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2014-11-25 20:11黄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陪伴

黄丽

〔关键词〕陪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中国有几千万个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留守儿童。在这些孩子的童年记忆里,父母成了一个虚幻的影子,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少得可怜的奢侈品。

父母大多不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他们会说,我不爱他吗?我挣钱不全是为了他?他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是我给买的?可是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吃好穿好玩好,他们内心需要爱,需要父母给他们安全感,需要父母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嫌弃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需要父母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一对冷冰冰的父母,无法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为什么孩子需要陪伴?首先,孩子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父母亲密的陪伴,它满足了孩子最起码的安全需要。心理学家发现,让孩子在12岁以前,跟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以下特质:更自信、拥有更多朋友,成长过程会更顺利,成人阶段的人际关系更好;与之相反,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则容易呈现较多负面、敌对情绪,比如有行为问题,对其他孩子充满敌意,虐待小动物,攻击性强,等等。其次,人是群居生物,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如果孩子在婴幼儿阶段缺少陪伴,长大后会常感孤独,易患上孤独症。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小的时候情感反应不那么强烈,但会缺失许多学习的机会,比其他孩子缺少许多体验,容易导致心智发育落后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如果带孩子的长辈缺少耐心,孩子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比如性格粗暴,缺乏耐心等。孩子小的时候会经常担心没耐心的长辈发火,但那时孩子拗不过长辈,也不敢做出什么违背长辈意愿的事,于是孩子压抑着自己的性情,就像一座活火山表面上的平静。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问题一个个增多,到青春期,再也无法压抑的问题就出现了,而且会呈井喷状态。一些孩子会变得连家长都不认识,开始抽烟、喝酒、逃课、进网吧、彻夜不归、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种种状况让父母根本招架不住。家长这个时候才傻眼了,他们会问: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孩子青春期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幼年时父母落下的功课所致。这个时候父母往往要花上几倍的精力,才有可能矫正孩子出现的问题。

我把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分为

三种:

一、消极陪伴(得分为负数)

这种家庭从组建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家中缺少温暖,亲子之间的良性交流几乎为零。在这种家庭中几乎听不到成员之间的互相肯定与赞美,有的只是抱怨、责骂、虐待和暴力。孩子与父母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剑拔弩张、战火弥漫的状态。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成员之间争吵不断,孩子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孩子长大后,容易性格孤僻、古怪暴躁,不会与别人顺畅地交流。消极陪伴中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大家忽略,孩子本来挺有自信心和表现欲的,却被家长的打击给“消灭”了。比如有一个学习舞蹈的四五岁的孩子,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想做几个动作,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表扬。奶奶心里虽然很是高兴,但为了表达出谦虚,嘴上却打击孩子说:“哎哟,跳嘛跳嘛,我看要骄傲成啥样子!”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并不知道长辈的鄙夷是装出来的,以为自己的表现是属于骄傲,因此以后再不愿意表现自己了。这类家长在碰上孩子冒出来的一点新的想法、创意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而是打击,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就失去了表现的欲望。

二、零陪伴(得零分)

这类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种情况是家长加入了异地打工大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成了留守儿童;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在家,但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样很疏离。这类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喂食者”的角色,他们就像高尔基说的“爱孩子,母鸡也会”里面的那只母鸡。这类家长对婚姻家庭缺少向往与规划,结婚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罢了,因为别人都结了;生孩子和养孩子也一样。他们并没有把人生目的和生养孩子的目的搞清楚,被动地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出现的种种变化。他们要么不会规划孩子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与引导,要么把自己的规划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适合与否。孩子不大与他们交流分享,因为他们基本上也不会把自己的快乐与孩子进行分享。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少,互动也少。这样家庭的孩子在小学低段大都是属于性格安静,什么都不出众,且容易被老师忽略掉的那种孩子。家长既听不到老师对孩子的表扬,也听不到批评。这种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被忽略而以恶作剧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果家长懂教育就会明白,一旦孩子开始恶作剧,就是自己给孩子的关注不够了。可惜很多家长却以各种理由,拒绝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结果孩子要么感觉没趣,整天没精打采地生活,要么在恶作剧中愈演愈烈,成为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孩子。到了青春期选择“对自己的影响最大的人”时,这种孩子往往会选择离自己生活十万八千里的明星,却不会选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这类孩子中的绝大部分到青春期后,会因为青春的迷茫与冲动,变得焦躁与无所适从。

三、积极陪伴(得分为正数)

这种家庭的家长把生养孩子当成一种享受,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多,对孩子充满了疼爱。他们对孩子耐心细致,但却不娇惯。下班回家哪怕再累,也很少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提出参加游戏的要求,更不会动辄责骂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良好,家庭气氛甜蜜温馨,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宽容的家庭里长大,不会感到孤单,也不缺少安全感,所以孩子性格外向活泼,与家长之间无话不谈,更像亲密的朋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家长的鼓励支持,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会犯错误,但家长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能耐心指出,引导和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埋怨、责骂和放任不管。孩子对生活学习富有激情,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监督者,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因为学习好而更容易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

究竟应怎样陪伴孩子?怎样做个优秀的家长?我认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远离孩子

远离孩子会让孩子缺失最基本的安全感。特别是在3岁以前,孩子跟父母之间(尤其是母亲)的亲子交流相当重要,母亲给孩子的爱抚、目光交流、身体的接触都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罗马尼亚前总统齐奥塞斯库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下令把罗马尼亚的一些孩子集中在一起,剥夺了他们父母的抚养权,而交由社会机构统一供养,供给孩子吃穿用学的东西。齐政府被推翻以后,被解救出来的这些社会机构里的孩子们一个个目光呆滞,神情木讷,心智发育比正常孩子滞后,各项社会能力也严重不足,对于这批孩子的人生来说,这是一段灾难性的经历。

二、给予孩子积极的陪伴,做一个得正分的家长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老师这样说:孩子回家也不跟我们说什么,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他就回答说做完了,还有啥说的呢?孩子最多在有开心的事情时,回来跟父母说一声;有不开心的事,孩子是不会告诉父母的。这种家长,其实是没有达到陪伴孩子的效果。

陪伴孩子,就是不让孩子感到孤独。孩子的快乐有父母跟他分享,孩子有不开心的事,愿意与父母一起分担,那才是家长的骄傲。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家长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孩子曾经在某一次受到委屈向家长倾诉的时候,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

另外,孩子的成长顺利与否,最重要的不是取决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更为重要。爱孩子,先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吧!家长应该尽量让家庭里充满欢声笑语,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的家。父母每天在家,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不缺少陪伴了。父母应想办法把亲子关系经营成正分。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没有问题就行了,而要让孩子学会与家长分担与分享。让孩子永远不会感觉只有一个人,让他知道不管经历了什么,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三、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与孩子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把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是对自己孩子的伤害。如果孩子成长得慢了,别着急,给孩子时间。我们现在有一种最糟糕的说法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几十年,生命的过程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慢一点也不会影响最后到达终点的时间。一些父母看到别的孩子在幼年或者童年时候具备了比自己家孩子更多的优势时,就不淡定了。人家的孩子多唱几首儿歌,人家的孩子数到100了,人家的孩子上英语班了,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了,父母就先乱了阵脚,连忙给孩子报这报那,课外辅导班多得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孩子根本都没有来得及爱上这门课,就已经厌倦了。其实父母完全不用慌张,更不能因为孩子慢了一点就责怪孩子。孩子们的成长就像一年四季里的花,冬天开的腊梅,虽然来得晚,却没有人觉得腊梅错过了时令。

总之,孩子在童年时代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孩子需要陪伴,需要鼓励,需要形成好习惯,需要培养出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在陪伴孩子方面得负分,也不要得零分,而要充当一个得正分的陪伴者,让孩子在精神方面也得到充足的养料。只有让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足的养料,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崇阳镇西江学校,成都,61123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