育领袖们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究竟如何让慕课与传统课堂结合,完成学生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的转变,这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否则改革只会变成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纸空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用慕课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与中小学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相比,高等教育的课堂改革显得单薄而落寂。不像中小学有统一的目标——升学压力,一切改革都以此为最终追求,大学讲究大家自成,各具风格,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大学学府里日益凸显的学生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动力的不争事实,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像一把悬在学校头顶的利剑,让高校的日子如履薄冰。虽然不能要求所有大学课堂都必须改革,但课时量的压缩,课程数量的剧增,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成为大势所趋。黄荣怀认为,教学方式改革必须与学习方式改革相匹配,学习方式要与内容匹配,内容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现代社会对人才观念的改变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目标,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取代了死记硬背。慕课的应用能有效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结合。许多企业界和政界的成功人士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原因无法抽出完整时间给学生做讲座,短小的慕课可以用采访记录的方式实现,并且可以反复观看,仔细研究。而且小主题、小问题的专题式课程避免了空泛谈论的缺点,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学生无法经常实训、实习,“慕课”却可以实现,带领学生走进车间、厂房和实验室、军事基地等,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视频拍摄制作比起网络里大海捞针的素材搜索更加贴合学习内容。

“上海30多所高校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中心(UCC),他们进行探索的第一步是把服务对象定在上海高校在校大学生,实行优质课程共享,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他们经过专家评审,精选所在高校首批7门共享精品课程,并采取‘面授+视频课程+讨论的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7]。这种受到慕课影响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受到了许多同学的喜爱,说明这种改革方向是可行的。视频、面授和讨论相互弥补不足,实现学习完整化,如果这种视频不是传统的课程录像而是新型的慕课视频,就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惊喜,取得更好的效果。

2.用慕课带动高校教学研讨的开展

毫无疑问,在教学研讨方面,中小学教研室所发挥的作用要比高校教研室大得多,这和中小学课程数量少,一门课程多名教师同时承担有着必然的联系。高校课程数量庞大,许多课程只有一两位老师自己开设,无法形成有效的课程研讨,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因为隔行如隔山而形同虚设。高校课程教学研讨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不同学校承担同一门课程的老师形成一个研讨队伍,使这种教学研讨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种研讨更多地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的搭建,现状是承担同一门课的老师们在网络上各自搜寻资源,互相借鉴却缺乏交流,并且这种资源主要集中在PPT多媒体课件的下载和借鉴上。即便有少量的课程视频也是冗长拖沓地长时间固定机位录制,无法针对某一个片段或知识点进行讨论。“教育信息资源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属性是为教育教学服务”[8]。这种传统的资源库建设、查找、借鉴的方式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相互抄袭,理想慕课平台的使用应该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课程已经被分割成许多小的主题,老师可以在讨论平台上进行专门针对某一个主题的深入讨论,这种讨论对课堂效果的强化必将起到巨大作用。

三、慕课走进高校的屏障

尽管许多高校都已经迈出了搭建慕课平台的步伐,但要做成真正意义上成为传统课堂补充与延伸的慕课,我们还面临几个大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慕课的快速成长,背后是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的加入。目前,一些国际风投公司均为此投入多笔资金,几个著名慕课提供商的融资都在数千万美元以上。2012年6月,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为麻省理工学院提供100万美元捐赠,用于支持他们分析慕课课程学生网上学习的数据,以开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类课程在线学习模型”[9]。无论是慕课视频的拍摄还是后期剪辑、特效制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做后盾,按照电影制作的成本估算,一个5—10分钟的视频大约需要2000元的成本,而一门慕课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小视频。庞大的资金需求让许多学校望而却步,或者退而求其次,走回原来的一个人一台机的传统录制方式。国内慕课平台的理想搭建和使用状况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在解决资金问题之前,是无法真正实施到位的。

(二)慕课制作团队的组建问题。

新型的慕课视频拍摄与传统网络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视频制作的精良化、电影化,这就意味着需要一支专业的拍摄制作团队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绝不是一两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实现的。一个高校里有没有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拍摄制作团队直接决定了慕课课程制作的可看性和吸引力的强弱。

(三)课程内容的主题化。

如果说资金和拍摄制作团队都是慕课课程的外在问题的话,课程内容的主题划分则成为慕课课程实施的内在问题。5~10分钟的时间限制,要求教师必须把完整的课程内容划分成几十个分散又相互关联的小主题,这与传统的45分钟课时涵盖的内容讲授方法完全不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课程内容重新整理,还要确保这些问题设置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习惯了传统教授方式的高校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只有由内而外地解决这些横卧在慕课平台之前的问题,我国慕课课程建设才能真正走出前沿之路,在这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4/n400424506.shtml.

[2]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4/n400424506.shtml.

[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7/16/c_125012597. htm“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

[4]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7/16/c_125012597. htm“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

[5]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4/n400424506.shtml.

[6]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7/16/c_125012597. htm“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

[7]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30926/t20130926_ 1022549.shtml“慕课”来了,中国教育怎么办. 中国教育报,2013-09-26.

[8]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网络.2005(07).

[9]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30715/t20130715_ 987239.shtml.

猜你喜欢
课堂改革慕课
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